鸫科
鸫科24属动物
科(Turdidae)是中小型鸣禽,有59属335种。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中原地区约18属80种。该科鸟类体形大小适中,体羽较松软,腰羽羽轴正常,颈无发状纤羽。后趾(连爪)较中趾(连爪)为短,跗后缘侧扁成棱状,跗前缘被以靴状鳞,跗较嘴(从角量起)为长。嘴形侧扁而长,喙前缘无锯齿,端部具缺刻。常具嘴须,鼻孔有羽或须盖于其上。长而尖,具10枚初级飞羽,第1枚甚短。尾短而呈平截状或有时长而呈凸尾状;尾羽12枚。不呈深叉状。跗长而粗壮,通常被靴状鳞。幼鸟体羽具点斑。其中欧亚乌鸫Turdus merula和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分别是瑞典和英国的国鸟,而新疆歌鸲Luscinia megarhynchos则是熟知的夜莺。
亚科鸟类大都陆栖。活动于开阔环境或者疏林。以昆虫为食,兼食其他动物,如虫、蜗牛蜘蛛目等,还嗜吃果实和其他植物性物质。巢呈杯状,由禾本科杂草苔藓植物地衣及类似物质等构成。晚成雏。雌鸟筑巢、孵化,双亲育雏。
外形特征
鸫科是遍布世界性的小到中型雀形目鸟类,有较强的鸟喙,尾巴通常是中长形,羽色不同,一般较暗,灰色、棕色到黑色,也有颜色鲜艳的一些物种。嘴短健,嘴缘平滑,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鼻孔明显,不为悬羽所掩盖,有嘴须。翅长而尖,初级飞羽10枚,第一枚甚短小。尾羽通常十二枚,偶尔十枚或十四枚。尾形不一,较短呈平截状,或较长而呈凸尾状。跗趾较长而强健,前缘多数被靴状鳞。幼鸟体羽通常具斑点,成鸟仅每个秋季换一次羽。最小的鸫科鸟类可能是斑胸短翅蝗莺,平均体长12厘米。最大的鸫科鸟类是大鸫,体重为128至175克,体长为28至33厘米;奄美鸫可能比大鸫还要大。大多数物种的羽毛为灰色或棕色,通常有斑点状的下体。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冻原荒漠、农田等各类生境中,树栖或地栖性。鸫科鸟类体态丰满,羽毛柔软,栖息在林地,并经常在地面觅食。
生活习性
善飞行,亦善地面奔跑,飞行力强弱不一,鸣声多样,有的悦耳动听。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有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及美国白灯蛾,兼食蜘蛛蜈蚣、小蛙等。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营巢于树上、地上、岩石洞穴或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禾本科杂草苔藓植物地衣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多地4-6枚。鸫科鸟类筑杯状巢穴,有时里面铺上泥巴。它们每次产卵2到5枚斑点状的蛋,有时一年会产2次或更多次。两只父母都会帮助抚养幼鸟。几乎所有情况下,巢穴都建在树枝上;唯一的例外是三种蓝鸟,它们筑巢在洞穴中。
分布范围
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许多物种在温暖气候中是永久性居民,而其他物种在夏季会迁徙到较高纬度地区,通常要飞行相当长的距离。
该科种类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参考资料
鸫科.蓝色动物学.2024-03-29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该科种类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