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会战,又称阿尔特维斯特之战,或称“菲尔特之战”,是
三十年战争期间,
瑞典军队失利的一次战斗。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华伦斯坦率领的
天主教军队于1632年7月11日占据山岭阵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9月3日至4日向人数众多的天主教军队阵地发动进攻但被击退,损失2000人。9月18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放弃
纽伦堡,撤退东南。
历史背景
1631年,在著名的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二世中击败了天主教联盟军,改变了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进程。在这危难时刻,神圣罗马皇帝
斐迪南二世再次请出已经被他勒令退休的华伦斯坦。以密不透风的防守闻名的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最终和以作风刚强著称的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在
德国中部重镇纽伦堡相会。
参战人物
新教名将
16-17世纪,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人们逐渐转向加尔文宗和路德宗。罗马教会进行了激烈的反扑,但未能阻止新教势力的扩张。在德意志地区,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尤为激烈。1618年的
布拉格,新教徒将试图复兴
天主教的三位
奥地利官吏扔出市政厅窗口,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位名为华伦斯坦的年轻人崛起。他是波西米亚人,通过婚姻获得了第一桶金。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奥地利的
哈布斯堡家族。在此之前,他曾以雇佣兵的身份参与了针对
威尼斯、
匈牙利、
特兰西瓦尼亚和
土耳其的战争。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在这些战争中表现出色,建立了声誉。战争爆发后,他不仅亲自加入哈布斯堡一方,还出资帮助帝国招募了一支可靠的雇佣军。他带领这支军队在
白山战役中战胜了他的波西米亚同胞,并在德绍桥击败了重组后的新教雇佣军。他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
奥地利皇室的高度赞扬,最终成为拥有十万人的帝国海陆军大元帅。然而,正当华伦斯坦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皇帝
斐迪南一世却下达了退休令。这是因为他认为战争即将结束,无需维持庞大的雇佣军。此外,华伦斯坦的波西米亚血统也让奥地利感到不安。因此,华伦斯坦带着对皇帝的不满和一身伤病回到了波西米亚。皇帝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手中还有另一位
天主教神父出身的名将
约翰·塞尔克拉斯。蒂利的战绩同样显赫,而且在信仰和政治立场上都优于华伦斯坦。
北方雄狮
古斯塔夫二世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局势发展。
哈布斯堡家族和天主教联盟的连续胜利引发了邻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担忧。他们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可能会借此机会统一中欧,因此西欧各国放弃了彼此之间的信仰冲突和利益分歧,联合起来对抗
神圣罗马。
荷兰金融家在与
西班牙的战争中提供了资金援助,而
英国则派出曾为荷兰服务的雇佣军。
法国在宗教上与新教和解,其红衣主教黎塞留在欧洲大陆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斯塔夫在
挪威和
波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领导了一支全新的
瑞典军队,占领了
波罗的海沿岸大片领土。他希望将波罗的海变为自己的内海。他在德意志北部登陆后,受到了新教诸侯的热情欢迎。随后在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他击败了
奥地利的军神
约翰·塞尔克拉斯。再加上在挪威和波兰的成就,年轻的瑞典国王树立了“北欧雄狮”和“新教救星”的声望。然而,突然的成功和急剧提升的威望使年轻的
古斯塔夫二世变得骄傲自大。他对皇帝怀恨在心的华伦斯坦提议与他共同推翻维也纳的皇权,但古斯塔夫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屑于与一名新教叛徒分享荣誉和战利品。
再度出山
1632年,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立场,于是毅然回到
天主教阵营。在斐迪南皇帝的多次恳求下,他同意复出。然而,
哈布斯堡家族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华伦斯坦组建的十万王军要么已被斐迪南解散,要么在战场上被消灭。华伦斯坦接手了哈布斯堡家族遗留的问题,承诺在三个月内为王室招募四万人的军队。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时的
欧洲,近代
民族国家尚未形成,君主或大贵族的常备军数量很少。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各方都需要通过军事承包商的帮助,尽可能多地招募雇佣兵。无论是
荷兰和英格兰这样的小国,还是
法国这样的地区大国,都不例外。即使是
古斯塔夫二世的
瑞典军队,也有许多来自英格兰、
苏格兰、德意志和
芬兰的雇佣兵。前提是雇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一支瞬息万变的大军。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本身就是军事承包商出身,很快就利用自己的名声和个人魅力解决了帝国
新建陆军的兵源问题。几个世纪以来,日益专业化和成熟的雇佣兵力量在德意志地区随处可见。征兵的消息一传出,各国雇佣兵便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不仅看中有限的军饷,还期待在华伦斯坦手下获得足够的胜利荣耀和额外的战利品。华伦斯坦唯才是举的态度,也让许多德意志地区的大小军官愿意为他效力。为了支付组建新军的巨大费用,整个
神圣罗马的税务部门都被要求加速运作。地方贵族的爵位和头衔不再是逃避纳税的理由。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为皇帝做出贡献。皇帝的
西班牙和
匈牙利盟友也为皇帝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支持。最后,为了履行诺言,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甚至从自己的金库中预支了二十万塔勒的军费。到了华伦斯坦向皇帝承诺的最后期限,一支由德意志雇佣兵、
意大利军事工程师、匈牙利和
克罗地亚轻骑兵以及波兰哥萨克人组成的军队聚集在
哈布斯堡家族和
天主教阵营的旗帜下。这支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雇佣军,实际上是华伦斯坦的私人军队。来自不同地区的士兵按来源和出身组成了大大小小的队伍。他们的指挥官向最高统帅负责,他们自己基本上只向连队长官负责。
进军纽伦堡
完成部队集结后,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并没有急于寻找
古斯塔夫二世决战。相反,他带领大军从
摩拉维亚地区缓慢地进入敌对的
萨克森公国选公爵领地,派出克罗地亚
轻骑兵进行掠夺,以补充给养,并试图迫使这位新教诸侯倒向自己。在萨克森解决了补给问题后,华伦斯坦并未进行不必要的战斗,而是与支持
天主教的
巴伐利亚州公爵会合,后者为他带来了两万人的援军。此时,拥有六万人和一百门
火炮的天主教大军正向德意志中部的纽伦堡进军。那里不仅是新教势力在德意志核心地带的一个据点,也是支撑古斯塔夫威胁南部的战略补给基地。在华伦斯坦招募军队的同时,古斯塔夫和他的盟友们忙于蹂躏天主教控制下的巴伐利亚和波西米亚。他不相信华伦斯坦能在三个月内召集足够的人马,也不相信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能与他良好合作。他甚至可能希望天主教军主动挑战他,以便他再次体验正面决战的辉煌。结果,瑞典人错过了阻止华伦斯坦与
巴伐利亚州公爵会合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成功的战略机动就能导致对手的全面失败。当
古斯塔夫二世发现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的目标是
纽伦堡时,他立即决定快速支援。于是,他仅带着一万多人的部队前往纽伦堡,准备与对手决一胜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
天主教军无法从容地展开围城攻势。幸运的是,他的盟友
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和其他新教诸侯为他提供了五万人和六十门火炮的强大援军。这样一来,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的军队总数接近七万人,火炮数量接近四百门。但由于沿途的集结重组,他原本预期的急行军效果受到影响。至于华伦斯坦这边的情况,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整支天主教军队的行进速度异常缓慢。渴望战斗的军官们不断敦促他出击,但他一律不予理会。在17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所有的指挥官都会抱怨自己的队伍行进得太慢。不断改进的军事技术使得城市的堡垒和敌军建造的工事难以迅速攻克。大量的围攻战和机动救援已成为当时的战争常态。像布莱登菲尔德那样旷野决战几乎是难得一见的奇迹。许多军队在长期围攻中消磨了斗志,耗尽了战区内供应品。华伦斯坦故意放缓步伐,是为了等待对手完成工事,将自己困在城市附近有限区域内,无法行动。
帝国军在
雷德尼茨河对岸扎下了坚固的营寨。通过这个位置,它可以有效地切断
纽伦堡的补给线,阻止士瓦本、图林根、
法兰克王国尼亚等地的新教势力对纽伦堡的增援。届时,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的大军除了在饥荒和
瘟疫中自行瓦解外,就只能鲁莽地攻击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的坚固阵地。然而,华伦斯坦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食物储备。纽伦堡及其周边地区的村民在逃离时也带走了几乎所有可用的食物。这意味着守军将能够坚持更长时间,而围攻者却无法在当地收集到足够的食物。因此,在纽伦堡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的竞争都是为了获取遗漏的资源。
帝国军一侧的
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每天都搜查前一天仔细检查过的防线。新教阵营的芬兰人也几乎重复同样的事情。他们经常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偶然相遇,然后爆发短暂而激烈的战斗。无论哪一方被对方赶走,都不会对战局产生影响。整个地区已经非常贫瘠,又被他们弄得满目疮痍。类似的情节在
三十年战争中不断上演,最终将富饶的德意志地区变成了千里的荒原。因此,华伦斯坦必须从后方的大本营进行远程物资运输。否则他的围攻大军会在对手投降前崩溃。但是
古斯塔夫二世也经常带着瑞典骑兵和火枪手出去,伏击从
天主教领地来的补给队。有一次,他们带回了二百头牲畜,并烧毁了一千辆行动迟缓的面包车。
帝国军押运的东欧
轻骑兵显然无法抵挡这种程度的攻击。古斯塔夫一边也不是完全没有外援。大约有一万名随军商贩与他的部队一起来到
纽伦堡。他们的货车储备在战役期间成为紧缺商品。一些手段高明的商人还会想办法从其他地区进口粮食和肉类,赚取高额利润。但这种雪中送炭的商业行为,对于十万大军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在漫长的营地里,除了士兵和居民,还有五千多名慕名而来的家属和妓女。她们安慰了焦虑不安的士兵,同时也吃掉了更多的食物。不久,双方的军营都爆发了可怕的饥荒和
瘟疫。
古斯塔夫二世能够约束自己的
瑞典士兵,但却无法约束那些德意志地区的雇佣兵无赖。通过高压手段阻止他们抢劫后,许多人选择了临阵逃脱。
解围失败
为了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对自己的优势兵力充满信心的古斯塔夫,最终率领全体军力出现在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的阵地前。瑞典国王首先命令岸边的三个炮兵单位向华伦斯坦的军营开炮示威,希望能迫使对手走出营地。但华伦斯坦没有满足他的愿望,只是让部下用火炮和
滑膛枪从远处回应了敌人的挑战。他很清楚自己的雇佣军在正面交锋中不是
瑞典新式军队的对手。尽管有
巴伐利亚州公爵的抗议和许多雇佣兵长官的冷嘲热讽,他仍保持不动。无可奈何的
古斯塔夫二世,只能在困境中决定进攻帝国军营地。但后者的主要营寨都位于河对岸的高地上。正面强攻会造成重大伤亡。他一方面安排
纽伦堡市民卫队守卫他的军营,另一方面在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纪念日那天,率军渡过
雷德尼茨河。面对几乎全员出动的新教联军,河岸附近的
帝国军前哨被迅速驱逐。但华伦斯坦的主力却在视野良好的高地上静静等候。帝国军的大部分火炮被下令集中在山顶,藏在树林深处。上山的所有道路都被密密麻麻的尖桩和栅栏阻挡,前面还有挖好的
壕沟掩护。五百名担任先锋的德意志火枪手就这样贸然进入了对手精心布置的陷阱。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枪炮齐射,他们被困在泥泞的小路上,动弹不得。随着一队帝国胸甲骑兵的冲锋反击,这些缺乏掩护的
轻步兵被全部歼灭。恼羞成怒的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带着擅长在复杂地形上行动的芬兰轻骑兵,发动了第二次进攻。然而,这些来自北欧山区的
轻骑兵,也同样被阵地内的
帝国军成群结队地射倒。自知无力前进的他们,丢下同伴的尸首,逃下山去。
古斯塔夫二世自己的鞋底和鞋帮,也被密集的子弹分开了,伴随着溃退的骑兵离开了。下山后的
瑞典国王,又将一个步兵团投入战场。结果就像之前的两次进攻一样,被守军狠狠地打了回去。不甘心的古斯塔夫,在接下来的十个小时里,派遣各分队轮流进攻。但在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构筑的坚固阵地前,所有进攻都以惨败告终。前一轮攻击的死者堵塞了狭窄的道路,使后来者的攻击变得更加困难。就在山头争夺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
帝国军的骑兵部队从侧面发起了反击。他们和瑞典的左翼骑兵在河边的
灌木丛中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搏斗。由于地形限制,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维持队形,将战斗打成了几人之间的马上对决。装备精良、身材高大的帝国骑兵往往在近战中占优。瑞典人则在骑兵中队配备的火枪手支援下重新集结。这场骑兵大战最终也以平局收场。在那一天的战斗中,
古斯塔夫二世在
雷德尼茨河对岸留下了数千具尸体。魏玛公爵
贝恩哈德的部队在激战中夺取了一块位于帝国军营地上方的高地。如果瑞典人能把
火炮拖到这里,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射击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的营地。然而,夜幕降临时,一场大雨让山路无法通行。古斯塔夫只能让他们放弃战果后撤。双方的战斗也因黑夜的到来而结束。由于进攻失败,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已经不想在
纽伦堡浪费时间和兵力。城里的物资已经用完了,他与盟友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无奈的北方雄狮,只能下令拆掉城外的工事和营地,离开纽伦堡。这场毫无意义的
消耗战中,他的部队总共损失了三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饥饿和疾病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至于华伦斯坦,虽然没能摧毁古斯塔夫的主力,但还是实现了占领纽伦堡的目标。他还向皇帝和全
欧洲证明,自己有能力与
古斯塔夫二世一决胜负。双方将继续蹂躏整个德意志地区,并在下一场大决战中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