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土丘原名为龙峒山,其名来自此区域本来所住的平埔族分支凯达格兰族大浪泵社的
闽南地区译音。後来因山丘平缓,被後人另取名为圆山且沿用至今。
该土丘范围约包含东缓坡与西缓坡,东缓坡包含儿童育乐中心一部份,延伸至今日中山北路东侧。日据时代,中山北路名为「敕使街道」,1941年才整段落成。该越过圆山缓坡的这条数米宽现代道路,兴建目的为联络
台北市市区到达剑潭山的
台湾神宫。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敕使街道不只延伸至阳明山山下,名称亦改为中山北路。
圆山东缓坡以儿童育乐中心为界,延伸到民族东路。其范围有圆山别庄、
台北市立美术馆及中山
美术公园等建物单位。
西缓坡最著名的是2.7公顷
圆山遗址,以该遗址为名的圆山文化,是北台湾分布最广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文化。1897年,
台湾日据时期,陆续於此兴建圆山公园与
临济护国禅寺。1950年代,该地区成为台北美军招待所与美军顾问团的所在地,也因此带动邻近圆山的
中山区商业发展。1980年代後,
台湾省当局除了於缓坡边缘兴建全台湾最大的足球场(
台北中山足球场)外,台湾当局在此则恢复设立低度使用的
礁溪公园以保护圆山遗址。
1950年代後,因建立於剑潭山的
圆山大饭店以圆山为名,因此台湾部分当地民众也将剑潭山纳入圆山范围。1980年代设立的圆山风景区即是指剑潭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