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莫邪
何莫邪
何莫邪,德国人,1946年出生于德国哥廷根市,世界著名汉学家。
正文
何莫邪(Prof.Christoph Harbsmeier),世界著名汉学家何莫邪先生。
简介
何莫邪;  德国人,1946年出生于德国哥廷根,现居挪威奥斯陆
1966—1973年,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攻读汉学,获硕士学位;
1973—1976年,在马来西亚槟榔大学东方哲学系任讲师;
1980—1985年,在奥斯陆大学汉学系任高级讲师;
1981年,在哥本哈根获得中国古典语法方向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同年出版于伦敦);
1985年起,任奥斯陆大学汉学系教授;
1981—1986年,任挪威东方协会会长;
1986—1991年,任挪威东方协会副会长;
1985年起,在剑桥大学协助李约瑟从事“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研究,负责中国传统语言与逻辑部分。
1985年6—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与伦敦的格雷汉姆合作);
1986年3月,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
1988年5月1—31日,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任客座教授;
1988年,因在人文科学概论方面的突出研究,被挪威研究理事会授予学术研究奖(获得二百五十万挪威克郎的东亚研究资金);
1989年,加入挪威科学院;
1989年,任哥本哈根大学汉学校外评审员;
1990年8月—1991年6月,任柏林高级研究院研究员;
1990年11月,被意大利都灵东方研究中心授予学术研究奖,并获得一千万里拉奖金(主要获奖者:雅克?谢和耐);
1990—1993年,任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主席;
1993年10月—1994年2月,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
1996年2—6月,在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会作人文演讲;
1996年起,在上海复旦大学任顾问教授;
1997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任顾问教授;
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终身客座教授;
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任终身研究员;
1998年起,任成都四川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委员会成员;
1999年8月—2000年7月,任奥斯陆高级科学研究院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心的研究成员包括北京大学的邱熹贵、蒋绍愚普林斯顿大学的普拉克斯,哈佛大学的米切尔?普特,伯克莱大学的戴维?肯特勒等);
2001年起,在杭州浙江大学中文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顾问教授;
2001年起,任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浙江大学《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编辑委员会成员;
2001年9月7日—10月5日,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
2002年起,任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编辑委员会成员;
2002年8月—12月,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哲学系客座教授;
2005年,牛津大学汉学系教授职位推选人;
2008年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被授予南森奖;
2009年1月—5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著 作
《威廉?冯?洪堡的语言哲学研究》,(《普通语法》第17卷),斯图加特出版社,1979年,297页。
《中国古典语法研究》,伦敦柯曾出版社,1981年,303页。
《中国传统语言与逻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7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480页。
《社会主义与佛教徒的相遇:漫画家丰子恺》,奥斯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学出版社,1985年。(该书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出版于2001年,另一个出版于2004年,并于2005年再版。)
学术论文:
《古汉语语法新议》,见《东方学报》,1980年第41期,第126—148页。
《论古汉语语气助词“咦”》,宣读于国际汉学界“第二次国际汉学会议”,台北市:1989年6月,第471—503页。
《“白马之争”中的不可数名词及部分与整体的解析》,见《给格雷汉姆的短信》,1991年,第49—66页。
《中国逻辑学的“旁注”》,见《理解中国的思想:哲学之根》,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9—83页。
《中国古代的知识观》,见《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问题》,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31页。
《古代汉语中的“佛”—从古典的“佛”到三英尺高的“佛”》,见《许理和汉学研究纪念文集》,鲁汶和安普敦:格兰特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西方约翰?马克斯·韦伯研究中国古代汉语的早期历史》,宣读于“汉学历史国际学术会议”,台北市1992年4月17—22日。
《中西方有关时间和历史的概念辨析》,见《中国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黄俊杰许理和主编,莱顿:布瑞尔出版社,1995年,第49—72页。
《中国古代的哭与悲》,见《中国传统文学的思想与精神》,艾伏仁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317—422页。
《荀子与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见《古代中国》,1997年第2期,第181—220页。
《孔子的乐—\u003c论语\u003e中的幽默》,见《哈佛亚洲研究》,1990年第50期,第131—161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幽默》,见《东西方哲学》,1989年第39卷第3期,第289—310页。
《前现代散文风格中的修辞》,见《中国文学中的哥伦比亚历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81—908页。
《漫画家丰子恺:具有佛教色彩的社会现实主义》,陈军译,杭州市西泠印社,2001年,175页。
《“清”的语义》,见《中国文化中的情感》,艾伏仁编,莱顿:布瑞尔出版社,2003年,第32—108页。
《名词“者”后的哲学》,见《庞朴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王守常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纪念廖冰兄》,见《远东文学问题》,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136页。
非正式出版物:
《剖析中国的笑——中国文学中的无礼、傲慢与轻浮走向文化的历史》,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84年(再版于1993年)。
《庄子注释选集》(汉至清),第一章:逍遥游,116页,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91年;第二章:齐物论,242页,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92年。
《现代汉语的分析性句法》,第一章:246页,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91年(与北京大学陆建明、马真合作);第二章:160页,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92年(与北京大学陆建明、马真合作)。
《古汉语中语法与修辞与拉丁文的比较研究》,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1993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简介
著 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