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鸊(pì)鷉(tī)(
食虫类:Podiceps auritus)为
鸊鷉科鸊鷉属的一个物种,别名王八鸭子、水驴子。飞行能力很强,是鸊类之最,飞行速度极快,翅膀拍动迅速。以吞咽羽毛而闻名。截至2023年,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角鸊鷉下共2个
亚种。角鸊鷉所属的
鸊鷉目(俗称鸊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乃至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有较多记载,是宁静与和平的象征,也是浪漫的象征。
角鸊鷉分布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及
北极圈地区,栖息于水流较缓慢的湖泊、池塘、沼泽和河流中,常单独或者成对活动。体形似鸭,全长31~40厘米,体重300~470克。头顶较平,在后部隆起。虹膜为红色,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
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䴘”。雄雌鸟相似,但
雄性体型稍大,颜色也更鲜艳。该种食性杂,以鱼类、蛙类、
蝌蚪等为食,也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幼嫩的水生植物,善潜水,能潜入水中
捕食。角鸊鷉为迁徙鸟,在
内陆湖泊度过繁殖季节,冬季则迁移到海岸,通常在夜间单独迁徙。
角鸊鷉受生境减少及丧失、
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
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角鸊鷉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VU)。2021年,角鸊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角鸊鷉可能会吃掉一些经济鱼类,给
渔业造成经济损失。
命名分类
1758年,
瑞典生物学家
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将角鸊鷉命名为“Podiceps auritus”,“Podiceps”来源于拉丁语“podex、podicis”和“pes”组合,“podex、podicis”意为肛门,“pes”意为足;“auritus”来源于拉丁语“auritus”,意为耳,长耳。
截至2023年,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角鸊鷉下共2个亚种,分别是
指名亚种(Podiceps auritus auritus Linnaeus, 1758)和拉夫尼亚亚种(Podiceps auritus cornutus JF Gmelin, 1789)。
形态特征
角鸊鷉为中型游禽,体形似鸭,体型较小,全长31~40厘米,体重300~470克。头顶较平,在后部隆起。虹膜为红色,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
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䴘”。嘴黑色,笔直,较短,嘴端呈淡色。翅膀短而圆,尾巴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黄灰色,脚趾上有分离的、像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篦子一样的凸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
繁殖成鸟头顶、颈部和上体黑色,橙黄色的头部饰羽显眼,颈偏红色,由颈侧、上胸到腹部栗色。非繁殖鸟头顶、后颈和背黑褐色,颊部、颈侧、前颈和身体余部白色。首次渡冬鸟似非繁殖成鸟,不过颊部不太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角鸊鷉分布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及
北极圈地区,沿岸越冬,通常在繁殖地以南。
角鸊鷉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东南、西南、
西北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角鸊鷉鸟类栖息于水流较缓慢的湖泊、池塘、沼泽和河流中,尤其喜欢富有
挺水植物和各种鱼类的开阔水面。角鸊鷉在繁殖期多栖居于小型或大型的淡水水域,冬季则更多地栖息在沿海的
海湾、河口、较大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角鸊鷉食性杂,以鱼类、蛙类、
蝌蚪等为食,也吃水生昆虫及
美国白灯蛾、虾、蛄、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幼嫩的水生植物。角鸊鷉能潜入水中
捕食。
角鷉鷉会吞下许多羽毛,这些羽毛可能有助于消化鱼骨等尖锐物体。
节律行为
角鸊鷉为迁徙鸟,繁殖地从
阿拉斯加州和
加拿大北部向南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
俄勒冈州、达科他州和五大湖北部,很少到
威斯康星州。在
阿留申群岛和太平洋海岸以南到
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以及沿着
大西洋和
墨西哥湾沿岸到
得克萨斯州过冬。也在欧亚大陆繁殖越冬。角鸊鷉是中国西北部
夏候鸟,迁徙经过东北、华北,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包括台湾。
角鸊鷉在夜间迁徙,而且通常是单独行动。
在越冬范围内,角鸊鷉经常出没于深度达10~20米的沿海近海水域,包括受庇护的
海湾、
潟湖和河口一些
种群仅短距离移动到最近的无冰海岸。
其他行为
角鸊鷉常单独或者成对活动。
角鸊鷉善潜水,最长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
角鸊鷉的叫声为急促而成串的粗哑喉部颤音"ge-ge-ge”,有时也伴有长的“a…ge-ge”拖音,并在结尾以短颤音结束。通常仅在繁殖季节鸣叫。
角鸊鷉的飞行能力很强,是鸊䴘类之最,飞行速度极快,翅膀拍动迅速。脚和脖子在飞行过程中伸展,头部向下倾斜。
角鸊鷉睡觉或休息时将脖子仰在后面,头偏向一侧,面朝前。将一只脚放在翅膀下方使其漂浮,用另一只脚在水中操纵,一侧为“高”侧,一侧为“低”侧。
角鸊鷉在陆地上很笨拙。腿离身体太远,几乎无法行走。
生长繁殖
交配制度
角鸊鷉鸟类通常1龄左右达到性成熟,为一雄一雌制。每年5~10月繁殖一次。
求偶交配
角鸊鷉的求偶行为较夸张,求偶仪式中,当其中一只鸟将头探出水面,并向下弯曲头和脖颈时,其对羽毛的展示便趋于缓和。这种做法与企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这一求偶过程也被称为“幽灵般的企鹅之舞”。其求偶行为还包括雌雄鸟在水面上垂直上升,头部羽毛完全竖起,然后一起潜入水中携带
禾本科杂草,之后携带杂草肩并肩地沿着水面奔跑。
筑巢
角鸊鷉雌雄鸟共同筑巢,巢为浮巢,平台状,巢材为水生植物、小片芦苇和其它类似的材料。巢漂浮或固定在挺水植被上,漂浮的巢随水位高低而涨落。
产卵孵化
角鸊鷉鸟类每窝产卵4~7枚,
雌鸟每隔1天产一枚卵。卵最初呈白色到浅黄色,很快就会被巢穴材料染成红色和褐色。
雌雄角鸊鷉共同参与孵卵,孵化期通常为23~24天。
角鸊鷉的卵易被美国水貂(Neovison vison)、乌鸦(
鸦属)、黑嘴喜鹊(Pica hudsonia)、美洲白顶鹬(Fulica americana)和浣熊(Procyon Lotor)等
捕食。
育雏生长
角鸊鷉
早成雏孵出即刻就能游泳潜水,但通常1周龄内在
亲鸟背上。
角鸊鷉鸟类雌雄共同参与喂养雏鸟约14天,亲鸟可能会给雏鸟喂羽毛。
角鸊鷉雏鸟为早成性,20~25天可独立,41~50天可飞行。
角鸊鷉的寿命较长,可超过5龄。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截止2009年,角鸊鷉种群数量在过去三代可能下降了30%以上;2012年,角鸊鷉种群数量估计为239000~583000只;2015年,
欧洲角鸊鷉种群数量估计为12900~18500只成熟个体,占全球种群数量不到10%,截止2018年,角鸊鷉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角鸊鷉鸟类的致危因素包括生境减少及丧失、
极端天气、引进物种和副渔获物等。如植树造林会导致水域变化,从而减少角鸊鷉的无脊椎动物猎物可用性;气候变化同样威胁角鸊鷉的食物供应;入侵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对角鸊鷉食物的竞争;角鸊鷉还可能被渔网捕获并意外淹死。
保护等级
2016年,角鸊鷉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为近危(NT)。
2021年,角鸊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角鸊鷉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为近危(NT)。
2018年,角鸊鷉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VU)。
保护措施
角鸊鷉的保护措施包括立法保护和物种恢复计划等。角鸊鷉被列入《欧盟鸟类保护指令》附件一和《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附录二;2014年,
加拿大马格达伦群岛已制定角鸊鷉
种群繁殖行动计划;
苏格兰的一个繁殖湖扩建莎草床以为角鸊鷉提供更多的筑巢
栖息地。
危害
角鸊鷉以鱼类为食,可能会吃掉一些经济鱼类,给
渔业造成经济损失。
相关文化
角
鸊鷉所属的
鸊鷉目(俗称鸊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乃至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有较多记载。
象征意义
鸊鷉是宁静与和平的象征,许多人将这种鸟与田园诗般的景象联系在一起;鸊鷉也是浪漫的象征,这与其精致的求爱表演有关;鸊鷉也可能代表优雅或象征着个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
美洲原住民的传统中,鸊鷉通常被称为“地狱潜者”,来源于地狱潜者与严冬长期抗争的故事,冬之精灵非常嫉妒地狱潜水者,所以他竭尽全力想要打败地狱潜水者,地狱潜水者顶住了敌人的攻击,永不放弃,最终击败了冬之精灵。因此,鸊鷉与毅力和决心联系在一起,是强大而鼓舞人心的生物。
神话和民间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鸊鷉出现在皮埃里德斯家族的故事中。皮埃里德斯是九个凡间姐妹,她们在歌唱比赛中挑战缪斯女神,人类挑战女神是亵渎的行为,由于他们的罪行,皮里德斯受到了惩罚,被变成了各种鸟类,其中包括鸊鷉。
中国诗词文化
中原地区古代就有关于鸊鷉的诗词,如唐代诗人李贺在《春坊正字剑子歌》写道“蛟胎皮老
铁蒺藜刺,鸊鹈花白鹇尾”;北宋诗人苏轼在《谢曹子方惠新茶》中描述“囊简久藏科斗字,剑锋新莹鸊鹈膏”。这两首诗中均提到了鸊鹈,说的是鸊鹈的油脂涂在剑上能防止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