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又名善绻、单卷,尧舜时期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以德著称,被尊为“德祖”。
善卷居住在
沅江流域的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因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教化能力闻名于世。尧帝听说后,亲自拜访并向善卷求教治国安邦之道。舜帝即位后亦效仿尧帝,以弟子之礼拜见善卷,因佩服善卷德行,提出将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坚决拒绝接受帝位的禅让,悄然隐居于深山之中。晚年,善卷继续弘扬道德文化,教化当地百姓。
善卷道德思想及处世理念,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世为了纪念善卷,先后修建了善卷讲坛、善卷堂、善卷祠、善卷墓、仰止亭等,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前来凭吊,撰文赋诗颂扬。善卷美德奠定了
华族“重义轻利”的品格基调,开拓了中华民族“务实创新”的发展道路,践行了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人物生平
善卷,也写作单卷、善绻, 上古时期尧舜时代的隐士,是九黎部落后裔,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教化能力闻名于世。他定居在
沅江流域的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倡导和平共处,教授当地居民耕织渔樵之技,并传播和气致祥、积善成德的理念,使得原本蛮荒之地呈现出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
尧帝统治时期,因征讨三苗部落而途经此地,被当地民众对善卷的尊敬与推崇所打动,遂亲自拜访并向善卷求教治国安邦之道。善卷阐述了德性对于个人立身和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强调以德治国,行善利他,进而触动尧帝反思战争与德治之间的关系。之后,尧帝将所居之处命名为尧天坪,并深受善卷德行影响,改进了执政方式,设置了谏鼓和诽谤木以广纳民意,其德望日益增进。
虞舜即位后亦效仿尧帝,以弟子之礼拜见善卷,并就德治问题向其求教。舜帝听后由衷佩服,提出将帝位让给善卷。善卷大吃一惊,固辞不受,说到“我身处
宇宙之中,冬季披皮毛御寒,夏季着
葛布纳凉。春季忙于耕种,以体力劳动为乐;秋季专注收获,以保证足够食粮。日出而劳作,日落而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心灵与自然契合,怡然自得。我为何需要统治天下呢?”为回避舜帝的再三恳求,善卷离开枉山到了
安化县。善卷坚持认为有德者应淡泊名利,以自身的道德实践影响他人,而非占据高位。
晚年,善卷为避世隐居,最后隐遁于
二酉山,继续弘扬道德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被后人尊称为德祖。
人物轶事
诸子百家著作中提到过善卷的有
道家《慎子》《
庄子》、
儒家《
荀子》、杂家《
吕氏春秋》等。
尧向善卷问政
《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首次记载了古代帝王唐尧尊奉善卷为师的事迹。尧认为善卷是得道之人,以弟子之礼求教于善卷。但是《吕氏春秋》并没有记载尧向善卷请教的具体问题及善卷的回答内容。直到1972年,
山东省银雀山发现的两座
汉墓竹简残简,揭示了比较详实的历史信息。这批竹简透露出尧曾就治国策略向善卷提出了四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善卷指出自己治国政策方面的重大过失,第二个问题是询问
国家机器运转是否存在“难”和“易”的对立,而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只存残字,善卷所有的回答均已散佚。
善卷辞让舜
《庄子·让王》第一次详细地记载了善卷言行,善卷不仅辞让了舜的禅让,还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
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这是历史文献中对善卷言行最经典也最有文采的记载,塑造了一个符合
道家理想色彩的高人隐士形象。
当舜帝试图将天下让给善卷时,善卷坚决拒绝,并通过一番阐述表明了自己的
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善卷表示,自己置身于宇宙之间,顺应四季更迭,冬天穿着皮毛御寒,夏天穿着
葛布凉爽;春天劳作耕种,以劳动锻炼身心;秋天收获存储,确保生活所需,日出而劳作,日落而休息,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心灵得以自由自在。善卷感慨地说:“我何须拥有天下呢!悲哀的是,你(指舜帝)不了解我!”因此,善卷拒绝了舜的禅让,并选择了远离尘嚣,隐居于深山之中,自此以后,世人再也无法得知他确切的居住之地。
善卷评政
晋代
皇甫谧的《
高士传》记载了尧向善卷请教、善卷辞让以及善卷对舜治国方略的批评,是古代对善卷言行最详细的记录。善卷主张统治者应无为而治,不应推行礼乐教化。他对比了尧舜二帝治理天下的情况,指出舜的过失,并用与《让王》中相似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追求。
善卷辞让尧
善卷辞让帝尧是
唐朝以后的文艺作品中才出现的内容,之前未见记载,这种说法出现较晚,疑是误传。
刘禹锡的《善卷坛下作》和蔡昆的《善卷先生坛》最为人熟知。诗人们认为,善卷具有统领天下的才干,他看清天下大势,认为帝尧的接班人舜政治上已经成熟,为避免政治上的动荡,自己选择归隐。
人物传说故事
德山古称枉山,传说中曾为水域环绕的高地,其中孤峰岭为其最高点,岭上有著名的白龙潭,潭中栖息着一条性情凶暴的千年老龙,常因兴风作浪而危害周边居民。在白龙潭边,生活着一对淳朴善良的夫妇,年近四十仍渴望得子以养老。一日,他们在家中款待了一位来访的白发乞丐老人,尽管老人吃完夫妇二人预备的全部午饭,他们仍满怀善意对待。老人感念其善行,临别时赠予他们一条神奇的鱼,并告诫他们日后遇困可朝向日出方向礼拜三次以求化解。夫妇食用鱼后,妻子不久便怀孕并诞下一健康的男婴,以其认为由老人所赐,故命名为善卷。
善卷自幼喜爱在白龙潭边嬉戏,目睹老龙肆虐,心怀正义,决心为民除害。成年后,善卷勇敢地持刀跃入潭中与老龙激战终日,最终获胜。胜利后的善卷按照老人的教诲,面向东方礼拜三次,表达愿意化身为山以永镇白龙的愿望。话音刚落,善卷即变为一座山,成功压制住了白龙。后人为纪念善卷的英勇与无私,将此山命名为善卷山,后又改称为德山,并在此山上建起“善卷祠”,以供后世瞻仰凭吊。
历史评价
《慎子·逸文》是最早提到善卷的史籍,肯定了
许由、善卷“让王”而甘当老百姓的行为。
《
庄子》认为善卷“让王”是“不以事害己”“就其利、辞其害”,指出尧舜执政和许由、善卷辞让都属于“贤”。
《
淮南子·俶真训》认为善卷所代表的隐士群体能在天地间自得其乐,固然有他们本身才华出众的缘故,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世统治者贤明,世道安稳,“道”的体现既依赖于其践行者,更依赖于世事环境。此外,《
淮南子·齐俗训》还分析了善卷不受禅让的原因,认为许由、善卷等贤者不是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而是不愿因自己的缘故打乱尧舜集团统治阶层的平衡,所以不肯接受帝位。
汉代大儒董仲舒对善卷事迹和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
宋代
朱熹曾祀善卷祠,给了善卷非常高的评价:“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人得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人得之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
赵恒给善卷封墓,建善卷祠与善卷观,封善卷为“高蹈先生”。
宋徽宗给善卷赐号“遁世高蹈先生”。
相关诗文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瑶台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唐
刘禹锡善卷坛下作)
荒耕凿原时,高趣在希夷。大舜欲逊国,先生空敛眉。五溪清不足,千古美无亏。纵遣亡淳者,何以投所思。(唐 虚中·善卷坛)
影响
后世影响
尧舜时代被后世尊崇为德治典范,声名远扬,善卷思想也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
隋朝名臣
樊子盖任朗州
刺史时,听说善卷曾居枉山,遂将此山易名为“善德山”,后人简称“德山”。
宋朝时期
宋徽宗希望世人常怀善卷之德,于鼎州置“
常德市军”,“常德”之名由此传承至今。后世为了纪念善卷,先后修建了善卷讲坛、善卷堂、善卷祠、善卷墓、仰止亭等,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前来凭吊,撰文赋诗颂扬。《善卷祠记》就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德积彰”之语,后来还有了民谚“常德德山山有德”。1956年6月,毛泽东在写《水调歌头·游泳》词时,特别提及这一脍炙人口的民谚。
2012年“善卷传说”被列入第三批“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善卷美德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中华道德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善卷顺应历史潮流,在促进政治治理观念进步、生产技术发展以及民族集团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保存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和维护地域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功勋卓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和宣传善卷之德,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助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苗集团虽是战败方,但其农耕技术、气象知识、
冶炼本领长期占据优势。尧帝追寻善卷踪迹而来,未尝没有向他讨要先进技术的意思。九黎集团和华夏集团经历
涿鹿之战后才开始融合,这条交流融合道路可以说,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彼时战争的创伤还没褪去,善卷完全有理由不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尧帝,不为尧帝答疑解惑。但是善卷的智慧和道德修养都超出了常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大势所趋,偏安一隅、封锁技术并不能使三苗集团长治久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选择。善卷毫无保留地给尧帝讲了治国之道,传授了农耕等知识和技术。善卷以开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了当时民族集团间的竞争和发展问题,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品格基调
《荀子·成相》最早对善卷做出了“重义轻利”的评价[19],“重义轻利”既是中华民族推崇的君子人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善卷南迁,避免了
三苗集团和华夏集团的战争,天下安宁平和,这是他心中的大义。舜帝要把帝位让给他,虽然这是天下
共主的位置,是人世间至高的权力,但是善卷推辞了,这也是因为他心中有大义。接受就能得到名利富贵,祖先
蚩尤血战得不到的东西就摆在眼前,族人能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重返北方家园,重回九黎之都,善卷个人的名誉和声望就能达到顶点。但是这些善卷都放弃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炎黄蚩尤等部落首领,为拓展生存空间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都是应当的。在华夏集团打败了九黎、融合
东夷,占据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的情况下,
三苗如果重新北上,就有领土之争,而领土争端只能靠战争来解决。因一人对权力的追逐而把整个民族集团重新卷入战火,这是善卷不想看到的。善卷放下名利诱惑,以义当先,重义轻利,这是善卷之德的突出表现。
开拓了中华民族“务实创新”的发展道路
民族集团南迁是一件大事,其首领必须具备过人的谋略、智慧和勇气,他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能看清楚历史的走向;必须有非凡的才智,能说服一族上下齐心协力南迁;必须具备战略的眼光,规划出一条合理的南迁道路;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才干,随时处理层出不穷的各种突发事件;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给族人加油鼓劲;必须有从头开始的务实创新精神,在一片自己之前不甚了解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善卷就是这样一位首领,他带领族人走出困局,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正是这番作为,使
华夏集团的领袖也深感佩服,表示自己的才德不如善卷,决定要以善卷为师,把天下让给他。
践行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庄子认为精神养护生命,而精神要顺从自然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善卷依靠自己的劳动衣食无忧,冬天穿得上皮毛衣服、夏天穿得上细
葛布衣服,就是天子也只穿这样的衣服,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觉得这种生活是逍遥自在的生活,是一种心意自得的生活。善卷辞帝位不受,《
庄子》认为他追求的是个人内心的平和从容,《
淮南子》认为他追求的是天下的安宁祥和,但是这两者并不矛盾。善卷放弃权利,与他个人恬淡宁静的性格因素有关,也与他追求的大道有关。他的眼光比他的后辈
庄子、
刘安等人更加卓越高明,他眼光深远,领悟到了自然的规律,实现了个人之于天地之间的逍遥。
参考资料
善卷传说.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