歼-11(英文:J-11,中文绰号:应龙,北约代号:侧卫L型,英文:Flanker-L )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21世纪初,以俄罗斯
苏-27战斗机为蓝本国产化之后的第四代重型双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歼-11家族是
中国空军和海军现役的主战装备之一。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空军的装备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主流空军装备,于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决定引进
苏-27战斗机(称为“11号工程”)的生产许可证、建立飞机生产线的重大决策。1998年12月,首批组装的歼-11战斗机完成首飞,并于次年交付部队试用。此后,中国在歼-11的基础之上,换装了国产航电系统和发动机等中国造关键零部件和设备,逐步衍生出了歼-11B、歼-11BS等新型号。形成了歼-11家族,丰富和壮大了中国空军和海军的装备力量。
2003年12月6日,歼-11的国产改进型歼-11B原型机首飞,此后,歼-11B开始取代歼-11基本型作为主要的生产型号,到2007年,歼-11基本型也就逐步停产。而歼-11战斗机的引进和服役,不但提升了中国空、海军的作战能力。还意味着中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强化了新一代战机的创新研制能力。
历史沿革
引进背景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开始淘汰旧式战斗机,换装新一代战斗机。如
日本开始换装F-15J型战斗机,其自主研制的
F-2战斗机也开始投产。而
韩国也引进了美制F-16“”式战斗机并且计划引进生产线自行进行组装。中国军队当时装备的战机还停留在
歼-7、
歼-8的阶段,在战机代差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空军装备。
在当时的空军装备发展方向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直接购买,自主研制,引进先进战机并国产化两条腿走路。最终采纳了第三种意见,中央军委决定: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但考虑到现有的基础条件,还必须要引进有关的先进技术。引进的前提是,把先进技术先拿到手,然后再消化吸收,但不是完全仿制,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恰好此时中苏关系逐渐恢复,为中国战机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九〇六工程——引进苏-27
1990年5月31日至6月14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了
苏联,并就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与苏联政府商谈,双方签订了《中苏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协定》和《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标志着中苏两国军事技术合作的开始。在访苏期间,中方代表团就与苏联方面就引进更为先进的苏-27进行了艰难的谈判。
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当时向中国推荐的是米格-29,并不想向中国出口苏-27这种最先进的战机。在经过多轮谈判之后,苏联方面最终同意向中国出口
苏-27战斗机战斗机及相关配套技术。而且经过谈判,中国引进的苏-27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虽然苏方对中国的苏-27部署区域做了限制,规定这些战斗机只能部署在
长江以南,但最终双方还是就该项目达成了协议。1990年12月28日,中苏双方在北京国贸大厦正式签订苏联向中国提供24架苏-27的合同。苏-27
引进项目尘埃落定。由于由于中苏是在1990年6月就引进苏-27整机项目正式开始会谈,所以中国内部将引进苏-27整机项目称为“九〇六工程”。
1991年3月4日,中苏在莫斯科签订
商务合同,完成了
苏-27战斗机项目的合同谈判和签约任务。即使经历苏联解体,但是继承苏联大部分“遗产”的
俄罗斯还是
继续履行了与中国的合同。1992年11月,第一批24架苏-27战斗机全部到位,包括单座的苏-27SK战斗机和双座的
苏-27UBK战斗教练机。
十一号工程——苏-27国产化
中国引进苏-27是国防发展的需要,但是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要想真正掌握先进战机的发展,必须立足引进相关技术并不断学习。于是在苏-27战斗机落地中国之后,中国又同俄罗斯开始了引进苏-27生产线和相关技术的谈判。中俄双方于1993年8月开始谈判,经历了长达3年的拉锯。1993年10月30日,“11号工程”也就是国产苏-27项目正式立项。1995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率团再次访俄,与俄罗斯展开谈判。中方代表坚持要俄方转让生产技术,作为“筹码”,中俄又签订了第二批苏-27采购合同,并原则同意完全以美元购买。最终双方达成技术转让的共识。
1995年12月,俄罗斯副总理波雷纳科夫访华,与中方正式签下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与总合同。按照合同规定,由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
苏-27战斗机,第一批苏-27的部附件由
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提供,以后批次的部附件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但
俄罗斯仍然提供合同内全部飞机所需的
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这也为我国从引进到自研第四代战斗机,奠定了基础。
中国将引进苏-27飞机生产线后,自行组装交付部队使用的正式名称称为歼击-11型战斗机。而在苏-27国产化的过程中,也分成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通整机总装线,主要是第一批次2架歼-11,这两架战斗机从俄罗斯运来的时候就完成度就很高了,只中国需要最后的总装。
第二阶段是打通部件装配线,即组装程度低一些的中散件,比如尾翼就分为承力框架、蒙皮、方向舵机等中散件;第三阶段是打通组合件生产线,即学会使用零件等级的低散件进行组装,比如如何把多组桁架组成一个框架、方向舵机的液压件和控制单元如何配合等;第四阶段是打通零部件生产线,也就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铝镁合金等机体原料和毛坯件生产出小零件。
生产装备
1998年7月2日中国国内建线完成并开始首架飞机总装。这两架歼-11于1998年底组装完毕,12月16日,沈阳飞机公司组装的
苏-27战斗机成功试飞,由首席试飞员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执行。1999年9月,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在此之后,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空军和科研单位提供了16架歼-11战斗机进行试用,其中包括1架静态试验机。
到2001年12月,沈飞公司完成了打通生产线的任务,从此具备了除发动机和雷达之外,从零部件开始生产歼-11的能力。上述16架歼-11战斗机也是第一批由中国组装完成的苏-27,也被称为00批。此后,中国对
俄罗斯进口零件的依赖程度也逐步下降,其中,第三批和第4批歼-11除了极少数材料还需要进口之外,大部分的机体原材料和毛坯件都由中国自行生产。而中国航空工业界内部也将第三批歼-11作为“11号工程”实现国产化的重要标志。
在引进
苏联的苏-27SK并组装出歼-11后,沈飞又提高了航电系统效能,在苏-27SK战机的设计基础上,换装了国产综合
火控系统、全玻璃化座舱、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后期换装)
WS-10A涡扇发动机“太行”
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最终推出了国产化的
歼-11B战斗机。2003年12月6日,歼-11的国产改进型歼-11B首飞。此后,歼-11B开始取代歼-11基本型作为主要的生产型号,到2007年,歼-11基本型也就逐步停产。
技术特点
基本设计
机身结构
歼-11战斗机基本型,是引进苏-27生产线,然后逐步国产化的一款战机,机身结构和使用材料与苏-27基本相同。
苏-27战斗机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双垂尾常规布局,悬臂式中单翼,翼根外缘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机头略向下垂,传统三梁式机翼。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采用
钛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为主。机身部分集成了驾驶舱、雷达部分和航空电子设备舱,歼-11 的基本版本采用了俄罗斯制造的部件。
动力装置
歼-11战斗机使用的是AL-31F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由前苏联土星科研联合生产体负责研发,于1976年开始研制,是一种在AL-21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发的带加力燃烧室的小涵道比
涡轮风扇发动机。AL-31F发动机由4级风扇、9级
高压压气机、环形燃烧室、1级高压涡轮、1级低压涡轮与带收敛-扩张式喷管的加力燃烧室组成。该型发动机可以产生的中间
推力为7620达因(达因为力学单位,符号为daN,换算单位1 daN = 10 N = 1000000dyne),最大加力推力12258达因。
后期改进的
歼-11B型都换装了国产的
WS-10A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涡扇-10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2005年12月28日涡扇-10完成设计定型,之后不断改进,2016年实现生产定型,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武器装备
歼-11战斗机拥有12个武器外挂点,载弹量达到8吨,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
导弹,执行对空、对地作战任务。可携带X-25PD、X-29TD
空对地导弹、X-31P
反辐射导弹、X-59K空地导弹;R-77、
R-27导弹、
R-73导弹空空导弹;装备一门30毫米GSh-30-1型
航空机炮(备弹150发);以及其他的
激光制导炸弹、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
航电系统
歼-11战斗机的航电系统可以分为火控、导航、电子对抗、通信、飞机内自动监测系统等几个部分。其中,火控系统由搜索和跟踪雷达、IRST系统和激光测距仪链接到飞行员的头盔目标指示器、广角平视显示器、敌我识别系统、武器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天线反馈系统组成。导航系统由自动驾驶系统、高度和高速的数据处理和显示系统、GPS卫星导航系统、标记无线电接收器、数字式计算机、姿态和航向参考系统、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导航系统(SRRNS)、自动定向仪组成。电子对抗设备包括,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和热焰弹投放器、无线电干扰发射器。通信系统包括VHF和UHF频带的通信收发信机、SW频段无线电通信收发器、数据通信终端设备。飞机内自动检测系统主要由集成的机载预警系统、飞行信息记录设备运行存储单元、机载紧急情况预警设备、紧急预警系统、内建录音设备、飞机应答器等分系统和设备单元构成。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歼-11A
由中国自行组装生产的苏-27称为歼-11,歼-11的改进版本为歼-11A,无论是歼-11还是歼-11A,都无法使用国产武器系统,要依靠进口
俄罗斯弹药来维持日常训练和战备。
歼-11B
歼-11B是歼-11全面国产化的一款全新多用途战斗机,继承了苏-27优秀的气动外形结构,除了第一批歼-11B还在装备AL-31发动之外,之后的歼-11B型战斗机换装了国产的涡扇-10
太行发动机。强化了武器的制导系统,提升了对地对海的精确打击能力,也具备优秀的空中作战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战斗机。歼-11B飞机实现了机体平台、材料、动力装置等的全面国产化,在苏-27SK战机的设计基础上,换装了国产航电火控系统、全玻璃化座舱、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飞机综合性能明显优于歼-11A。
歼-11BS
歼-11BS是歼-11B的双座型号,使用了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换装了中国产的最新型号的数字式有源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具备优异的对空,对海,对地的目标搜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机头风挡安装的是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可以在92.6千米外有效发现中、小型空中目标,当其探测受到气象条件如云雾影响时候,机载火控雷达将自动接手搜瞄。其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歼-11D
歼-11D是歼-11的一个改进型号,目前具体情况尚不明了,先有资料显示,该型战机于2015年4月29日首飞,机身编号为“D1101”,同以前的型号相比,试用了更多的
复合材料。在武器挂载能力上,该型战机两个主翼下有8个挂架,加上机腹和进气道下的4个重载挂架,该机共有12个挂架,挂载能力不输于
歼-16。可以携带更多如霹雳-10或
霹雳-15空空导弹的武器,还有与
歼-15类似的空中加油设计。之前有资料显示这款战机已经下马,但是在纪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试飞中心60年华诞的一则宣传片又疑似出现,表明这款战机有可能还在继续研制中。
服役状况
1999年9月,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
2003年12月6日,歼-11的国产改进型歼-11B原型机首飞。
2009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60周年阅兵上,12架歼-11组成3个4机右梯队,参与了
天安门阅兵。
2010年,歼-11BS完成定型并投产,歼-11B开始换装“太行”发动机,并实现稳定交付。
2020年9月,歼-11战斗机和
歼-10战斗机,歼-16等多型战机,参与了解放军海空兵力在
台湾海峡进行的战备警巡和海空联合演练。
2021年8月13日,在中俄“西部·联合-2021”演习中,歼-11战斗机和歼-16、
苏-30战斗机组成中俄两军混合编队,在
预警机指挥下,协同对地面预定目标采取多批次、波浪式的联合空中突击,迟滞“恐怖武装”的进攻。
2023年8月10日至11日期间,2架歼-11越过“海峡中线”,并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
参考资料
歼-11.kepuchina.2023-08-13
北约代号.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2023-08-13
歼-11.南昌航空大学航模博览馆.2023-08-13
歼-11.airforceworld.2023-08-13
歼-11.airforce-technology.2023-08-13
歼-11B.airforceworld.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