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甲是
昆虫纲鞘翅目的一种昆虫,体形狭长,小型至大型,体色多灰暗,体表多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
白额雁或条纹。叩甲科(Elateridae)
甲虫,约7,000种,被捕食者捉住时会发出“叩叩”声,故名。长2.5∼18公厘(小于0.75吋),褐或黑色,斑纹少或无。有些
热带种色彩鲜艳或能发光。叩甲体形修长,两侧缘平行,前后端钝圆。
有体色艳丽、光亮无毛的;头型多为前口式,深嵌入前胸;上唇显露,唇基不明显,触角着生在额脊下主,靠近复眼,11-12节,锯齿状、丝状、栉齿状,有的雌雄异形,雄虫锯齿状,雌虫栉齿状、梳齿状;前胸背板向后倾斜,与中胸连接不紧密,其后角尖锐;前胸腹板前缘具半圆形叶片向前突出,腹后突尖锐,插入中胸腹板的凹窝中,形成弹跳和叩头关节;后胸腹板中央无横缝;足较短,活动自如,前足基节形,基节窝向后开放,中足基节较靠近,其间距小于其基节宽度,后足基节横阔,其外上沿向后扩展成片状,盖及后足
腿节;跗节5-5-5,跗节简单狭长或其中1、2节腹面膨阔呈叶片状,或第4节呈心脏形,爪节简单镰刀状或基部具附齿或纵裂为双齿或内侧具一排齿呈梳齿状;腹部可见腹板5节,第1腹板与后胸腹板处于同一平面上,与第2腹板间的界限完全清楚,第4与第5腹板间具膜质部。
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
甲虫,约7,000种,被捕食者捉住时会发出“叩叩”声,故名。长2.5∼18公厘(小于0.75),褐或黑色,斑纹少或无。有些
热带种色彩鲜艳或能发光。叩甲体形修长,两侧缘平行,前后端钝圆。
被碰触时,会仰卧地上装死。复位时,叩甲头胸部前屈,将一刺状突弯曲纳入腹部沟槽。刺状突弹回时,虫体跳起,并发出咔嚓声,恢复原位。常在夜间取食植物叶子。因喜甜液,农民曾在春季于田间放甜饵诱杀成虫。
美国白灯蛾外甲坚硬,因体细长,圆柱形,又称
金针虫(wireworm)。吃植物种子、根和地下茎,可能是毁坏植物的害虫。幼虫在土中生活2∼6年。秋天犁地可弄破蛹壳消灭幼虫,必要的话,还可施用适当的杀虫剂来控制金针虫数量。
北美洲的眼斑叩甲(Alaus oculatus)长达45公厘(大于1.75吋),在头后面地区的前胸有两个中黑外白的大眼斑。西半球
热带地区的光叩甲属(Pyrophorus)能发淡绿和红
橙色的光,有几种的光亮度可供看书,还曾经作为外科手术的应急光源。
鞘翅目叩头虫科,为
内生翅类,生活史需经卵、
美国白灯蛾、蛹及成虫四个阶段。体长约36至44公厘,体色有深绿、绿褐、蓝绿等不同的颜色,具有明显的金属光泽。主要出现4至10月低海拔山区,为叩头虫科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
叩甲科属于
昆虫纲鞘翅目叩甲
总科,分布于全世界各
大洲,大约有10000多种。已报道的发光类群约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
拉丁美洲和大洋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困惑于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之外的地区是否也有发光叩甲分布。这一困惑近期终于被解开。来自
上海市的昆虫分类爱好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基因组学与基因起源课题组客座研究者毕文煊,在2017年对
云南省西部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发现了一种发光叩甲,平时不发光,仅在起飞的时候发光。综合形态学证据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证据,进化基因组学与基因起源课题组证明该种代表
叩甲科一个新的
亚科(Sinopyrophorinae Bi \u0026 Li,2019),为一新属(Sinopyrophorus Bi \u0026 Li,2019)新种,并命名为Sinopyrophorus schimmeli Bi et Li,2019。该发现打破了发光叩甲仅分布在
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观点,同时也表明
中国西南地区在昆虫地理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该发光叩甲的发现也为探讨生物
荧光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