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枕生
幺枕生
幺枕生(1910年10月20日-2005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被誉为当代气候学及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河北丰润区,曾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在他长达70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幺枕生涉足气候学的各个领域,早期主张气候学应以动力学统计学为工具,沿数值化方向发展,其观点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人物履历
幺枕生先生1910年10月20日出生,河北省丰润县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同年就职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41年至1943年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气象学副教授;
1943年至1945年任东北大学地理学教授;
1945至1946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8年任东北大学地理学教授,其间曾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东北地区院校接受委员;
1948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地理系教授;
1952年至1990年任南京大学气象系(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7日因年高体衰上午在家中去世,享年96岁。
国际影响
国内外绝大多数气象界的学者和朋友们都知道,么枕生教授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独善创新思维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统计气候学会议,(由于当时我国科学界刚从动荡年代转入新时代,竟没有一位学者参加此会),在主持人的发言中唯一提到的在这一领域中国的学术成就及其学者就是么枕生教授和他的《气候统计》一书,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突出贡献
即以么先生对气候科学贡献最为突出的统计气候学而论,早年(上世纪50-70年代)他主要是应用常规统计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各种气候要素的出现概率、保证率、相关和方差分析等。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他解决了一些重要的气候统计理论难题,例如,提出了正交回归和偏相关筛选方法,其功能相当于逐步回归,但其计算量大大简化。此外,他提出的序列方差分析方法,至今仍很适用。其后,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么先生将主要精力倾注于高级气候统计诊断分析和预测方法的研究上,尤其在Markov链、自回归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研究指出,功率谱分析所得到的气候周期是一种叠加的周期,而气候变化具有随机性和准线性,他的这些论文及其学术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不但对当时的国际统计气候研究有启迪,即使对现今继续发展着的统计气候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年届之年的么枕生教授发表了他的最杰出论文 《A new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for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原载于Theor.Appl.Climatol.(1997),57,111-118.)和 《A new loading correlation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limate》(原载于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999)Invited paper)这些论文成功地解决了统计气候和统计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将(气候)数值分类问题加以理论化,从统计理论上推证并克服了传统聚类分析中的各种距离系数不能引用假设检验的弊端,提出了具有统计显著性检验的聚类分析方法(CAST),由此可推广到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经济等诸多学科的应用中,为科学数值分类方法提供了新的普适性理论和应用途径。
教育成果
几十年来,作为中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幺枕生教授在气象和气候学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高级专家,学者和教授,足迹遍及海内外,这些专家有的已成为我国两院院士。幺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气候学家,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不但为我国大学中开设气候学专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在促进和维护气候学教育事业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对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么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向有关人士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培养当代气候科学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曾有一度时期,在我国为数极少的几所大学中竟将原有的气候学专业砍掉,这实在是一段失误之举。以致迄今有的尚未恢复,有的虽已恢复,但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学术成果
幺枕生教授在气候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卓有建树,取得了特色鲜明的丰硕成果。尤其是他的代表性专著,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学原理》这部16开本的科学巨著,以长达510页的篇幅,综合概括了当时国际上最新气候学研究成果,其参考文献遍及中、英、德、日、俄文,不但其引用资料翔实,且其论述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极高,曾经一直是50-70年代我国气候学界最具权威的有极高学术水平的著作,这部巨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气候工作者,并长期成为我国地学界各专业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尤其对我国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么枕生先生的另一专著是国内外气候学界所熟知的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气候统计》(30万字,1990年经由丁裕国改版扩编为75万字),该书是研究气候统计和统计气候学的专著,后来成为我国从事气候统计业务和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个人著作
《农业气象学原理》《气候统计》
《气候学原理》
《气候统计学基础》
学术论文
1984年,时已74岁高龄的么枕生教授又出版了他的新著《气候统计学基础》,该书于1988年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从而在国际上为统计气候学的发展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但是,幺老师生前对自己一直要求十分严格,1999年他曾十分谦虚地对我说“我虽工作已长达六十四年(1936-1999),但除专著外,只有论文57篇,不象有些专家硕果累累。”。他的高水平科研从不依靠别人,无论是从学术思想的创新直到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中外文)完全是独立的知行合一,相比于今日某些专家学者的科研活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使得许多当年的年轻学者不仅为之汗颜,更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么枕生教授永远是在国际学术潮流的峰顶浪尖上畅游的先驱和楷模,真不愧为是一位“学风老淳,创思源远,博大精深”的纯真学者和大师。
1.用于数值分类的聚类分析
2. 聚类统计检验分析用于气候分类,1997,气候学研究
3.聚类统计检验分析方法的广泛研究,1997,气候学研究
4. a new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for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1997, appl.climatol
师生情结
1980年初,十年浩劫刚刚过去,全国正处于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尽管当时不少有识之士持观望心态正处于不知所措的犹豫中,但我却坚信,科技高潮即将到来。那时我正精力充沛,经常泡在图书馆查阅文献,一坐就是半天。当时我发现,7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对统计气候学问题十分重视。由WMO和国际统计学会的一些科学家发起,1979年末在日本东京首次以“统计气候学”名义,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统计气候会议,然而,出席会议的科学家竟没有一位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可见当时我国大气科学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并不强。这使我萌发了要填补国内空白,振兴这一学科的决心。由此我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我在南气院长期从事气候统计教学的缘故,另一方面则由于我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大多以中长期预报为题(参加最多的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每年的汛期预报会商会议),其主要工具也是统计学方法。所以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契机。我心想如果能将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与本人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创新和体会,编写成一本书,以适应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做好这件事,即使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也是很有价值的。事实上,后来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于是,我将这一学术信息及我个人的想法写信告知了我的导师---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当代气候学及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当年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即原气象系)么枕生教授,提出了我的创作思路,试图要写一本关于统计气候学的专著。几天后,他特意请人捎信给我,不但对我的想法加以鼓励,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写作打算,当时,他也正在考虑他1963年所著《气候统计》一书的扩编工作。但令他苦恼的是,他已年迈,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而我的想法,正好与他不谋而合,因而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家面商此事。当年他虽已70高龄,但精神特别好,根本不象70岁的老人,看上去顶多只有60岁的样子,竟与文革前差不多(我与他早在1972年还见过一面)。不但能上课教书,还不断地写出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记得自从毕业离开母校--南京大学后,我与么先生晤面仅一两次,并有一两次通信。这次师生会面,也算是一种缘份吧。既然么先生提出希望我为他的原著扩编新版,我当然要尽力而为,努力先完成此书,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艰苦创作,在导师么枕生教授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下,终于将其原著《气候统计(1963)》一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工作,写成新版《气候统计(1990)》约75万字的巨著,该书比原著增加了45万字。现在回忆起来,自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可以说,从立意到动笔完稿,整整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1990年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赞赏,许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如此系统论述的专著。这一著述的完成,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完全的再学习再认识的攻关过程,尤其令我感到自豪的是,看看如今的许多所谓“博士论文”,再看看当年我所写的这本《气候统计》,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从中给了我一份最客观的慰藉。对于这本书的影响和评价,么枕生教授本人的评语是:该书新版是丁裕国同志融他人成果又有自己贡献,耗费大量精力写成的超越国际水平的著作。90年代过早辞世的前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院士当年曾这样写道:该书将数理统计学原理与气候学理论有机结合,使气候统计这门学科形成更完整的学科体系,因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气候学家,张家诚教授指出,《气候统计(修订版)》一书,内容丰富,是国内最详尽的气候统计基础书,书中有不少新见解、新方法,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水平,该书有自己的特色,在世界同类书籍中,比之毫无逊色。国内其他著名学者,如张学文教授等人对我写成该书及后来的学术成长也给予了最大的鼓励和影响。在国内气象业务部门,对这本《气候统计(修订版)》的口碑也相当不错,有位同行学者曾由衷地表示赞赏,认为即使抄写书稿75万字,也很不容易(因为当时还没有电脑,完全靠手工誊写),更何况还有构思、创新、计算、图表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能够如此全面论述该学科领域(90年代以前)的理论与方法及其进展动态,实属不易。
难忘恩师
此外,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中,也曾得到过不少反馈信息,其中有一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后曾告知我,他的导师对我的书很感兴趣,希望能看到此书,于是我将此书赠送给了他,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两三本流入美国。应当说,90年代初,当时的同类学术书籍并不多见,因而很受当时各地气象业务及科研人员欢迎。事实上,据气象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说,直到目前,该书仍是大气科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这本书的问世,完全融注了我与么枕生教授的师生情结,记得8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的通讯比现在落后,向他老人家请教问题一般总是写信,因而与先生书信来往甚密,他总是耐心解答并时有独到见解,使我至今难忘(我还一直保存着他数十封亲笔信)。此外,我还时常登门求教,或切磋思想或借阅文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和咨询,不但指导和关照学术问题,而且还关心我的身体。现在回忆起来,没有么枕生教授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这本新版《气候统计》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我的后半辈子有一些成就的话,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生的学术感染力和治学之道。回忆当年这段往事,真有无数的感慨。当然,随着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我这本书原有的不足之处也愈加增多了。这正是我对当今该领域学术发展又萌发出新思路的基础。
虽然,恩师已辞世近三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我将铭记先生的一贯教诲:为中国的统计气象科学及其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
社会评价
么枕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我国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早年研究天气学,后专攻气候学,研究内容涉及气候学各个领域,成就突出,论著颇丰,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尤其在统计气候学方面造诣深厚,贡献卓著,他将统计学理论与气候学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统计气候学。为我国的统计气候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我国第一个气候学本科专业的首创者,自1952年任教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以来,一直主持气候学原理和统计气候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么枕生先生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毕生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么枕生教授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为人耿直,助人为乐。其科学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执着事业心,令所有受其指导过的专家学者们信服。在科学的道路上真正是一位“演绎归纳,教导有方,概念清澈,言简意,趣味无穷”的大师。诚所谓“沐浴教泽,如坐春风,受益匪浅”。么先生的一生确实是“学风劲吹,文与年长”。当他年届90高龄时,学术思想依然十分活跃,自1997年后他曾先后连续发表多篇突破性的国际学术论文,将气候数值分类的传统方法,加以改进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公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国际影响
突出贡献
教育成果
学术成果
个人著作
学术论文
师生情结
难忘恩师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