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指的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可以归结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次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次年4月14日,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挂牌成立。15日,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首批成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丛书》(第一辑)由
时事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4月15日,
江西省遂川县“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揭牌,正式投入使用。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历史沿革
背景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实践结合的产物,有着广阔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是基于新时代“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国家安全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已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指导国家安全事业的实践。
演变过程
21世纪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虽然保持着比较强的延续性,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有较大的变化。大致可以把这一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国家安全观;第四阶段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阶段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形成过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和原则,为开创全国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次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8年4月,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等重大论断。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同年12月1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又提出“十个坚持”的要求。
2021年4月14日,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秘书处设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成立专门机构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系统研究,对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发挥引领示范的关键作用。15日,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首批成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丛书》(第一辑)由
时事出版社出版发行。次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明确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确定为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并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战略部署。2024年4月15日,
江西省遂川县“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揭牌,正式投入使用。18日,陈炜在成都调研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时强调: 以基地开放为契机,常态长效推进国家安全教育。
核心要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
五大要素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将制度安全、政权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就是要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侵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就是要注意这些领域面临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遵循不同领域国家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就是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共同安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对关系
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强调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强调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存在有机的统一。
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强调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强调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面,只以其中一项为目标,两个目标均不可能实现。
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强调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使得中国和世界的安全已密不可分。
主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这里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它们在动态联系中影响着整个国家安全系统。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开放的安全观,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动态性。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安全领域大大拓展,出现了太空、深海、
极地、网络等新兴领域的安全内容。
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重点领域
所涵盖的领域,既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领域,乃至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型安全领域。
基本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中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挑战的系统回应,是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三个重要特征。
系统性
总体国家安全观揭示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即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例如,国家的政治安全同国土安全密切相关,领土不完整,国家就无政治安全可言。再如,要实现经济安全,不但需要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而且需要以科技安全、网络安全和资源安全为支撑。事实表明,不同领域的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全面性
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具完整性。它所涵盖的领域,既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拓展。同时还出现了太空、深海、
极地、生物等新型领域安全。对于影响安全的因素,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既要关注战争冲突、政治颠覆、情报窃密、分裂破坏、恐怖袭击、文化渗透等人为因素,也要关注地缘环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既要关注国际局势、时代主题、经济转型等宏观因素,也要关注实现安全的各种具体因素。
持续性
追求国家安全状态的可持续性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目标。统筹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安全工作,实现国家安全状态的可持续,就不能只是被动应付,而必须有前瞻性地针对各种安全问题,开展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持续性,也体现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安全,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视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旨都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安全工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安全保障,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必然成为国家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必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生存,如国土、人口主权等。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如和平的周边环境、充分的能源供应和等的贸易关系等。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原则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核心的部分,其他安全都应统一于人民安全。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体现了时代与发展的新要求、新方向,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家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关我们党和国家安危,其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维护政治安全的主要任务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国土安全
国土安全涵盖领土、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是指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海洋权益及边疆边境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的状态。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是传统安全备受关注的首要方面。
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一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军事安全既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其他安全的重要保障。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是要坚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重点防控好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保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受伤害。
文化安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包括防范、消除、控制直接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暴力恐怖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是指科技体系完整有效,国家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国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优势危害,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网络安全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网络空间成为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新领域。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相伴而生,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
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
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安全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维护生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
资源安全
资源的构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多个方面。资源安全的核心是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在此基础上,追求以合理价格获取资源,以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证资源供给的协调和可持续。
核安全
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维护核安全,要采取措施防范核攻击、核事故和核犯罪行为,坚持核不扩散立场,确保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防止和应对核材料的偷窃、蓄意破坏、未经授权的获取、非法贩运等违法行为,防范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破坏核设施等。
海外利益安全
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利益安全主要包括海外能源资源安全、海上战略通道以及海外公民、法人的安全,其维护方式多种多样,如开展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应急救援。随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海外利益安全日益关乎中国整体发展利益和国家安全,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新型领域安全
新型领域安全主要是太空安全、深海安全、
极地安全、生物安全等,中国在太空、深海和极地等战略新疆域有着现实和潜在的重大国家利益,人员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等方面面临安全威胁和挑战。中国也加入了相关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公约义务。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势,把公约赋予中国的权利以及中国现实和潜在的利益明确下来,为依法保障自身相关活动、资产和人员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重大意义
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二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三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实践的行动纲领,认真贯彻国家安全责任制,强化维护国家安全责任,依法行使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四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统一,走共同安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