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山遗址位于
台湾省台北市中山区圆山西边缓坡,面积约有2.7公顷,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壳、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兽鱼骨等遗物,为全台湾最珍贵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罕见的多文化层遗址。
简介
简 介:圆山遗址是台湾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壳、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兽鱼骨等遗物,证明这里曾经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
意 义:圆山遗址的发现,为了解台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主要信息
圆山遗址位于
台北市圆山动物园内,早在清
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发现。台湾光复后,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挖掘,获得成果。圆山文化该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包含 圆山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是早期圆山文化,主要部分是个堆积厚度达到2米以上的贝层,发现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兽骨和使用后的器具。下层为晚期
圆山文化,主要出土的是带有绳印纹的陶器,这是继大坑文化之后,
台湾省北部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因此也称下层大坌坑文化。台湾考古学者推断,圆山文化人可能是从今日
广东省的
海丰县到
广州市之间的沿海地区迁移而来的。
发掘过程
圆山为
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带的独立小山丘,标高约为36m。史前时代,台北为一咸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时,圆山即为一小岛屿。圆山遗址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发掘后,发现圆山遗址为台湾地区罕见的多文化层遗址。该遗址至少包含了
汉族文化,植物园文化、
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讯塘浦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个史前文化与一个历史文化。
依照国际通行的办法,以最接近遗址的现代村落为该遗址命名的原则,因此将其遗址命名为“圆山遗址”。又将最先发现的遗址名称为该文化命名的原则,将其首先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纪录命名为“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
依照国际通行办法,从圆山遗址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纪录统称圆山文化,该文化存在时间则约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圆山文化有其两层定义,一则是指于圆山发现各史前时代文化层的总称,此定义下,于圆山遗址出土的现有圆山文化包含植物园文化、
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讯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此文化层的分布为“垂直性重叠”。也就是于同一地点,依挖掘深度而有不同文化遗迹。
圆山文化较普遍说法是指1897年由
日本学者
伊能嘉矩与宫村荣一首度发现的史前时代遗迹。
这是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前,继台湾大坌坑文化之后,于
台北盆地北侧的发展的史前文化。圆山文化文化后来分布于现今圆山、芝山岩、关渡,大坌坑,五股慈法宫,中和。圆山遗址大致区域为
淡水河两岸及新店溪下游的岸边,并可能沿着
基隆河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圆山遗址根据1964年开始的陆续碳十四测试,该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时间约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时间持续2000年以上。
圆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变很少。
特色
贝冢为该遗址或
圆山文化的最大特色,贝壳种类有乌蚬、
牡蛎科、九孔螺、芋螺、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贝等等,这些种类多半属于半淡半咸水性的贝类,可验证圆山时期台北湖为一咸淡水交杂湖泊。又依贝冢所保存下来食物残渣推测,当时代人已知饲养家畜,以捞贝、渔猎及农耕为生。另外日据时期于该遗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当时居民有拔牙甚至猎头习俗。圆山遗址以通行历史文化区分,圆山文化应属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史前文化。
出土器物
圆山遗址出土的器物
圆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种类十分丰富,依期种类可分:圆山遗址石器:圆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种类很多,使用质材包括
安山岩、
砂岩、
板岩、
页岩、蛇纹岩等等。种类有斧、镞、石刀、树皮布打棒、砥石、石锤、石片器等。其中,石刀和树皮布打棒为全
台湾省所发现最早者。
圆山遗址玉器:、箭头、、环、珠等。
圆山遗址陶器:手工制,质地多砂,颜色以红棕、黄棕为主,大多为素面纹,器盖、把手外常有纹饰,器型则多为双把带有圈足的罐形器。
圆山遗址骨角器:兽骨、鹿角精制而成的锥形器、鱼钩,及有倒刺的鱼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