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别称:珠峰计划;简称:实验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启动。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目标是在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并指出要培养在各领域,能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2013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 协调小组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要重点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8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强基计划”,并指出实施“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选拔并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截至2017年入选高校将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进行试点,共培养本科生8700余名。。截至2021年,该计划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5所大学入选 “试验计划”。
实施目的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目标是在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实施背景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在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4年后,这段交心之谈因钱学森逝世再度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并被普遍概括为“钱学森之问”,引发媒体尤其是报刊宣传和研究热潮。“钱学森之问”蕴含着钱学森关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五重思考,为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供了重要启示。
2009年11月11日,新安晚报联合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出,期盼引发各方的大讨论,推动高校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变,由此开启了《钱学森之问》系列策划报道,之后教授公开信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应。
历史沿革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启动。
2011年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若干意见》,组织试点高校开展交流,推广经验,加强宣传。2012年,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指出要培养在各领域,能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同年3月28日,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 协调小组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要大力培养青年英才和文化人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大力培养造就青年英才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区。
2013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 协调小组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要重点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次年3月13日,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等各类卓越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4月15日,北京大学公布2015“筑梦计划”,对于通过“筑梦计划”入学的学生,北大将参照“博雅计划”入学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培养,给予优先推荐进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北大相关学科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等优惠政策。
2016年7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基础学科青年英才培养,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五个学科深入探索,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发挥“拔尖计划”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各高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学生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2018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8月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3号),进一步明确了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定位、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提出2019-2021年分年度在大理、大医、大文等领域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目标和改革任务。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强基计划”,并指出实施“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选拔并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政策内容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一)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
  (二)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拔尖学生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
  (三)创新学习方式。给天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知民情、懂国情,从经典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
  (四)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
  (五)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
  (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七)科学选才鉴才。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鼓励通过计划考核培养的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成为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结构
  1.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计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指导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2.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指导、评价作用,负责论证高校计划实施方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
  (二)实施范围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
  2.加强政策保障。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3.加强经费保障。高校应统筹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拔尖计划,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合作交流等工作的开展。
  (四)实施机制
  1.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估,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动态进出机制。
  2.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推动改革实践。
组织机构
高校名单
实施进展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计划实现“自主设置专业”,即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不同院系的特定课程,经审核通过后即可按照这一量身定做的培养计划完成学分,获得学位证书。北京大学在计算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未名物理学子班”,目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选拔优秀本科生,为他们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基础。
清华大学
2009年,北京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进入这个计划的有4个项目:计算机科学班和钱学森力学班、数学班、物理班,计划还有生命科学班、化学班进入该计划。其中计算机班采用“奥赛+校内二次测试”的方式选拔;钱学森力学班采取“高考录取+校内分流”的申请体制;生物班等重点实验班则将统一在本科高段学生中选拔人才;报考物理、化学、数学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相关教授考核后,可直接就读。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关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在理、化、生、数学等基础学科实施“望道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望道计划”(复旦) 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该项目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浙江大学
“求是科学班”是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珠峰计划)”精神而设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学科引领者,以学生的科学素养、志向为基础,选拔出对五个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和较强培养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支持,该学院招收生命科学数、理科学两个理科班,所有2010级上海交通大学新生都可以申请进入致远学院学习,考核方式是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设立培养理科拔尖人才的两个试验班“伯苓班”、“省身班”,这两个实验班都采用动态管理,本硕博连读方式,学制为八年(2+2+1+3),选拔方式是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被纳入“珠峰计划”高校行列,设立“唐敖庆班”,分“唐敖庆Ⅰ班”和“唐敖庆Ⅱ班”,其中唐敖庆Ⅰ班为化学与生物科学专业方向,唐敖庆Ⅱ班为数学与物理学专业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北航华罗庚班”获批列入“珠峰计划”,学校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生中招生35人,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毕业生赴欧美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研究生。北航物理学院进入中国“珠峰计划”的物理部分。“北航物理学院爱因斯坦班”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大约20人,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具有解决重大物理问题潜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山东大学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加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山东大学设立“泰山学堂”。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拔尖计划”被列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学校组建了2010级“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在2023年对13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招生,其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基础医学等7个国家级基地拟分别录取15人,计算机、哲学、经济学等3个省级基地与工程力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校级基地拟分别录取12人。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学校将从化学、生物、数学三个重点学科学生中选拔出一小批特别拔尖的学生,为他们配备一流教师并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设立“弘毅学堂”,该学堂设5个学科小班,分别为弘毅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物班、计算机班。 选拔方式是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二次选拔。“弘毅学堂”国学班,创立于2001年。在本科教育阶段建设“国学”的专业教育,不仅是武汉大学的创举,在国内高教界首开风气,而且所提出的“根基经典,回归传统,面向现代”的培养思路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创新”的教育理念。
兰州大学
2010年,兰州大学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成立“萃英学院”,该学院在全校新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该院。为培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文(文史哲)专业开设 5个萃英班,100%保研,主要去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南京大学
计划建立在“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同时做出一些变革,对学生培养的优惠政策可谓前所未有,进入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生会比“匡亚明学院”学生的选择权更大,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将有变革。借助这一计划,2010级新生有机会进入基础学科理科强化班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院系英才班享受“英才培育计划”
西北大学
2021年11月,“西北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并设立“拔尖计划”出国交流专项基金,资助学生赴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期、学年交流,暑期与国际名校举办暑期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
2010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西安交通大学在科学馆207举行首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开班仪式,确定了每年选拔约80名对基础学科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优秀本科生进入物理学、数学专业学习。
同济大学
2011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要求,生命科学“英才班”选拔方式是在同济大学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出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2023年为开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征程同济大学成立了国豪书院。校长郑庆华出任国豪书院院长。“国豪书院”名称取自李国豪老校长——“国豪,国豪,国之英豪;承古开今,为国之骄”,不仅传承着独属于同济建校116年的历史血脉,更是科技、社会百年变局下同济大学为国培养引领未来的战略科技人才的模式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年7月6日,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申请纳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行了评议。国科大按照强化基础、促进交叉、科教结合、文理交融、因材施教、培养精英的基本原则,致力于造就一批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在学术队伍、科研仪器设备、高水平科研项目、国际化合作交流氛围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具有独特的科教融合的体制优势,“果壳计划”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构建了宽阔的平台。经过评审专家充分论证和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国科大的申请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三个特色班和三大模块。三个特色班包括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都是由院士领衔,来担任班主任。例如小卫星班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研制小卫星的工作中。三大模块包括强基模块,未来技术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学生进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英才学院,即享有本硕博连读资格。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于2009年入选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校,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实施该培养计划,以“给天才留空间”为指导思想,在选才、培养、育人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卓越有成效的改革,为优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潜能的充分发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营造成长成才的土壤,让有潜质的拔尖学生能更好地“冒”出来。“拔尖计划1.0”共计培养毕业生390名。
2018年中山大学是入选“拔尖计划2.0”的第一批高校。2021年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哲学、经济学4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华东师范大学
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哲学等10个学科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学校汇聚全球资源,以拔尖计划2.0,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特区——卓越学院。
参考资料
“钱学森之问”到底问什么.邯郸政协.2024-06-28
钱学森之问.新安晚报.2024-06-28
北大公布2015“筑梦计划”.教育部网站.2024-06-28
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药科大学.2024-06-28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教务处.2024-06-28
武汉大学.武大国学院.2024-06-28
530 Origin DNS Error.新华网.2024-06-28
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2024-06-28
同济大学.荆楚网.2024-06-28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教务部.2024-06-28
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2024-06-28
目录
概述
实施目的
实施背景
历史沿革
政策内容
组织机构
高校名单
实施进展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山东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