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瑾,男,1978年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大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首席专家。
1996年2月徐英瑾进入
复旦大学攻读哲学系学士学位,后于2004年6月取得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9月,徐英瑾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师,后于2013年09月,成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其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2013年10月。其代表作《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出版,该作是中国目前最全面深入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著作。凭借该作,徐英瑾获得了2015年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2015年全国“科史哲”青年著作奖一等奖。2016年10月,徐英瑾以首席专家的身份,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2022年3月,徐英瑾开始在
抖音上发布哲学科普视频,其在当年11月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获得了2.1万的点赞。
2009年,作为当年上海哲学界唯一入选者,徐英瑾被上海市委宣传部下属的东方学社评为“上海十大社科新人”。徐英瑾是上海哲学界目前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2006年获奖);其获奖的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是汉语哲学界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讨论
维特根斯坦从其早期立场转向晚期立场之转型过程的专著。
1996年2月徐英瑾进入
复旦大学攻读哲学系学士学位,后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期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博连读。2002年7月,徐英瑾以研究生交流生的身份,在意大利罗马慈幼大学哲学系开启了近一年的学习交流。
2004年9月,徐英瑾担任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讲师,并在2007年9月升为副教授,后于2013年09月,成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至今。在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 徐英瑾赴美国
圣母玛利亚大学、
加尔文大学访学;并担任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3年10月,其著作《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出版,凭借该作,徐英瑾获得了2015年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2015年全国“科史哲”青年著作奖一等奖。2016年,徐英瑾凭借其作品《语境建模》获得了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同年10月,徐英瑾以首席专家的身份,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2019年,徐英瑾被张世英哲学奖评奖委员会评选为张世英哲学奖青年奖一等奖获得者。
在2022年的第五届思勉原创奖上,徐英瑾凭借《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获得思勉青年原创奖。2022年3月29日,徐英瑾在
抖音上发了第一条哲学科普的视频,向公众科普哲学知识;其在当年11月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获得了2.1万的点赞。
徐英瑾思想活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创新意识。他曾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学习和访问,从事英美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及欧陆和英美哲学的比较研究。他的博士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迄今仍是上海哲学界唯一入选的“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他已用英语开设多门课程,并已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之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