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河,男,
汉族,1965年6月生,
延津县人,中共党员,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级特聘教授。出版专著六部,发表论文、考古简报等近七十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二项。
曾获得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现为
郑州大学副校长,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
人物履历
1982年9月至1989年7月,在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读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
1989年7月至1992年7月在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任教(讲师)。
1992月7月调入郑州大学考古专业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9月-1996年6月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
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6年6月至1997年3月,韩国河同志受国家人事部派遣,赴
日本研修。
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赴
广岛市大学研究留学,
1999年10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2001年6月任历史与考古系副主任,兼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任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2009年9月至2016年5月,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常务副院长。
2013年12月新聘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2016年5月任郑州大学副校长。
学术兼职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专业研究
韩国河主要从事
秦汉考古与秦汉史的研究,一直侧重于秦汉礼俗与丧葬制度方面的探索。截至目前,发表相关的论文、考古报告及简报5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4部。其硕士论文《关中地区中小型汉墓的研究》(1986年,
西北大学)第一次对西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中小型汉墓进行了全面概述和总结,并提出了分期特征和时段特点。博士论文《秦汉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研究》(1996年,武汉大学)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充分发挥“二重证据法”的作用,对秦汉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的特征、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博士论文《中日考古学的比较研究》(1999,
日语,广岛大学)中,有关章节比较了中国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产生、发展与
日本弥生-古坟时代陵墓制度的异同特征。
第一、秦汉陵、墓制度方面的研究。 《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西安龙首原汉墓 甲编》考古发掘报告,合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秦始皇陵》 ,日文,《博古研究》17期,1999年;《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
考古与文物》1999年2期;《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考古》1999年10期;《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
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5期;《简论坡形墓道》,《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5期;《秦代墓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博》2002年3期;《“温明”、“秘器”与“便房”考》,2002年中国秦汉史第九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西安市。致力于东汉陵墓制度的调查与研究。这些研究在
秦汉丧葬礼俗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第二,秦汉都城与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 《长安汉镜》,合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该书是第一次对
长安地区墓葬出土的汉镜(有一部分
战国、秦代铜镜)进行全面研究,有学术补白意义。《西安北郊出土博局镜探析》,合著,《
考古与文物》2001年5期;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
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汉代考古学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两汉时期文明的特点——兼论两汉时期中原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2001年,
郑州市。另外,参与
兵马俑原料产地的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料来源的中子活化分析》,《
中国科学》2002年10期;《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秦陵1号和号坑兵马俑的原料产地》,《科学通报》2002年11期。
第三,中日考古比较方面的研究(相当于公元前3-公元3世纪)。 《中日考古学比较研究的视点和存在的问题》,《
华夏考古》2001年2期;《日本发现三角缘神兽镜源流述论》,《考古与文物》2002年4期;《日本弥生时代的铁器研究》,译文,《
江汉考古》2001年3期;《瓮棺葬与弥生时代的渡来人》,
日语,《广岛县埋藏文化财调查中心研究辑录 9》,1999年;《论日本的初期国家》,日文,《广岛县埋藏文化财调查中心研究辑录 9》,2000年;《日本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日文,《しにか(月刊中国)》,1998年12期;《奈良新出土三角缘神兽镜的论争》,《
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8日。这些成果对促进中日考古文化(汉晋时期)的比较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有一定学术价值。
为人师表,不怕吃苦,奔赴田野考古第一线。2002年9-12月,作为考古发掘领队带领2000级考古专业本科生及2001研究生在新乡李大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实习,不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成为国家文物局项目的资助对象。2003年7月至12月,继续带领2001级考古专业的本科生、2002级研究生在这个考古工地发掘及整理。2004年3月,作为考古领队在登封南洼遗址展开调查及发掘,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迹,该遗址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项目。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学术素养。2001年以来,先后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组织了近二十次学术报告,主要两个系列,一是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研究的最前沿;二是中原文明的研究(此系列仍在继续)。这些讲座的开展,不但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视野,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了最鲜活的学术给养。2005年11月11—14日主办了“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成果
考古项目
韩国河同志多年来从事考古研究工作,2001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考古发掘报告3部,发表学术论文、考古简报近百篇。除
郑州大学“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00万外,自己主持各类项目经费为60余万元。2001年以来,共完成社科项目5项。主持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2005-2008),国家文物局项目《两汉帝陵研究》(2004-2006),国家南水北调考古发掘项目“新乡老道井墓地的发掘及研究”(2005-2007)等。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日本人的起源----中原东周人骨研究》,
九州大学。主持1门
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学》,主持1门郑州大学教改项目“田野考古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著作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陕西新出土文物集萃》 (1993)
《盗墓面面观》(1993)
《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1999)
《西安龙首原汉墓》(1999)
《长安汉镜》(2002)
《长安汉墓》(2004)
《新乡李大召-仰韶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2006)
重视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建设
另外,韩国河同志一直重视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如科技考古方向培育与发展。作为“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明与
考古学”的负责人,组建了大
人文科学概论的学术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共出版专著35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篇,新增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项目]3 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一等奖1、
二等奖2、三等奖3,
夏鼐考古
提名奖1项),完成国家自然、社科项目4项。
在三个研究层次上有所突破
这些成果主要在三个研究层次上有所突破,一是考古新发现;二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科技考古);三是中原文明的研究与发展。这些研究都是建立于两个博士点和九个硕士点(含文传学院两个和物理工程学院一个)的基础之上,横跨了三至四个一级学科,从而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多个二级学科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