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卦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卦
需卦,帛书本写作“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为第五卦,帛书为第十八卦。卦辞曰:“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象征等待。
需卦下乾上坎,乾为主,坎为客。“坎”为水,象征云雨;乾为天,象征天空、云气;天上有雨水,雨水下浸,云气上蒸,则是濡泽、浸润之义,故而需要等待。在六十四卦中,凡言有“利涉大川”的卦,多有进取之象。但是需卦之进取需要耐心、稳步、有序地进行,而不是轻举妄动,阐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耐心待时。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东汉末年易学家虞翻等人认为需卦与屯卦、蒙卦皆由坎卦演变而来,因此六爻爻辞都不离于坎为水的基本观念。但西汉易学焦赣等人则是以坤为水,以坤为江河的象征,认为需卦的外卦是坎,以一阳而居坤中,所以得位而利涉大川。
卦名
需卦,帛书本写作“襦”,下乾上坎,乾为主,坎为客。按《说卦传》,坎为水,乾为天,水在天上,故有下雨之情。“需”字本为从“雨”从“天”之字,与本卦上坎下乾正相合。坎为雨、为云、为水,乾为天、为云气。天上有雨水,雨水下浸,云气上蒸,则是濡泽、浸润之义,故“需”字当为“濡”之本字。帛本作“襦”,为“需”(即“濡”字)字之假。《京房易传》曰:“需,云上于天,凝于阴而待于阳,故曰需者待也。”
需卦,通行本为第五卦,帛书为第十八卦。该卦书于帛上第二十二行,全卦共七十一字,缺损一字,与通行本不同的字共十二个。襦、需,叠韵。襦字的本义为短衣、短袄。假借为“𦈡”,细密的罗网。《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郑玄注:“襦,细密之罗。襦读为𦈡,有衣絮之𦈡。”用细密的罗网捕捉乌鸟,是狩猎的一种方式。《周易》的原作者用作为捕捉乌鸟的工具(罗网)作为卦名,反映了狩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改编者将其改为“需要”的“需”,说明了人们的需要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狩猎的“襦”是衣食生活的物质需要,需要的“需”则涵盖了物质与精神等多种需要。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文】:需卦象征着等待:心怀诚信,光明亨通。守持正直之心,利于涉过黄河
哲学解读
需卦下乾上坎,“乾”为天,“坎”为雨。“需”字本为从“雨”从“天”之字,与本卦上坎下乾正相合。天上有雨水,雨水下浸,云气上蒸,则是濡泽、浸润之义;故“需”字当为“濡”之本字。由濡渍而引申有滞留、稽留之义。爻辞之“需”(濡)即取稽留之义;《象传》同。《彖传》则读“需”为“须”,等待。
有孚:“孚”有二义,一为卦兆、征兆;一为征验、应验。此卦云“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谓卦兆显示的是大通顺、占问有利、涉险渡川顺利。帛书“孚”作“复”。《象传》《彖传》均将“孚”解释为诚信。
周易》中的《象传》又解释到,云气上集于天,象征“需待”;君子因此需待其时饮用食物、举宴作乐。《象传》举“饮食宴乐”来阐发“需”的意义,旨在揭明:事物的“需待”,既是求其所“需”,又要“待”其适时。
在六十四卦中,凡言有“利涉大川”的卦,多有进取之象。但需卦之进取需要耐心、稳步、有序地进行,而不是轻举妄动。所以《彖传》以“需,须也”,阐明卦德。需中六爻,初言“无咎”,二言“终吉”,三言“慎不败”,四言“顺以德”,五言“贞吉”,上又言“终吉”,皆无凶象,这表明以诚实、耐心、慎重的态度进取,就会吉祥有利。所以吕祖谦说:“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译文】:《彖传》说:需,是有所等待的意思,因为危险就在前面。但由于刚健之德不会沉陷,所以理当最终不会困穷。需卦卦辞说有诚信、大通顺、守正则吉,这是因为主爻九五处于契合天道的位置,行为端正、内心和谐。所谓利涉大川,是说勇往直前,必能建立功业。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象传》说:云在天上,这便是需卦的意象,君子应该饮食宴乐以滋养身心。
云,是含雨的水气,可以滋润万物(《后汉书·郎传》“云者,雨之具也”,《易略例》注“云,水气也”,《文选·东京赋》注“云雨者,天之膏润”)。可证《象传》释需卦卦名为“濡泽”之“濡”。“君子以饮食宴乐”阐释卦德,君子观需卦云雨之滋润万物,当以饮食宴乐滋养身心,饮食滋身,宴乐养心。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初九,在郊外止步等待,宜守其常,如此则没有过失。《象传》说:在郊外等待,不冒险前行。静观其变,耐心等待时机、远离过失和灾难,则未失常理。初九虽最远于险,因其位卑体刚,所以又劝诫要耐心需待,才能“无咎”。
九二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译文】:九二,在沙滩中等待,虽有口舌之事,最终结果还是好的。《象传》说:在沙滩中等待,水流于其中,即使有口舌之事,最终结果还是好的。九二处于下卦之中,离上卦坎险不远,犹如在近水的沙滩需待,又如稍受言语中伤;两层比喻都体现九二虽未及“难”,却正在向危难靠近。但由于阳刚居中,有静待不躁之象,故获“终吉”。
九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译文】:九三,在泥潭边等待,结果招致强寇来侵。《象传》说:在泥潭边等待,此时灾难还是来自于自身之外。是自己来到泥潭边的行为招致了强寇,虽然如此,只要谨慎就不会失败。九三处下卦之终已濒临外卦之坎险,所以说灾难还在身外。又古人认为自外而来谓之寇,所以用寇比外卦之坎。九三近坎而稽留,是“自我致寇”;而意识到九三为凶地而能恭敬谨慎,则终无危败。
六四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译文】:六四,在血泊中等待,从洞穴中出来。《象传》说:在血泊中等待,要顺听天命。六四为柔爻,又处阴位,因阴柔得正,在危难时冷静需待,故又能从险境中脱出。此言六四已入沟坎中而终能从陷穴中逃脱出,是因能持守柔顺而听从天命的缘故。
九五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译文】:九五,在危险面前,不犯险前行,而是在酒食前等待,这是吉利的。《象传》说:在酒食前等待是吉利的,因为九五居于中正之尊位,多吉祥如意。酒食,食物之丰美者,喻“德泽”。此谓九五居需卦“君位”,阳刚中正,犹如需待丰美的食物以施惠于民,故“贞”而获“吉”。酒食可滋养身形。“以中正”有三义:一谓九五居中得正;二谓养心使和谐(“中”,和也),养形使端正;三谓九五深入坎陷,无为待时,不急不躁。
上六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译文】:上六,返入地穴之中,有三位不速之客到来,恭敬招待,最终结果是好的。《象传》说:不经邀请的客人前来,要恭敬地接待他们,这样最终结果是好的,即使这样做有不当之处,也不会有大的过失。上六以阴居卦终,三人喻下卦三阳,“有不速之客三人”说明上六下应九三,而当“需”极之时,九三能偕同二阳共同越过坎险,犹如“不速之客三人”同来应援上六,若能以柔顺敬待,则可脱险“终吉”。不速之客来,理当“御寇”;虽不适合攻取强寇,但也不适合恭敬接待。但因上六为坎陷最深处,“敬之”虽然有不妥,但毕竟没有不顾时境而贸然去攻取,所以说也不会有大的过失。
总论
需卦卦名之义为濡泽、浸润,卦名“需”为“濡”之本字;爻辞之“需”用为稽留,是“濡”之引申义;由滋润而引申有滋养之义,《象传》即用其滋养之义;《彖传》则取其“须”之假借义;说卦“需者,须也。物初蒙稚,待养而成”,则是合《象》《彖》二传而为之折中立说。
需卦发“需待”之义,阐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耐心待时的道理。卦辞所谓“亨”“吉”“利涉大川”,即是守正需待所致。卦中六爻,不论刚柔,各能容忍守静、敬慎待时,故或吉、或无咎、或化险为夷,皆不呈“凶”象。《折中》引吕祖谦称:“需卦中初九、九五二爻的吉利,原本就不需要说的。至于余四爻,最终结果都是好的。天下大多的事,如果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终究会少犯错误。”《论语·子罕》也有一段记载:“端木赐孔子:‘手中有一块美玉,是把它珍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回:‘卖了吧,我等着识货的人来买。’”孔子所言“等识货的商人”,意谓“隐藏自己的才能智慧,等待时机而动”;就“待”这一意义看,和《需》卦“守正待时”之旨相切。
争议
彖辞与象辞
本卦与屯蒙皆由坎卦的演变而来。因此以下六爻的爻辞,都不离于坎为水的基本观念。这是东汉易学家如虞翻等人的见解,因此彖辞与象辞所说的两种观念,却有大同小异之处。彖辞是从水的作用而解说它的道理与现象,象辞却从云气上升到天上的现象,比拟到人们生活必需的饮食与宴乐方面。此外,历来各家注解《周易》的见解,从综错与卦变的立场来看,认为某卦从某卦变来等观念,也都各执一词而言之成理。例如,需卦是从大畜卦变来的观念等,便是此类。
其实根据西汉易学焦赣《易林》等的传承,都是以坤为水,以坤为江河的象征。需卦的外卦是☵坎,以一阳而居坤中,所以得位而利涉大川。由此可知彖辞的“位乎天位,以正中也”,象辞的“云上于天”,都是从坤居乾位的道理而来,确为正解。
需六四
四居坎陷之下,爻辞以“穴”为喻,似甚贴切。程颐称“穴”为适合安顿万物的地方,朱熹曾有不同看法,说:“穴是陷处,唤作'所安’是不合适的。这里有一句话“坎,陷也”,指的是陷入困难或陷阱。持守柔顺,虽然有所需求但不急于求成,因此能够脱离困境。”
需上六
象传》“不当位”之义,除王弼以为“上”为“虚位”,提出“处于没有地位的位置,这实际上就是不称其位。”外,《易》家尚有不同看法。如:朱熹指出:“以阴居上,是为当位;言'不当位’,未详。”这是对有疑问的地方不妄加评论的态度。蔡清认为:“虽不当位,谓其阴居险极,正与《困》上六'困于葛藠,未当也’一般。”这是理解为“处于不稳当的环境”,于义亦通。
出处
需卦出自《周易》通行本第五卦,帛书第十八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卦名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哲学解读
彖传原文及译文
象传原文及译文
爻辞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总论
争议
彖辞与象辞
需六四
需上六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