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奎,男,山西广灵人,中国
固体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他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加筋圆柱壳的稳定性研究方面有先驱性贡献。70年代以来,王俊奎在我国力学界和航空工程界大力倡导新型
复合材料与结构的应用和研究,并率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复合材料杆、板、壳结构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航空、航天结构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王俊奎,字醒园,1908年4月24日出生于
山西省广灵县。少年时家境贫寒。在二祖父(清末
举人)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他发愤读书,曾以高小连续两届获全班第一的成绩被选拔到第五师范学校就读,并且在该校学习的12个学期中,有11次获第一名,一次获第二名。1929年,他考入
北京大学数学系,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得在赵县第十五中学任教一年后才进北京大学学习。1931年,
日寇侵占
东北地区并染指华北,王俊奎不堪容忍
日本侵略者占领
中原地区的领土,积极投身于华北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副总指挥,带领同学去南京游行示威。游行时,王俊奎遭到当局逮捕,并被押送回
北平市(今北京)。
教育经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不断在中国管辖的北平最繁华的地区上空低飞,进行示威挑衅,使王俊奎深感科学技术的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痛苦,于是决心去美国学习航空。1936年,他公费留学考入
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著名力学家T.冯•卡门指导下,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获
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双硕士学位,继又获得了
清华大学驻美办事处所发的奖学金。1938年,他考入美国
斯坦福大学,在世界著名力学家S.P.铁木辛柯指导下,于1940年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般不允许外国人接触的飞机工厂工作:1942年在美国康沙德梯-沃提飞机工厂任高级
应力分析专家,参加了教练机和
战略轰炸机的设计工作;1945年又到诺斯拉普飞机工厂担任高级结构研究工程师和组长,参加了世界上第一架
夜间战斗机“黑寡妇”和“飞翼”飞机的研制工作。
回国经历
由于王俊奎的毕生志愿是将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所以在1947年
太平洋恢复通航后,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高级职位、优厚待遇和科研的方便条件,坚决返回祖国。临行前,他向所在工厂要了一架崭新的“黑寡妇”夜战机(后因无运费,未成)和一整套“战时科学研究报告”(200余本),以及各种飞机照片带回祖国。回国后,他便积极投身于教育和科技发展事业,开始在
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授和航空系主任,讲授
空气动力学,同时还兼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讲授结构力学。1948年,在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马大猷的多次函电邀请下,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了机械系教授和系主任。任职期间由于能任贤荐能,使该系迅速地兴旺发展起来。同年暑期,王俊奎受西北工学院的邀请,到该校讲授板壳理论。这是在国内首次开设的重要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察哈尔省(1952年已撤销,分别并入
河北省、
山西省两省)政府主席张苏亲自到王俊奎家中,聘请他去该省担任工作,1950年,王俊奎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书,先后担任了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同年,由外地迁来北京的
华北大学工学院也希望他去该校。王俊奎觉得发展航空教育事业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决定担任
华北大学航空系教授和系主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聘请了许多高水平的教师,其数目超过了过去国内任何一个大学的航空系。
北京航空学院时期
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王俊奎来到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担任教授。在建校初期,他还担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以及其他工作。北京航空学院之所以能在四五年内从一个狐兔出没的旷野荒丘,建设成一个能容纳数千人规模的、具有国内一流实验室和教学楼的大学,与王俊奎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老年经历
50年代末,高速飞机和
导弹的发展使得高温下结构的强度、
刚度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但当时国内研究此类问题的单位不多。此时王俊奎担任了正在筹建中的热强度研究室主任,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领导全室成员经过几年奋战,建成了全国高校中一流的热强度试验室,为航空、航天器结构的研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以后,王俊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奋斗的雄心未减。为缩小10年来我国和世界拉大了的科技差距,他努力钻研新科技,并且不辞辛苦地跋涉千里到
贵州省等三线地区举办讲座,讲授有限元法、复合材料力学等高新技术课程,为这些单位采用电子
计算机解决结构分析问题和选用新型材料结构作出了贡献。70年代以后,王俊奎又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他在《
中国科学》、《
航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学报》等
学术期刊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复合材料科学的发展,他还发起并组建了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担任该学会首届理事长。此外,1954年至1978年,他还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1981至1990年,曾任《航空与航天工程学报》主编,1984年任《复合材料学报》主编,198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
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等职务。由于王俊奎在力学研究和教育上的重大贡献,1990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
加筋壳结构稳定性研究
旋转壳体,无论是筒形壳还是锥形壳,其稳定性分析都是本世纪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当这类壳体被杆件加强以后,在研究上就更为困难,而这类结构又被飞机和火箭所广泛采用,因此,对它们的分析吸引了众多力学工作者的注意。1938年,王俊奎在
斯坦福大学学习时,曾以《加筋筒壳轴压稳定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他将加筋筒壳分为密加筋和稀加筋两类,并将密加筋化为当量光壳处理,将稀加筋看成杆、壳组合结构,用能量法进行分析。他的研究工作得到美国国家航空局(NACA)的重视,并对他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资助。他所建立的“加筋筒轴压临界
应力公式”在NACA总结报告RB3J2B中被称为“王氏公式”。之后,他继续作这方面的探讨工作,
美国的一流刊物《
应用力学学报》(JAM)和《
航空学报》(JAS)等发表了他的一系列论文。王俊奎成为当时加筋壳稳定性研究的先驱者。归国后,自50年代以来,他继续进行杆、板、筒壳和锥壳稳定性的研究,对金属材料与
复合材料、常温与高温状态、线性和非线性情况、保守和非保守问题等的壳体稳定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中涉及到轴向和环向加筋、三角形加筋、开口等多种结构。这些稳定性研究工作为飞机、火箭结构的分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
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它具有比强度高、比
刚度大和可设计性等一系列优点,已在航空、航天、航海、机电、桥梁、建筑、体育及医疗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70年代,王俊奎认识到新型
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当代高新科技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新型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他除了自己指导研究生研究复合材料力学外,还在许多设计或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工厂中积极宣传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多次组织材料、工艺、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1989年,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成立,王俊奎是主要创建人,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近十余年来,王俊奎一直带领许多教师和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在选题中,他除了注重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外,还特别注意其应用背景与发展前途。经过他与研究生的共同探讨与开拓,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纤维增强树脂基
复合材料的杆、板、壳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其中包括在轴压、外压载荷下,加筋或不加筋筒壳、锥壳的稳定性,非保守载荷作用下杆的稳定性,以及复合材料平板、曲板的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等问题。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复合材料板的层间剪切问题和不同的拉压模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分析的影响问题等。最近他又指导研究生开始研究纤维和晶须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机制。
科技推广和交流
王俊奎认为,高新科技的推广和交流是使
中原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957至1979年,在他担任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期间,受学会理事长钱学森的委托,于1958年在
西安市主持了板壳力学学术讨论会。1962年,又在
大连市主持了极限设计学术讨论会。以后,在王俊奎的发起下,1964年成立了
中国航空学会,他于1964至1983年任该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9年又成立了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他任该学会的理事长。在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期间,他多次发起并主持了全国性的航空科学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亲自宣读论文,发挥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学科带头人作用。他创办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资料》、《北航学报》和《
航空知识》都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一批科技刊物之一。1984年,在王俊奎的倡导和努力下,又出版了《
复合材料学报》,它为我国复合材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创刊初期,学报经费拮据,王俊奎为此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并将自己的科研经费2万余元捐给学报,使学报得以维持下来。目前,此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王俊奎的领导下,先后与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英国等国的复合材料学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更加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社会活动
政治参与
1950年至1954年间,王俊奎先后担任
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此后,他还长期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
学术组织服务
王俊奎在学术组织工作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在1957年至1979年间担任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在1964年至1983年间担任
中国航空学会的第一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此外,他还曾担任《航空与航天工程学报》主编,1984年起担任《
复合材料学报》主编,1985年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
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等职务。
人才培养
王俊奎始终把培养教育青年一代作为自己的毕生职责。几十年来,他一直十分关心青年人在德育和智育上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他曾以自己的稿费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使不少同学和学生为之十分感动。年轻的王俊奎在从师范学校毕业踏上中学讲台后,就积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例如,上三角课时,他用亲自动手制造的“土”测角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地勘测。教物理时,他以自己设计的
静电发生器让学生亲身感受静电效应。尽管他当时还没有上大学,但已经编写了《几何题之解法》一书,对几何
教科书中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提出解题思考方法,避免学生解题时漫无边际地瞎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
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曾利用寒、暑假先后翻译了平面几何、三角学、大代数和解析几何等5种当时常用的教材,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导师——世界著名力学家铁木辛柯让他到自己家中的图书馆参观,铁木辛柯指着书架上的书对他说:“你看我的书有英、俄、德、法、
日语的版本,就是没有中文版。”铁木辛柯的著作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许多著名的青年
固体力学家都是沿着他的著作阶梯攀登上力学高峰的。王俊奎决心在回国后将铁木辛柯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版。1954年,他翻译出版了《板与壳学》(第一版),以后又完成了《板壳理论》(修订版)的翻译工作。王俊奎回国后,在大学任教期间,他讲授的课程大多采用自编教材。例如,在
西北工业大学时,他编写了《空气动力学》、《板壳力学》,以后又编写了《材料力学》、《应用力学》和《结构力学》等
教科书。在此基础上,他还完成了以下著作的撰写工作:《板壳的弯曲与稳定》、《弹性固体力学》等。后者将经典弹性力学理论与近代的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在国内外均不多见。30多年来,王俊奎共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和16名博士研究生。他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培养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基本素质的重要保证。为使实验工作能顺利地开展和得到有价值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论文,他把大量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的实验研究上,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