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隶属于
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侧,全县总面积1510.61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蒲县辖4个镇、5个乡,县政府驻
蒲城镇。
历史沿革
县境有蒲子山,“相传尧师伊蒲子隐处,汉以此山名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
相传唐尧时期,尧的老师蒲伊子曾隐居于此,县名由此而来,古有蒲国、蒲阳、蒲子之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石城县(县治今黑龙关村)。
北周初置
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废郡为蒲子县(县治今古县村)。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
蒲川县(县治在今城关)。隋大业元(605年),改蒲川县为蒲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
昌州。唐贞观六年(632年),废昌州,复置蒲县。
五代时期,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县,并入隰川县(今
隰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复置蒲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隶山西省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隶吉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归隶隰州。
民国元年(1912年),蒲县属山西省直领。民国四年,归隶山西省
河东道。民国二十六年,隶山西省第六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隶山西省第七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蒲县升中心县,隶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改隶山西省第十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蒲县第一次解放,隶晋绥边区吕梁分区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八年,改隶晋西南行政区隰县
专区。
民国二十六年,隶山西省第六行政区。
民国二十七年,隶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民国二十九年,蒲县升中心县,隶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区。
民国三十四年,改隶山西省第十行政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蒲县第一次解放,隶晋绥边区吕梁分区第九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改隶晋西南行政区隰县专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隶晋南专区。1951,改隶临汾专区。1954年,改隶晋南专区。1958年10月,蒲县并入吕梁县。1959年10月,复置蒲县。2000年11月1日
临汾市撤地设市,隶临汾市。
2001年,撤销刁口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蒲城镇;撤销化乐乡,并入黑龙关镇;撤销公峪乡,并入克城镇;撤销山口乡,并入山中乡;撤销西坪垣乡,并入红道乡;撤销曹村乡,并入乔家湾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5个乡:蒲城镇、薛关镇、
黑龙关镇、克城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乔家湾乡、
太林乡。县政府驻蒲城镇。
行政区划
2021年5月6日,撤销红道乡,并入
蒲城镇。撤销
乔家湾镇,设立
乔家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蒲县位于
山西省西南部,地处
吕梁山南端西麓。介于北纬36°11′32″—36.38′13″,东经110°51′09″—111°23′36″之间。南北最大
纵距约49.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48.5公里。总周界长172.71公里。全县总面积1510.61平方公里。东拱
临汾市与
洪洞县,西邻
大宁县,南衔
吉县,北依
汾西县和
隰县。南北凭百里之险,东西辟一线之天。故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之说。
气候
蒲县属暖温带
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气温特点是冬寒夏热,
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极端最高气温为38.5°(200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3.9°(1998年)。年降水量平均为474毫米,变幅为450—650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日照2352.0小时,最长无霜期227天(1993年),最短无霜期165天(2008年),平均无霜期184天。主导风向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
地形地貌
蒲县属中山地带。境内由山、、、、岭、沟、川地形组成,地貌支离破碎,
黄土覆盖面积大,
地层发育简单。地形总轮廓是:东部高,西部低,自东向西逐渐倾斜,东、北、南三面群山环绕,
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与
洪洞县、临汾平川地区相差600米左右。海拔最高为克城镇五鹿山主峰,
正高1946.3米;最低为薛关镇皮条沟以西1公里
昕水河出境处,海拔790米,相对高差1156.3米。西部与中部为黄土沟壑区,石骨土皮,黄土覆盖,地形破碎,留存许多带状残塬,沟谷深切达200余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东部与北部中山、
丘陵之间,为土石山区,土壤瘠薄,山梁陡险,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土石山区总面积约861.53平方公里,占57%。
黄土残塬沟壑区总面积约553.04平方公里,占36.6%。河谷、河沟总面积96.04平方公里,占6.4%。
水文
蒲县境内有河流涧溪35条,汇集于昕水河,属黄河水系支流。发源于黑龙关镇上火石凹村豹子梁东南侧,东西流向,流经黑龙关、蒲城、薛关3个乡镇,于
薛关镇皮条沟流入
隰县境内。境内干流长70公里,河床平均宽60米,
流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
土壤
蒲县土壤受水热条件影响,发育较完全,但因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贫瘠,据1984年土壤普法结果,全县土壤分为棕壤、褐土、草甸土3种土类,6个亚类,25个土属,45个土种,据测定蒲县农田表层土壤(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0克/
千克,最高含量为20.0克/千克,最低含量为4.0克/千克;含氮量平均为88.8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182.0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21.0毫克/千克;含磷量(有效磷)平均为7.4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17.4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2.1毫克/千克;含钾量(速效钾)平均为143.1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255.1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54.1毫克/千克。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蒲县已探明原煤、铁矿石、
铝矾土、
油母页岩、
石膏、
耐火粘土、
白云岩、
石英、天然气、矿泉水等20余种,其中以煤为最,全县含煤面积1360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108.73亿吨。其中,霍西煤田含煤面积46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3.53亿吨,可采煤种为2#、9#、10#、11#,现主采2#肥气煤(1/3焦煤),属低灰、低硫、高热值世界稀有煤种;河东煤田含煤面积9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75.2亿吨。位于河东67蒲县年鉴(2013)煤田东南部的刁口煤田,以焦煤为主,面积11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0到500米,煤层厚度在0.8到3.5米间,储量约5.82亿吨。金属矿主要有铁、铝、镁、铜、银等。天然气分布在薛关、井沟、常家湾一带。
煤层气广泛分布于河东煤田,含量高,埋藏浅,薛关井沟村为最佳开采点。全县整合后有煤矿24座,分布在县东克城、太林、乔家湾、
黑龙关镇及蒲城等乡镇。主开产
煤层为2#、9#、10#、11#,厚度1.4-4米之间,埋藏浅,易开采。。
植物资源
蒲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除农作物外,现已调查到的植物有255种,分属90科,其中乔木26科、灌木18科、野生草木46科。在植物分布上,土石山区乔木以
蒙古栎、蒙古栎、
栓皮栎、
油松、白皮松、
华北落叶松、獐子松、
白桦、杨、柳、
刺槐、榆、国槐、桃、杏、核桃、
杜仲、椿、
杜梨等多常见;灌木以
沙棘、杜荆、紫丁香、黄刺梅、
连翘、
中国樱桃、
山葡萄等多常见;野生草本植物以
白羊草、故枝子、芦苇、
早熟禾、
白茅、鹅冠草、薯为主;
经济作物有烟叶、大豆等;
经济林有核桃、
苹果、梨、杏、桃、枣、山楂等;土特产有木耳、猴头、蘑菇、
萱草等;中药材种类繁多,有连翘、
黄芩、甘草、五加皮、
苍术、半夏、
地黄等。
动物资源
蒲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分属10纲、40余类,138种,其中鸟类59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
褐马鸡;二类保护动物金钱豹、
原麝;三类保护动物有
长尾斑羚。鸟类主要有麻雀、
山麻雀、家燕、
喜鹊、
灰喜鹊、
石鸡、鹌、雉鸡;哺乳类有狼、狐、兔、獾、花面狸、
黄鼬、野猪、狍、獐、松鼠等;两栖爬行类有黑斑蛙、
花背蟾蜍、鳖、乌龟、壁虎、虎斑蛇、
翠青蛇、七寸蛇等。
水资源
昕水河上游10余公里,处于紫金山
断层地带,河水由黑龙关村西渗人地下,至阎家庄村逐渐出露地面。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量0.3立方米/秒。径流量762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万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万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峰1560立方米/秒。境内地下水源较缺。贫水区14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8.3%;较富水区25平方公里,占1.7%。
地下水总贮量5351万立方米/年,水层埋藏一般都在60米以下,可开采量1564.1万立方米/年,占总贮量的29.23%;已开采利用171万立方米/年,占可开采量的10.93%。地下水主要以大气
降水和
地表水入渗补给。境内有泉水800余处,总流量500立方分米/秒。70%泉水分布在土石山区深沟峡谷中,不能直接用于生产,主要为生活用水。
土地资源
蒲县耕地面积23299.41公顷;园地面积1019.25公顷;林地面积74604.15公顷;草地面积42427.8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区用地3712.13公顷;交通道路用地1341.6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774.57公顷;其他用地4105.27公顷。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蒲县年末常住人口为112146人,比2018年增加288人,增长了2.6‰。其中男性人口58206人,女性人口53940人,
城镇人口55449人,乡村人口56697人。全年出生人口1282人,死亡人口978人,常住人口
人口出生率11.43‰。死亡率8.72‰,自增率2.71‰。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蒲县人口数为95679人。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3079人,比上年末减少10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988人。城镇化率51.56%,较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32人,出生率为4.62‰;死亡人口680人,死亡率为7.27‰;自然增长率为-2.65‰。
民族
蒲县以汉族为主,少数名族有回族、满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以散居为主。
经济
综述
2019年,蒲县
地区生产总值9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6%,超年度目标0.3个百分点,全市第5名,五个省定贫困第2名。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7%。;
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2.6:80.0:17.4。优化为2.4:78.6:19.0。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0.8%、61.0%和38.2%,分别拉动GDP增长0.1、4.0、2.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82083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蒲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431万元,增长13.3%。其中,更新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73246万元,增长31.6%。工程施工项目达52个,下降13.0%;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7个,下降7.8%;本年投产项目个数28个,下降24.3%。各行业投资结构比重优化。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93661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3502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固定资产投资额23387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7%。
2023年,蒲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32亿元,增长23.3%,其中: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5.4%,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7.27亿元,下降6.5%,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94亿元,增长99.3%。产业类投资18.61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民间投资完成19.76亿元,增速高达66.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506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3%;房地产投资额全年5.22亿元,增长15倍。
财政
2019年,蒲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1.34亿元,同比增长15.36%。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82亿元,增长22.06%。分部门看,税收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0.78%;非税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52.02%,财政支出完成18.82亿元,同比增长28.89%。其中八项支出9.03亿元,同比增长42.9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48.02%。
第一产业
2019年,蒲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1.56%。粮食播种面积222518.5亩,实现粮食总产量7.48万吨,比去年减少15.9%。全年共出栏生猪3.4万头,同比增长5.8%;出栏牛0.9万头,增长28.2%;出栏羊0.3万只;增长18.1%。出栏家禽59.8万只,增长6.11%;全县食用菌大棚较去年减少28个,有416个。
2023年,蒲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6.6%。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3515吨,比上年增长1.6%。粮食亩产370公斤,比上年增长1.2%。畜牧业生产增势良好。全县猪牛羊禽肉产量6738吨,比上年增长7.9%;禽蛋产量521吨,下降5.3%。全年生猪出栏55357头,增长5.0%;牛出栏10721头,增长16.9%;羊出栏5651只,增长7.4%;家禽出栏394063只,下降10.0%。年末生猪存栏44722头,增长5.1%,牛存栏12571头,增长6.8%。
第二产业
截至2019年末,蒲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家,2019年全县
工业增加值712881万元,增长5.2%。工业对GDP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2019年,蒲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1203万吨,增长0.5%。洗
精煤905万吨,增长1.0%。
2019年,蒲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430243.2万元,增长2.5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9997.1万元;实现利税318041.1万元;实现利润176558.5万元。
截至2019年末,蒲县资质以上
建筑企业4家,
建筑业总产值15444万元,增长5.9%,建筑业增加值10395万元,增长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万平方米,增长5.7%。
第三产业
2019年,蒲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18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全县街道、巷道硬化2260.5平方米。全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54.7万件,电信业务总收入5188.1万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9.6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94亿元。
2019年,蒲县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504.2万元,比上年增长6.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械镇消费品零售额79756.2万元,增长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748.0万元,增长40.3%。2019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174998万元,增长13.1%,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88.1万元。
2019年,蒲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创年度新高,同比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2.76亿元,同比增长3.66%,比年初增加2.22亿元;其中个人存款3.90亿元,同比增长8.22%,比年初增加2.9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84亿元,同比下降0.98%,比年初减少0.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52亿元,同比增长4.08%。
2023年,蒲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分别高于国家、省、市增速2.2、3.9、0.7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6亿元,增长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亿元,增长9.4%。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8.9亿元,增长8.5%;餐饮收入2.8亿元,增12.1长%。全年全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0亿元,增长17.1%。2023年监测景区接待人数55.58万人次,同比增长3112.7%,门票收入15.25万元,同比增长491.1%。共吸引游客73.18万余人次来蒲县观光旅游,同比增长40.3%,旅游收入1.46亿元。
交通
蒲县素有“晋西锁钥”之称,是
临汾市通往
隰县、
大宁县、
永和县等西山几县乃至
吕梁市的
石楼县、
交口县等县的门户,临午一级公路贯穿全境,40分钟可通达临汾市区。
截至2019年末,蒲县公路线路里程1048.8公里,其中按行政等级分国道51.8公里,
省道16.7公里,县道137.7公里,乡道401.0公里,村道441.8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34.2公里,二级189.0公里,三级123.1公里,四级641.7公里,等外60.8公里。
社会
科学技术
2019年,蒲县财政科技投入258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12项,专利授权12人,其中实用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1项。
2022年,蒲县有2个申请专利奖项,奖补1000元。全县共申请办理注册商标46个,申请专利6个。全县有气象台(站)1个,14个区域站。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个,防雹、增雨作业共开展28次,受益覆盖面积693.74平方公里。卫星云图接收站2个。全县有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3个,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监测中心和应急指挥厅1个;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数字测震子台1个,前兆台站1个,预警台站11个。
教育事业
2022年,蒲县普通高中招生500人,在校生1552人,毕业生501人。初中招生860人,在校生2323人,毕业生952人。普通小学招生776人,在校生6080人,毕业生1170人。
特殊教育招生11人,在校生86人,毕业生13人。在园幼儿数2340人。高考二本达线突破312人大关,达线率52%。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末,蒲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3个,其中医院2个,医疗集团卫生院及分院1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妇幼机构床位540张。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图书馆:蒲县图书馆。
截至2019年末,蒲县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
公共图书馆2个,档案馆1个。2019年,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辐射半径50公里,实际覆盖率90%,电视台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5%,有线电视用户3.3万余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58场。
社会保障
2019年,蒲县脱贫147户400人,全县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从18933人减至33户10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26%。全县共派出93支县级以上帮扶工作队、279名工作队员,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实施县级项目89个;新增扶贫小额信贷3735.63万元。
2019年,蒲县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4元,增长1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2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1元,增长13.0%。
截至2019年末,蒲县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2172人(退休2434人),基金累计结佘突破3.5亿元,年末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9305万元,发放养老金9231万元;机关事业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11人,基金累计结余2.3亿元,年末基金征缴7275万元,发放养老金1260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5810人,为9533名农村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44万元,基金累计结余0.9亿元,年末基金征缴738.7万元;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4975人,基金累计结余0.6亿元,基金征缴981.8万元,发放工伤待遇1433.21万元;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850人,基金政教200余万元,发放
失业保险金领取380余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为17298人,医疗费用支出12509万元;参加
生育保险人数为14178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为85700人;全县已建立了县乡两级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2019年末,全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86户2304人,累计发放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1547万元;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369户2713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093万元;城乡
医疗救助2084人,发放资金605万元。
城市建设
2019年,蒲县城镇化率达到49.44%,提高0.89百分点。县城
污水处理率达91%;县城建成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年未公交车路数5路,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15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50辆。
环境保护
2019年,蒲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优良率为84.4%,PM2.5降幅9.1%,O_8h(臭氧八小时平均浓度)同比增长13.2%,CO降幅16.7%,
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31.7%
2022年,蒲县有效监测天数365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48天,达标率为67.9%,其中优质21天、良好227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4天,综合指数4.68,同比变差5.6%。六项污染物浓度同比情况:PM2.5年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变差13.9%;PM10年均浓度89微克/立方米,同比变差6.0%;NO2年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变好8.7%;SO2年均浓度11微克/立方米,同比变好15.4%;O3-8h第90
百分位数浓度166微克/立方米,同比变差3.8%;CO第95百分位数浓度2.0毫克/立方米,同比变差25%。
文化
饮食
蒲县人食粮以玉米、小麦、谷子、养麦、
莜麦、糜子为主,
豆类等次之。20世纪70年代前,县西地区以
玉米面、
杂面、两杂面(白面和
绿豆面掺和成)、糜子面为主,搭配白面食用;县东、后山地区以玉米面、
莜面、养麦面为主。早饭主食一般为窝窝,两面馍搭配
玉米面糊糊或
白开水;午饭主食
抿节,圪粘(
和子饭);晚饭主食窝窝,搭配米汤或白开水。
祭祀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即
东岳大帝的诞辰之日,蒲县东岳庙举行祭祀活动。三月二十五起会,准备献面,作醮的村子每一家都要摊面,多少不限。三月二十六日,组织训练乐队。该日早上,在村上抬着神楼转一圈,放炮,敲锣打鼓,每转到一家门口时,各家都要献菜祭拜、磕头。次日早上,此活动再重演一遍。三月二十八日,早上八点起醮,每个醮在县城均有联系点,南醮到南关,北醮到北关,西醮到西关,东醮到东关。朝醮队伍绕联系点的村庄转一圈后,才上山。上山后先照醮(四醮队伍在各自的集中点集合)。朝山的人忌五辛:大蒜、小蒜、韭菜、葱、姜,路上忌叫嚷。朝山队伍一般是由持令箭的人和
唢呐班、庙堂乐、锣鼓队、彩旗、金瓜、木镫、伞、华盖、神楼组成。朝醮的程序是:各醮进入庙内先围绕回廊的台阶转一圈,把神楼做三次前后摆正动作,然后敲打锣鼓、铜乐,敲完之后祭祀,祭祀后把神楼放到大殿里,然后再进行表演。表演的内容有:各醮的威风锣鼓(少则八班,多则十几班,每班十几人敲打本醮锣谱鼓点)、耍狮子、漂旱船等。表演完后退场。由下一醮接着朝山。整个过程持续五六个小时。正式表演完之后也可继续即兴表演,但不在组织范围之内。闹醮完成之后就是接醮仪式,当年的主醮纠首向下一年主醮纠首交接,移交神楼。
地方特产
蒲县特产黑木耳,生长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又名
黑木耳、
树鸡。
旅游
综述
蒲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全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古遗址119处、古墓葬26处、古建筑74处、
石窟寺及石刻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52处、其他12处。
蒲县自然风光壮丽奇特,梅洞山、五鹿山、太山、明山、峡村峡谷,层峦叠嶂、峭壁陡立、千峰竞秀、浓荫蔽日,是中国特有的珍禽
褐马鸡繁衍生息的优良场所,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
景点
柏山东岳庙
东岳庙,苍松翠柏掩映,集唐、宋、元、明、清古建筑艺术之大成,为佛道混合型建筑。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规模宏大。环形庙院,双层结构,高空游廊,“品”形戏台构成东岳庙“四绝”。透雕八仙、金代石雕、元代墨迹、晴雨碑、八音钟、千年古、乐楼题记并称东岳“七珍”。地狱又为东岳庙之奇观,有明、清泥塑140余尊,与人等高,塑造出从死到生全部冥刑过程。
峡村峡谷自然风景区
峡村峡谷自然风景区北为太山,海拔1732米;南为明山,海拔1615米。峡谷相对高差约300余米,长约3500米,宽约200米。
真武祠坐落在蒲县城南、南屏山隅的明代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真武祠主建筑有六十平米大殿一座,此殿系青砖垒切,顶端按
八卦方位,
砖雕而成,俗称八卦悬顶。殿内供奉
真武大帝,危襟
正坐,赤足盘膝,铜像一尊,面北直视北方。另有配殿、侧殿及住寺僧侣下塌房舍数间。除大殿外,其余皆被战争年代兵痞践踏破坏,荡然无存,仅此大殿,供游人观光欣赏。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西戎(1922年—2001年),原名席诚正,山西省蒲县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加革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附设干部班学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编辑股千事,开始发表作品。历任
保德县第四区抗日联合会文化部长、《晋绥大众报》编辑科长。创作有短篇小说《我掉了队后》《谁害的》《喜事》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
马烽合作),秧歌剧《王德锁减租》(与
孙谦、常功、卢梦合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
四川省,任《川西农民报》编辑部主任、《川西文艺》主编。后回到
山西省,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
名誉主席。1992年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出版有《西戎文集》。
西戎是“
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迁,表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思考。
段云(1912年—1997年),
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赴
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部经济系学习,毕业回国后,参加牺盟会活动,投入抗日救亡浪潮。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著作有《财政金融论综》及诗集《踪咏拾》。
王居正(1715年—1773年),字季方,号贞斋,别号玉溪,
清代山西蒲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
进士,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接驾五台,复蒙简授陕西永寿知县,后母亡归乡,修辑县志及《王氏宗谱》,杜门著书,不预外事。
获得荣誉
2017年10月,蒲县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
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9年11月18日,蒲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蒲县在其中。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