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增
原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陈阅增,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发现须苔属的一种吞食性营养方式,后以四模虫为材料开展系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长期主持北大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物学方面的人才。
人物介绍
陈阅增(1915-1996),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原生物学系主任。
陈阅增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0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严谨而又勤奋的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学、细胞学等方面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他是鞭毛虫吞食性营养的发现者。他对杆囊尾蚴营养的研究堪称原生动物学一项经典性工作。他和他的学生曾对四膜虫和游仆虫的有性生殖进行系统的细胞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他曾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职。
陈阅增长期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56年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等业务工作。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生物学系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文革”以后,他于1978年出任生物学系主任,着手恢复和重建生物学系各专业的教学、科研秩序。陈阅增认为,当时存在着一种专业愈分愈细,基础愈搞愈窄的倾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力主“宽口径,厚基础”。他主张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并把它作为重点进行建设。
成长经历
陈阅增,又名陈为山,祖籍河南省灵宝市,1915年9月23日生于北京,陈阅增的曾祖父清代的官僚,在山西省知府(暑理知府)。他的父亲陈恕,又名陈管生(1885~1949),幼年时到北京入测量学校读书,即在北京落户,从此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陈恕先后在测量局,河南中学等单位工作。1937年以后,在北京开业为中医。母亲李洁芬(1886~1971)是位善良的家庭妇女。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并养成谦虚谨慎、勤奋刻苦、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的品质。
1921年至1927年,陈阅增先后在北京西四福绥境第十四小学和扶轮小学等学校读书。1927年暑假考入北京第三中学读初中。1930 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上高中,1933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1937年暑假毕业后原定留校任助教,因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年7月底,他逃出北京,经天津市青岛市济南市、汉口于10月到达长沙。北京大学在长沙市的临时大学已经成立,陈阅增被定为代理助教。由于另外一位同学更需要这个职位,他离开临时大学,到沅陵县投奔他的岳父魏建宏,在魏任院长的陵卫生院任事务员。1938年8月,陈阅增和夫人魏式琪同赴昆明市。从1938 年8月至1939年暑假,任云南大学生物系助教。1939年至1946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助教、讲师。在西南联大,陈阅增开始了他的原生动物学的研究工作,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可喜成果。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陈阅增复员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生物系讲师。1947年8月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植物学院,师从普林海姆(E.G.pringsheim)攻读原生动物学。1950年,陈阅增以有关杆囊虫(Paranema Trichophorum)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青少年时代,陈阅增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灾难,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谢绝了美国高薪的邀请,于1950年3月满腔热情地回到了解放不久的北京,应聘到北京大学生物系工作,此后一直在该校任副教授、教授,献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多年来,他总是一事当先,想到工作,想到他人,他的那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品质,在北大生物系师生中有口皆碑。他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曾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生物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兼综论主编等职。
简历
1915年9月23日 出生于北京。 1933年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毕业。
1937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1938年 任云南大学生物系助教。
1939~1946年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助教、讲师。
1946~1947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讲师。
1947~1950年 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50~1996年 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兼系副主任、主任。
1996年10月5日 病逝于北京。
学术著作
陈阅增教授主编的《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于1997年7月出版。
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版)》于2004年出版。
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于2009年7月1日出版。
1、Chen Yuehtseng. Mating types in Paramecium Caudatum. Amer Hat. 1944, 78: 334
2、Chen Yuehtseng. Studies on the neuromotor appastuses of Stylongclua puetulata and S. mytilus. g. Mospt, 1944, 75: 335-345.
3、Chen Yuehtseng. The qlagellar stracture of some 原生生物 Proc. Conf. EM. Delft 1949, 156.
4、Chen Yuehtseng. Investigatione of the liology of Peranema trichophorum Quart.g.Microsc. \u0026 oc, 1950, 91: 279-308.
5、陈阅增,罗泽华,曹同庚。一个自配型梨形四膜虫的接合及其细胞学过程。动物学报,1982,24(4):319-324.
6、曹同庚,罗泽华,陈阅增。四膜虫SI有性生殖的电镜观察.Ⅰ.小核的成熟分裂和核内微管系统。动物学报,1983,29(4):305-309.
7、丁跃,张维杰,陈阅增。四膜虫SI营养生长和有性过程中CAMP的含量变化。动物学报,1987,33(3):197-203.
8、冯莲,孙群,陈阅增等。四膜虫SI株——上海四膜虫,新种。动物学报,1988,34(1):42-50.
9、王哈利,潘惟钧,陈阅增。用电镜技术证明伍氏游仆虫大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端粒含倒转重复序列,动物学报,1991,37(1):84-89.
10、王哈利,曹同庚,陈阅增。伍氏游仆虫接合过程中老大核后碎块的去向。动物学报,1991,37(4):402-407.
11、Yuhe H Yu,XinXiang,Yuezeng Chen.Changes of cellular CAMP level in Tetrahymena during starvation and conjugation.Acta Protozoolgica,1993,32:89-93.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成长经历
简历
学术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