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通(?-960年),字仲达,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五代后周军事将领。
韩通在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勇于作战,被提拔为骑军队长。后晋时期,他投靠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并在多场战役中立下战功先后担任国子祭酒、检校左仆射等职。乾元年(948年),
刘承祐刘承祐继位,韩通被提升为奉国指挥使。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
邺城遗址留守兼枢密使,刘承祐因忌杀大臣,郭威被迫起兵,代汉建周。在这一
政变过程中,韩通作为手握兵权的军事将领之一,推波助澜,起了促进作用。
郭威即位后,韩通任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
刺史。
广顺(951年—953年)初年,韩通累迁至永、睦二州防御使。在
柴荣柴荣在位时期,韩通屡建奇功,官至检校太尉,
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柴荣去世后,
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建立
宋朝,韩通打算组织军队抵抗,但为王彦升所杀。赵匡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
人物生平
应募从军
韩通在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勇于作战,被提拔为骑军队长。后晋开福元年(947年),辽国的军队攻打开封城。那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韩通便投靠了他。辽国军队撤退后,韩通又跟着刘知远回到了开封。因为他在攻打杜重威的战役中立了功,所以被任命为国子祭酒。等到后汉正式建立后,他又被提升为检校左仆射。
追随郭威
乾元年(948年),
刘承祐刘承祐继位,韩通也因此被提升为奉国指挥使。同年二月,河中、永兴、凤翔这三个地方联手反叛了。隐帝刘承祐于是任命郭威为枢密使,让他率领军队去平定叛乱。韩通跟随郭威一起冲锋陷阵,身上受了六处伤,之后被提拔为都虞侯,从此成了郭威的心腹。后来,郭威被派到大名镇守,他还特地奏请让韩通担任天雄军的马步都校。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担任了邺都留守兼枢密使的职务。刘承祐因为忌惮并杀害大臣,郭威被迫起兵反抗,最终取代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在这个过程中,韩通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之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郭威即位后,韩通被任命为奉国左第六军都校,同时还兼任雷州刺史。
广顺(951年—953年)初年,韩通担任永州和睦州的防御使。当郭威亲自出征兖州时,他任命韩通为在京右厢的都巡检。恰逢黄河泛滥,洪水淹没了河阴城。韩通接到命令,率领一千多士兵疏通了汴河口,接着又主持修建了河阴城。不久之后,他又被提升为保义军的节度使。
显德元年(954年),
北汉主
刘崇趁郭威去世,勾结
辽朝大举进犯
后周,
柴荣柴荣派遣韩通协助王彦超从晋州道向东出击,拦截北汉的军队。在高平的战斗中,他们大败北汉和契丹的联军。之后,柴荣任命韩通为太原北面行营的部署,让他挖地道攻打太原城。战斗结束后,韩通被调往曹州镇守,担任检校太保的职务。
屡立军功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柴荣认为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堤堰,虽然横贯了几百里地,但堤坝不够高不够陡,难以有效阻挡契丹骑兵的入侵。于是,他命令韩通和王彦超带领士兵和民夫去挖掘和加固这条河堤。韩通在负责工程的同时,还要应对契丹的侵扰,但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外,他还在李晏口为静安军修建了城堡。胡卢河的治理不仅起到了防御敌人的作用,还方便了漕运和农田灌溉。为了加强北部的边防,韩通还主持修建了柬鹿、鼓城、祁州、博野、安平、武强等地的城墙。在这段日子里,他晚上睡在古寺里,白天就在荆棘丛中奔波,同时还要应对契丹的骚扰。
显德二年(955年)六月,柴荣派兵攻打后蜀,韩通被任命为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他带领部队进入大散关,围攻凤州,并分兵修建了固镇城堡,切断了后蜀的粮道,为后周攻克凤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周收复秦、凤等四州后,韩通因军功被提拔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城内外部巡检、权点检侍卫司。同年,柴荣觉得东京汴梁城虽然越来越繁荣,但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扩建开封城,并让韩通负责这项工程。这项工程原计划三年完成,但韩通指挥得当,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
显德三年(956年),朝廷为了表彰攻取秦、凤等四州的功劳,韩通被改任为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并再次担任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公元958年,后周占领了淮南,柴荣任命韩通为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59年春天,韩通奉命检查黄河堤防,并带领徐、宿、宋、单等州的百姓疏浚了数百里的汴渠。同年,柴荣准备北伐,韩通等人率领水陆军先到达沧州,修建水道进入辽国境内,并在乾宁军之南设置了栅栏。柴荣到达沧州后,率领数万步兵和骑兵直接进入契丹境内,契丹的乾宁军刺史王洪举城投降。柴荣命令将领们分水陆两路进攻,任命韩通为陆军都部署。周军攻克了三关后,把益津关改名为霸州,并主持修建了霸州城。班师后,韩通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并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后来,周恭帝柴宗训继位,韩通被调任为郓州节度使。
兵变被杀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在
陈桥发动兵变,
陈桥兵变之后回军
开封市,突入京城。韩通听到政变的消息后,立刻从皇宫里骑马冲了出来,打算组织抵抗。然而,他刚走到大街上,就被军校王彦升发现了。王彦升立刻追了上去,一直追到韩通家里,把韩通和他的家人全部杀害了。赵匡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夙定交于霸府,遂接武于和门,艰险共尝,情好尤笃。朕以三灵眷佑,百姓乐推,言念元勋,将加殊宠,苍黄遇害,良用怃然。(
赵匡胤评)
韩通与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禅之顷,然不传于宋,则忠义之志何所托而存乎?(顾宏义 评)
韩通足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
袁绍、
曹操之讨
董卓,
宋武帝之诛
桓玄,使其不胜而身死,无容不许之以忠。吾恐许通以忠者,亦犹是而已矣。藉通跃马而起,闭关而守,禁兵内附,都人协心,宋祖且为
曹爽,而通为
司马懿,喧呼
皇帝者,崇朝瓦解,于是众望丕属,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与争,贪附青云之众,已望绝于冲人,黄袍猝加,欲辞不得,通于此时,能如
周公之进诛管、蔡,退务明农,终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则许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然则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挟争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诬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势,蕴崇已久而不可回。通与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变起,奋臂以呼而莫之应。非若
宋武帝之于刘毅,
萧道成之于
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争先获,各有徒众,以待决于一朝者也。无其势者无其志,无其志者不料其终,何得重诬之曰:通怀代周之谋而忌宋祖乎。夫通之贸死以争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为怯波流者道耳。与人同其事而旋相背,与人分相齿而忽相临,怀非常之情而不相告,处不相下之势而视之若无;有心者不能不愤,有气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恶能旦颉而夕北面,舍孤弱而即豪强乎。故曰:贸死以争,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终也。呜呼。积乱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国无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岂易言哉。人之能免于无恒者,斯亦可矣。则如通者,犹有圣人之气存焉,与之有恒也可矣,若遽许之曰周之忠臣也,则又何易易邪!(王夫之评)
人物争议
韩通在陈桥兵变后的反应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惶恐而逃;第二种为准备抵抗。第一种惶恐而逃的说法。这一方面代表性的史料为《宋史·韩通传》和司马迁所作语录体笔记《涑水记闻》。《宋史·韩通传》载:“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军校王彦昇遇通于路,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昇所害,妻子皆死。”《涑水记闻》则云:“太祖勒兵入城,通方在内阁,闻变遑遽奔归,军士王彦昇遇之于路,跃马逐之,及于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除此以外,《宋史·王彦昇传》亦载:“彦昇以所部先入京,遇韩通于路,逐至第杀之。”南宋王称《东都事略》也有相同记载:“太祖北伐至陈桥,以军中推戴而还时,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在殿阁闻变,皇惧而归,彦昇遇通于路,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门,未及阖,为彦昇所害。”此种说法就是,韩通当时身在内廷,听闻兵变的消息后,惊惧不安地逃回家,在逃回家的路上遇到先入城的赵匡胤部将王彦昇,被追赶至家中,遭到杀戮。
第二中积极抵抗的说法。这一方面代表性的史料为《宋史·太祖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纪事本末》等。《宋史·太祖本纪》载:“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昇遽杀通于其第。”《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太原韩通,自内廷惶遽奔归,将率众备御。散员都指挥使蜀人王彦昇,遇通于路,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宋史纪事本末》则载:“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遑遽而归,谋帅众御之,军校王彦昇逐焉。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昇所害,妻子俱死。”此外,持有此观点的史料还有宋代李埴《宋十朝纲要》、吕中《大事记讲义》、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杨仲良《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王蓂《历代忠义录》、柯维骐《宋史新编》、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嵇璜《钦定续通志》等。更有史料记载韩通率部与赵匡胤部发生激战,韩通死于乱军之中。王巩《闻见近录》载:“明日,陈桥欣戴,入御曹门以待将相之至,时伏弩右掖门外。通出,死矢下。石守信实守右掖,开关以迎王师。”王楙《野老纪闻》载:“通,周臣也。陈桥兵变,归戴永昌。通披甲誓师,出抗而死。”苏辙《龙川别志》载:“太祖以兵出拒之,行至陈桥,军变,既入城,韩通以亲卫战于阙下,败死。”
后世纪念
据《正定县志》记载,韩通村的村名为纪念后周大将韩通而来。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