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峗山
位于山西省阳曲县的旅游景点
红峗(读:wei,一声)山,阳曲县历史著名景点,山蜿蜒峻峭,松柏苍翠,洞穴连绵,殿宇宏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集合的旅游胜地。
地理环境
红峗山,位于山西省阳曲县东黄水镇东北5公里处,因夏季满山盛开黄花,又名黄花山。
建筑特色
主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重院,登台阶入山门,即进下院(禅院),由三楼九窑洞组成,三楼已毁,窑洞供僧侣休息生活所用。中院由龙王殿和圣母殿组成,殿内供青、白、黄、赤、黑五龙神像,专司雨职,为百姓祈雨之地,圣母殿被日兵所毁,近年村民复建。出中院左拐登七十一级石阶,过石门洞即进上院,石门洞上嵌有石碑两通,一通刻有“重修石墙山门”,另一通刻有“泰山行祠、香山圣母、子孙圣母、永司山、法台山”。
石门洞顶为马赶祖师洞,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著名高僧马赶祖师在此苦修成果之地,由于马赶祖师虔诚感动观音菩萨到此显圣。石门洞顶刻有"马赶祖师洞",
此洞左侧上方为奶奶洞,洞门口两侧有联为“九巷彩凤云中落,半夜石麟天上来”,上方刻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洞中央神像为碧霞元君,元君为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相传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原居泰山,故又称泰山娘娘,“泰”字按《周易风水》讲为“天交而万物通”之意,泰山位于东,东方主生。则碧霞元君兹生万物,主生。民间又视为“送子娘娘”,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十八,连续五天,远近民众来此敬香求子盛多。
奶奶洞右侧为观音堂,传为唐朝所建。奶奶洞北侧对面山如斧劈,直插云霄,崖层中有上中下三洞,上洞为千佛洞,洞深6米,宽3米,高4米,洞三面壁上刻有大小不等的浮雕佛像,有千尊之多,四角有四尊铁塑佛像,中央有一彩塑佛像,即为五方五佛,中洞为六仙洞,供有道家六仙,已毁。下洞叫地佛洞,现有碑无像。千佛洞距地14米高,又叫天佛洞,一般人很难登入。
文化活动
红峗山历朝历代游人不断,因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据明弘治九年(1496年)碑记有八景即"佛洞天成,石门夕照,岭上苍松,石中古柏,龙峰叠翠,马头生烟,卧虎迷云,立猿捧月"。登上观音堂,举目四顾"东瞻牛心脑,南压青龙背,西观石门峪,北坐白虎山"古人有诗赞曰"黄花神境古来传,沐于持香缓步前,日照龙峰千点翠,云生马顶万重烟。立猿不泣眷神射,卧虎何知李扣弦。我来瞻礼松岩下,惟慕逍遥自在仙。"
此处是明朝晋王朱?第五子朱济焕宁化王府佛堂,也为明末清初阳曲县名人傅山先生的云游隐居之地,傅山亲书"气生道成"匾额现存县文物旅游局文物库,只可惜"黄花山"匾额已失。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阳曲县志》卷二记"东黄水村东北岩崖峻峭,松柏苍然,上有天佛洞,地佛洞,马赶祖师洞,多著灵迹,有傅山题"黄花山"三字匾额,所以该山景色秀丽,洞多有灵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建筑特色
文化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