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是一种源于文水县闫家社地区的传统打击乐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这种艺术形式曾因政治运动遭受严重破坏,但在1980年代得到恢复,并在1992年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团队继续传承。
历史沿革
福胜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小鸭村”,当时村民通过敲锣打鼓来驱赶野兽并庆祝节日。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当地的打击乐与佛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福胜锣鼓。这一艺术形式最初由福胜寺的僧侣创作,因此得名。福胜锣鼓共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狗咬狗、刹朝令、步星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分分别被命名为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凯旋而归、平步青云,统称为“状元过街”。
表演特点
福胜锣鼓的演奏使用多种乐器,包括大鼓小军鼓、铙、钹锣等。演奏者采用单击、双击、滚击、边击等多种技巧。演出时,乐队通常采用四方阵、半月阵、圆月阵、井字阵等阵型。福胜锣鼓既可以用于宗教祭祀,也可以在节庆活动中表演。
文化影响
福胜锣鼓不仅是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也是文水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对于研究文水的宗教、文化、音乐、舞蹈、美术、民俗、铸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与发展
尽管福胜锣鼓曾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严重冲击,但它在1980年代得到了文水县文化部门的挖掘和抢救。1992年,闫家社村民自发成立了“福胜锣鼓队”,以确保这一传统文化的延续。2007年,“福胜锣鼓艺术团”成立,并开始申请成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参考资料
福胜锣鼓.文水县人民政府.2024-10-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表演特点
文化影响
保护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