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
唐朝中期宰相,
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李适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
元和五年(810年),左补阙、
史馆修撰,迁司勋
员外郎。
李恒即位,迁
侍讲学士,转
谏议大夫。
李湛即位,拜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唐文宗即位,拜翰林承旨、
兵部侍郎、知制。太和二年(828年),拜检校左仆射、
平章事、监修国史。后为宰相
郑注排挤,出任润州
刺史、
镇海军浙西道观察使等职。病卒于途中,时年六十,册赠太保,谥号为贞。
路随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
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自撰《平淮西记》,今皆佚。
路随生于
李豫大历十一年(776年),祖籍
阳平郡。
李适贞元(785—805年)年间,举明经
进士,授
镇江市(今江苏镇江)
参军,为镇海军节度使
李锜所制。李锜想羞辱路随,让路随知市事,路随怡然坐在市中监督事务。
洛阳市留守
韦夏卿闻之,被路随感动,邀他入东都幕府,路随因此名声更大了。
唐宪宗在位时,
吐蕃不时提议求和。路随五次上表宪宗请求修好,还上表给宰相;宰相
裴垍和
李藩都为他说话。和吐蕃最终议和后,元和五年(810年),应宪宗要求,吐蕃送还
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郑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书。宪宗追赠路泌州
刺史,用公费安葬,累赠至
太子太保。
元和十五年(820年),
李纯崩,其子唐穆宗继立。穆宗登基后,升路随为司勋郎中,与韦处厚同入翰林院为
侍讲学士。后又任
谏议大夫,仍兼侍讲学士。
长庆二年(822年)四月,与韦处厚合作,将《易》、《书》、《诗》、《礼》、《
春秋》、《
孝经》中的精萃部分择编为《六经法言》20篇,送给穆宗阅读。穆宗修《宪宗实录》,再次用路随为史馆修撰,参与撰写。
长庆四年(824年),穆宗崩,子唐敬宗继立。路随被任为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当有人送金帛致贺时,路随回应:“我怎能因为公事获取私财?”将礼物都退还了。
宝历三年(827年)初,敬宗因脾气为宦官和军将所恨,遭弑杀。弑君阴谋的为首宦官
刘克明要路随以敬宗名义起草遗诏,以
李恒弟绛王李悟权当军国事,但很快,
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
神策军中尉魏从简、
梁守谦等当权宦官回击作乱者并屠戮之。王守澄与
韦处厚共议后,以穆宗母郭太皇太后名义拟诏以
李湛弟江王
唐文宗(随后改名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事后路随并未被处罚,可见未被视为弑杀敬宗的乱党。时任承旨的韦处厚在文宗继位后不久入相,路随受命接替他为承旨。路随后任
兵部侍郎,仍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韦处厚死后,路随拜中书侍郎,授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监修国史。
路随领导监修国史任上,卷入了一场修史纷争。先前
韩愈监修
李诵实录时,写了很多宫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们常对皇帝说记录不实。路随将
李纯实录交给文宗后,文宗命他修改顺宗实录,路随上表就实录不实之处婉言致歉,但为涉事官员的正直及其作为史官的独立立场辩护。
唐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议,德宗、宪宗年间宫禁之事不可确证者皆删除,其余不改。
大和四年(830年),路随任门下侍郎,加崇文馆
大学士。大和七年(833年),兼太子太师。同年向文宗献上
李纯、
李恒实录。
大和八年(834年),路随告病辞职,不许。同年,文宗近臣
郑注弹劾前宰相
李德裕与文宗弟漳王李凑傅母杜仲阳勾结,路随不但不认可,还试图为李德裕辩护,因而为郑注所忌恨。同年,他因而被遣出
长安,拜检校尚书右仆射,任镇海军节度使、润州
刺史、
浙江西道观察等使,尽管保有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荣衔,却连面圣道别的机会也没有。路随赴任镇海途中,在
长江中流的船上去世。追赠太保,谥号“贞”。
李昂:①性禀中庸,气含大雅。身无择行,学不为人。敏识周通,宏才恢博。挺然仁者之勇,蔚为君子之儒。事
李恒,侍经内殿,敷尧舜之大典,畅周孔之遗风。雅言玉音,奥义冰释,润色
王度,发挥圣聪。出入禁,践履华贯,位弥高而惟谨,任愈重而滋恭。逮及先朝,复参密命。雍容侍从,早已赋於甘泉;左右便蕃,未尝言及温树。周旋九载,始终一心,直道匪躬,谠言盈耳。每访谟之指,用陈裨益之诚,出不忘於诡辞,退必闻於削。器可经国,忠能致君,迹其公正之方,用升毗倚之任。②卿学贯六经,究《
春秋》之微旨;业精五典,得简册之精华。
编年纪述於皇猷,记事备陈於
王业,垂尧言而可法,彰禹绩而有光。极思尽诚,宣我祖德,阅览之际,虔感弥深。
刘昫:①随有学行大度,为谏官能直言,在内廷匡益。自
宝历初为承旨学士,即参大政矣。后十五年在
相位。宗闵、德裕朋党交兴,攘臂于其间;
李训、
郑注始终奸诈,接武于其后。而随藏器韬光,隆污一致,可谓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②
卫次公、
郑絪、
韦处厚、
崔群、路随等,皆以文学饰身,致位崇极。兼之忠谠,垂名简书,兹实有足多也。③卫、郑、韦、路,兼之博陵。文学政事,为时所称。
路随曾监修
李纯、
李恒二朝《实录》,重修《顺宗实录》。与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20卷,自撰《平淮西记》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