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木(
学名:Artocarpus nitidus subsp.lingnanensis)是
桑科波罗蜜属的一种乔木,高可达17米,主干通直,树皮黑褐色。其叶互生,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倒卵椭圆形,全缘或具不规则浅疏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雄
花序头状,倒卵圆形至长圆形,长2.5-12毫米,直径2.7-7毫米。聚花果近球形,表面粗糙被毛,直径约5厘米,成熟红色,肉质;小
核果10-15颗。花期为4-5月,果期为7-8月。桂木喜光、喜温湿及肥沃疏松的土壤,尤多散见于村旁溪边。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泰国、
柬埔寨、越南北部也有栽培。桂木的成熟
聚合果可食,果内肉鲜红似胭脂颜色,味酸甜。种子含有
油质,群众喜欢采摘食用。桂木的木材坚硬,纹理细微,可供建筑用材或家具等原料用材。此外,桂木的果肉药用活血通络,清热开胃,收敛止血,根可入药,有健胃行气、活血祛风等功效,可用于治疗
肺结核咳血、
支气管炎、吐血等症状。桂木的株型美观,适合植于路边做风景树或行道树。
乔木,高可达17米,主干通直;树皮黑褐色,纵裂,叶互生,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倒卵椭圆形,长7-15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或具短尾,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不规则浅疏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6-10对,在表面微隆起,背面明显隆起,嫩叶干时黑色;叶柄长5-15毫米;
托叶披针形,早落。
雄
花序头状,倒卵圆形至长圆形,长2.5-12毫米,直径2.7-7毫米,雄花花被片2-4裂,基部联合,长0.5-0.7毫米,
雄蕊1枚;
雌花序近头状,雌花花被管状,
花柱伸出
苞片外。聚花果近球形,表面粗糙被毛,直径约5厘米,成熟红色,肉质,干时褐色,苞片宿存;小
核果10-15颗。总
花梗长1.5-5毫米。花期4-5月。
为
热带、南亚热带的树种,适生年平均气温18-23℃,最冷月平均温度14-18℃。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为干燥性砖红壤土。在中国海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半落叶季
雨林和常绿季雨林中散生,常在山腰和山谷的缓坡地上与
海南韶子、
橄榄、海南暗罗、大叶银叶树、
细子龙、青皮、小叶达里木、广东刺栎、盘壳栎、绿楠、
土沉香、
麻楝、
秋枫、
红椤、
猫尾木、
琼榄、肖榄等树种混生。在中国广东大陆
亚热带季雨林山地常绿林中亦常见。
桂木为
肉质果,7-8月成熟,当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色带红,果肉变软时应及时采摘,果实盛于竹箩内揉搓,用清水洗净后得种子,并将其及时置于阴凉处晾干。该种为忌干性种子,注意保湿,不宜久藏,最好随采随播,若需短期贮藏,可用与种子等量的湿沙或半湿椰糠混拌保鲜贮藏。每千克种子1500-2000粒。
种子用清水浸泡5-6小时后捞起,用湿布盖着种子,保持湿度,第二天播种。撒播或条式点播在含沙量较多床面上,覆土、盖稻草、适当遮荫,约30天左右,开始发芽,新鲜种子发芽率达90%。用芽苗移入营养杯或分床,分床规格为20厘米×20厘米。1年生苗高40-50厘米,地径0.5厘米,可以出圃栽种。
造林地宜选择
坡度较缓的山地,最好为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冲积土和山谷、河旁等立地条件。造林前先砍伐杂灌木,清烧干净迹地,用穴状整地,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3米×3米;作为果树栽培的8米×8米,可间种其他短期农作物。幼苗栽种宜用带土苗,最佳为营养袋苗,由于幼苗期侧根较少,要注意保留主根,主根萌生力强,故起苗时应保留较长的主根。雨季连续阴雨天栽种为宜。
病害:苗期多发生
灰葡萄孢,染病苗木从嫩叶向叶基、幼茎蔓延,使叶片变色、下垂,以至全枝干枯。可用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
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木材纹理略交错,结构细致,材质稍软而轻,加工容易,干燥后少开裂,且不变形;心材黄褐色,较能耐腐,边材不耐腐,易被虫蛀及菌侵染,纵切面平滑而具有光泽,雅丽美观。心材为良好的家具和室内轻巧建筑用材,边材可供作一般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