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专门生产美术影片(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制片厂。其前身是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迁到
上海市,隶属
上海电影制片厂。此后逐步发展,1957年4月正式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制片厂分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以及编辑、作曲、摄影、录音、剪接、制片管理等业务机构。1985年以后有职工500人左右,拥有一支在艺术、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美术电影专业队伍。厂内有2个摄影棚,配有录音、剪接、放映等技术设备。年产量14-15部美术影片(30-35本)。
正式建厂前,美术片组摄制美术片94部。建厂后,1957-1982年摄制美术片187部、纪录片9部、共计220部。建厂前摄制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木偶片《神笔》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对美术片的民族化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1958年,
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吸取中国民间
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成功地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
猪八戒吃瓜》。1960年在
特伟、
钱家骏的指导下,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把具有民族传统的
水墨画搬上银幕,摄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取得成功。同年,
虞哲光以儿童手工折纸为造型,拍出第一部折纸片《
聪明的鸭子》。
1960年,
上海市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举行了美术电影展览,受到观众的欢迎,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62年,又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展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1963年,周恩来总理曾赞扬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比较优秀的部门。中国美术片在国际享有盛誉。从东影时期到1985年底共生产美术片275部,有22部获国内31次奖,有29部获国外45次奖;木偶片《神笔》和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均5次获奖。
《大闹天宫》《牧笛》《
三个和尚》《宝莲灯》《
大耳朵图图》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相继获得了丹麦
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2006年出品的影院木偶片《西岳奇童》,票房突破300万,在当时的影市也算是市场成功之作。
2021年9月,冬运中心联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结合
中华文化、发扬中华
体育精神,共同制作推出冰雪题材动漫影视作品《中国冰雪大扩列》宣传片。
这部影片上集于1961年摄制完成,下集于1964年摄制完成。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次。《世界报》评论:“《大闹天宫》不但是有一般
美国迪士尼公司作品的美感,而且
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一路上一群小蝌蚪错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认作母亲,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
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
电影节上均获得过多个奖项,1980年获得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1980年成为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参展的国产动画,1983年获得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三个和尚》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老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1981年,导演
徐景达(阿达)将这一谚语改编成仅有十几分钟的动画片搬上荧幕,其传神
写意、似拙实美的艺术效果将三个各具特色的小和尚深深地烙印在当时的小朋友心中,成为几代人童年中难以忘记的永恒记忆。
根据
莫高窟257洞内壁画《
鹿王本生》故事改编,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这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动画片,其传奇的故事和唯美画面成为很多人儿童时代的记忆。该片曾于1986年在
加拿大汉弥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