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俄村
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阳泉曲镇下辖村
克俄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阳泉曲镇西北部山区,是一个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始建于元明之际,当时侯、刘两姓分别从汾阳县于兰村(玉兰)、白石村,交城县柏林村而迁来,现姓氏分布以侯、刘两姓为主,另有任姓付姓。村内区域分为前村、后村,又分有寨则、北以沟、麦尖沟、榆崖等区域名,据记载,解放前原为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驻地、中共孝义县委、孝义县政府机关三区驻地。全村共有666户,2300人,耕地面积870亩。
地理环境
克俄村位于孝义市西部山区,坐北朝南,距孝义城约30公里,西20公里与交口县接壤。周边村落-东有下庄、上坞头、赵家峪村,南有魏南庄、段封,西有窑上、春塔村,北有南阳、岭上、卜家沿。
原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孝义铝矿一期工程采矿场所在地,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历史沿革
祖先脚步
据史料记载,侯氏始祖文祥,胞第文胜,汾阳于兰(玉兰)人。明初天下大移民,万民齐集洪洞大槐树,侯氏兄弟和表弟刘大益同携家室迁至孝义西山密林处。他们搭草棚、掘土窑栖身;采野果和野物为食。侯姓居“寨则”,刘姓居西头。合力开荒,垒石造田:辛勤养殖,发展家畜。艰苦创业经受了大旱、大风、大涝等自然给的无情灾难;承受了各种野兽残酷侵犯的伤害。但顽强是先祖的天性,勤奋是他们的本能。两家团结互助,勤诚合作,用山货和编织品换回棉花、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逐渐实现了老幼有布衣,家家有粮食的温饱生活。
侯、刘先祖贤智有德,可喜两姓人丁兴旺,且男丁最多。代代存满勤劳遗秉。到明永乐末两姓合计已达六十余口。居舍迅速扩大相接。原先杳无人烟的荒沟,七十余年已成人欢马叫攘茂辉旷的规模山庄。
村名由来
明朝朱棣年,先人侯公福、刘福享合作营商。把醋溜汁,丹丹;核桃等当地土特产用骡马驮至大同市、内蒙一带换取毛皮、麻绳、草药,回本地销售。他们吃苦辛劳,经营有方,生意直做到乌苏里和俄罗斯帝国南域。一次,他们驮带货物返到半路时,俄边一群土匪从后追来实施抢窃。二先祖势单无助被杀,马匹货物被裹夹而去。两姓老幼切齿痛恨俄匪。为永记杀亲之仇、激发后人雪恨之毅,即把村庄命名为“克俄”。但回天无力,时过境迁,报仇雪恨渐渐被遗忘。只有“克俄”村名沿用至今。
发展进程
1973年起至1995年,孝义铝矿以极其低廉的地价,先后将全村沿河套平原的1300亩上等沟平地征用,经孝义铝矿30多年的开采后,留给村里的是采过矿的深坑和超过原有山高的排渣场,裸露在外的生土层和岩石块上寸草不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
1995年左右村集体当初的煤矿到最后消失的没有一个村部企业,集体经济没有分文收入,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就业门路,由于缺乏现代化采矿设备,长期进行人工坑洞的挖采。
2000年左右,勘探发现村内大面积耕地地下,均有矿脉,无数村民自行开采,并大量雇佣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下,农村治安状况也不容乐观。
2006年起,克俄村曾规划在原来400余亩的废弃采矿场上新建一个一流的、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集镇式新农村,同时将先前村村通工程新铺的柏油马路填埋毁坏,并承诺重新规划新铺道路。
2008年国家政策变动,新农村建设工程搁浅。直至今日,一排排未盖好的住宅至今坐落在村东头的工地上,目前唯一启用的就是当初首先建造的小学,而每一个上学的孩子上学,都需要徒步走很长的路或家长护送才可以往返就学,学校周围的荒芜,不由得为学生的就学安全担忧。被毁的道路却迟迟没人修复。
2010年,由于多数村民质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并且开发商的工程搁浅许久,时任克俄村村委主任侯光章自杀身亡。之后的关于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很多当时的责任与纠纷,都被相关其它负责人推到了一个已经死亡的人身上。
2014年中旬,村委会对村内各街道小路进行了硬化施工,取得村民一致认可。但村村通路灯的工程没有完善,村民有些许遗憾。年末克俄村新一届村委上任期待新的改革发展思路及创业模式的改变。截止2016年底,多数村民多次向各级领导反映新农村建设的荒废问题,无人主动问津,没有人站出来合理化解决这个很棘手的问题。
2016年底,市政规划2017年对村内马路进行重新铺设,至南阳、下堡、阳泉曲方向三条要道。
2017年年初,村集体规划将村东30亩洼地进行资源开采,用以扶持村内经济复苏,进行前期工程。此次开采范围涉及到拆除部分居民住房,面临合理解决,妥善安排。
文化
古建庙迹
真武庙(原貌完整率65%)、吕祖庙(原貌完整率25%)。
村志民谣
八角梁下凤凰头,
地肥水美龙道沟,
吉气常贯寨则梁,
甘甜泳泉北以沟,
黄河如龙绕村游,
群山拱照出王侯。
革命脚步
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旧址位于孝义市阳泉曲镇克俄村。
1938年2月下旬,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大宁县蒲县等地迂回对日作战,取得了午城、井沟大捷之后,由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部转回孝义,师部驻阳泉曲镇碾头村,师政治部驻该镇克俄村一户名为大宅子的院子里。343旅旅部驻石像(现石践)村,所部685团(团长杨得志)活动于杜村、下堡、南榆苑、禅房头、下驻一带;686团(团长杨勇)活动干杜村、下堡、南榆苑、汾(阳)孝(义)边山一带;补充团(即684团,团长邓克明)活动于兑九峪一带。
其间,八路军第115师孝义市大量扩军,依靠补充兵源组建了684团,因而被孝义人称之为补充团。此后一段时间,115师主力在汾(阳)离(石)公路三战大捷,威名远播,开辟并有力地保卫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115师政治部在克俄村培训了中共孝义县委、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的牺盟孝义工作队。
1938年6月,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了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简称孝义民大)。115师政治部派郭少川、樊鹏飞到“孝义民大”任指导员。
同年10月,继8月底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奉命开赴山东省后,685团(团长彭明治)也在农历中秋节后离开孝义市东进山东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1月初,115师师部、师政治部也离开孝义,转移到灵石县双池镇一带。不久开赴山东指挥部队对日作战。
克俄村1937年时,只有640余口人,参加八路军、山西新军决死队及地方抗日政权、抗日团体等抗日工作的就有64人。现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旧址为当地居民居住场所。
该旧址建筑面积547.8平方米,院落整体布局较为完整,各建筑主体结构基本稳同,但墙体风化、酥碱严重,墙皮空鼓。(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党史办公室)
解放前克俄村曾为中共孝义县委、孝义县政府机关的三区驻地。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中共孝义市县委在中共晋绥七地委领导下回到孝义,进驻四区小景村,打响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收复孝义”的战斗,在解放了的村庄着手基层党组织的恢复和组建工作。由于当时工作流动性很强,中共孝义县委机关在1948年孝义全境解放前,先后驻孝义四区东小景、西小景、三区克俄。
1947年1月,孝义在汾孝战役中第一次获得解放,3月又失守,直到1948年7月,孝义在晋中战役中全境解放。中共孝义县委、孝义县政府机关,由驻地三区克俄村迁到了孝义县城办公。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祖先脚步
村名由来
发展进程
文化
古建庙迹
村志民谣
革命脚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