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名
奥地利哲学家。他出生于奥地利
维也纳省,后加入
英国国籍,逝世于英国
剑桥郡。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
利奥六世之一,
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
逻辑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
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1921年的《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篇论文、一篇书评以及一本奥地利小学生的字典。他死后大量手稿被编辑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出版于1953年的《
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性作品为《逻辑哲学论》,关注世界与命题的逻辑结构,阐明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了
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1926)的
真值函项思想与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的逻辑
原子论,提出“语言图像论”的观点。《
逻辑哲学论》对
逻辑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晚期,维特根斯坦在《
哲学研究》中否定了逻辑哲学论中的许多观点认为词语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理解,提出了“语言游戏”的等观点,并影响到了
牛津市日常语言学派。他晚期的研究还涉及到心理学、数学、
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生平与经历
家世背景
1889年4月26日,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当时是奥匈帝国的
维也纳。父亲
卡尔·维特根斯坦(
卡尔·拉格菲尔德 Otto Clemens Wittgenstein,1843-1913)是
欧洲钢铁工业巨头,1880年代凭借对
奥地利钢铁产业的垄断,卡尔成为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在奥地利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母亲是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 Kalmus)。卡尔和波迪内共有九个子女——四个女儿:赫尔米勒、
玛格丽特一世(Margaret,1882-1958)、海伦娜,以及出生夭折的朵拉;五个儿子:约翰内斯、库尔特、鲁道尔夫、保罗(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独臂钢琴家,以及最小的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家族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天主教徒
洗礼与教育,家庭环境十分严厉。维特根斯坦家族处于
维也纳艺术生活的中心,因此家庭中充满了“人文与艺术”的气息。卡尔追求完美的性格,希望将他的孩子培养为行业领袖,但由于担心在学校会染上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因此没有将其送入正规学校,而是让他们在家中接受教育。
路德维希五兄弟中有三个先后自杀,母亲也充满了忧郁与焦虑。这种特殊的家世背景与家庭氛围,养成了维特根斯坦敏感的性格和孤僻的心理。
求学历程
中学阶段
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接受教育,兄长汉斯和鲁迪的相继自杀使得父亲卡尔减少对子女严苛的要求,他把维特根斯坦送到学校学习。然而
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
高中的接纳标准,因此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他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一所小型学校中学学习,和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是同学,从此开始了3年的正式学校生活。据说他与学校中其他男孩有很大差别:不寻常的纯正高地
德语口音,有点口吃,穿着优雅,性格敏感怯弱。 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毕业时,维特根斯坦在宗教课取得了满分(5分),行为和英文2分,
法语、地理、历史、数学和物理学3分,
德语、
化学、几何和绘画4分。,在度过了3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1844-1906)。然而,玻尔兹曼于1906年自杀,维特根斯坦放弃了这一理想。
大学阶段
1906年维特根斯坦进入
柏林工业大学的学习工程学并于1908年取得专业文凭。在这段时期,维特根斯坦产生了对航空学的兴趣,因此他带着航空计划于1908年前往
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这些计划包括设计和试验自己的飞机。维特根斯坦还设计了一种新型螺旋桨,并于1911年取得专利,这项发明帮助他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当维特根斯坦开始专注于螺旋桨的设计时接触到了许多复杂的数学理论,在阅读完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的《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和
弗雷格的《算数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后,他开始对
纯粹数学有了兴趣,从此迷上了数学,失去了对航空学的兴趣,开始转向逻辑与数学基础研究。维特根斯坦希望跟从弗雷格学习数学和哲学,但弗雷格建议他到罗素的名下学习。因此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
利奥六世罗素的学生兼好友。在
剑桥,维特根斯坦积极参加罗素的课程,并在诸多问题上与他进行激烈的讨论。一开始罗素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个怪人,但在读完他的手稿后很快就觉察到他是一个天才。在剑桥时,维特根斯坦曾直言不讳的与他人谈到自己的抑郁,并时常想要自杀。他也常向罗素倾诉烦恼,罗素的鼓励使他得救,让他摆脱了持续九年的孤独和折磨。某种意义上,罗素的帮助使得维特根斯坦继续从事哲学研究。
一战时期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于1913年去世,他继承了大量的遗产成为
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最初他以匿名的形式把部分资产捐献给了
奥地利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后来他隐居在
挪威海边的村庄,在此完成了《逻辑学笔记》——此书成为他第一部作品《
逻辑哲学论》的基础。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逐渐形成了一种观点——整个逻辑都可从单一的原始命题中导出,并认为所有逻辑命题都是重言式的一般式,所有重言式的一般式都是逻辑命题。没有别的逻辑命题。这些思想在《逻辑哲学论》中得到发展。维特根斯坦在
剑桥还结识了
利奥六世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1914年在他的要求下,
摩尔从剑桥来到
挪威协助其逻辑研究工作,帮助维特根斯坦记录笔记。后来摩尔告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学笔记》并不能充当毕业论文,维特根斯坦与摩尔在很长一段时间断开了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以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选作加入奥匈帝国志愿兵。1916年他被调往对俄前线进行作战,负责观察
哨所值班。1917年作为炮兵军官回到对俄前线,获得一级勇气
勋章。1918年晋升为
少尉,被调往
意大利前线。战争期间,维特根斯坦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内容包含哲学思考和个人想法,这个阶段他对人生意义、宗教伦理、逻辑与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逐步完成他的《
逻辑哲学论》。1918年夏天,维特根斯坦申请休假,前往位于
维也纳新瓦尔代格的度假小屋与家人相聚。8月,他在这里完成了《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完成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加上经历了发生的诸多事情,维特根斯坦作了两个决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抛弃所有财富将其分给家人。
乡村时光
1919年9月,维特根斯坦进入维也纳的教师培训学校。1920年夏天,维特根斯坦来到特拉滕巴赫担任小学教师,这是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偏远村庄。他对教学工作十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这段期间《
逻辑哲学论》正式出版,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为其写了导言,解释了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尽管如果不是因为罗素,这部作品不会出版,但维特根斯坦仍旧不满意罗素的帮助,认为他误解了《逻辑哲学论》的思想,语言肤浅单调、缺乏洞见,从此失去了对罗素的崇敬。1923年,
弗兰克·拉姆齐(Frank Plumpton Ramsey,1903-1930)拜访了维特根斯坦,与他一起讨论《逻辑哲学论》并在哲学杂志《心灵》上为此书撰写评论,使得该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得到广泛关注。1924年,维特根斯坦进入了特拉滕巴赫附近奥特尔塔尔镇的乡村小学。他为那里的学生编写了一本《民校学生词典》。这是他生前除《
逻辑哲学论》外出版的唯一一本书。 1926年4月,一场后来被称为海德鲍尔事件的意外,使得维特根斯坦永远放弃了乡村教师的工作。1926年,放弃了教师工作的维特根斯坦来到一家修道院做
园艺工作,并希望成为修道士。他的姐姐
玛格丽特邀请他为其设计一座住宅,维特根斯坦同意了这个请求。住宅于1928年完工,在庆祝会上他的姐姐赞赏维特根斯坦的设计与想法。《逻辑哲学论》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特根斯坦的名誉也逐渐增长,一些
利奥六世、
逻辑学、数学家与科学家都受到了该作品的影响。这些受到该作品影响的学者们成立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之一群体,并逐渐形成了
分析哲学早期的重要流派之一——
逻辑实证主义。尽管奥地利经济学派深受早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并且逻辑实证主义的部分观点与《
逻辑哲学论》中十分类似,但一些人甚至维特根斯坦自己都从来不承认他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的部分成员有过交流,但在许多观点上他仍旧认为学派成员误解了他的思想。
重返剑桥
1928年,维特根斯坦在听了数学家鲁伊兹·布劳威尔(Luitzen Egbertus Jan Brouwer,1881-1966)关于“数学、科学和语言”的演讲后重新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并开始反思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观点。在
拉姆齐·克拉克等人的催促下,他于1929年返回
剑桥。虽然维特根斯坦当时已经名声显赫,但为了在剑桥取得教职,他仍旧需要先获得博士学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表示维特根斯坦的资质已满足博士要求建议他将《
逻辑哲学论》作为学位论文。学位答辩由
摩尔和罗素主持,据说会议结束时,维特根斯坦拍了两位主考官的肩膀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也不会懂的。”不久后,维特根斯坦取得了讲师的资格和
剑桥的津贴。1939年摩尔离开了
剑桥,维特根斯坦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哲学教授,不久他凭借该身份获得了
英国国籍。这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语言与数学基础等方面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不同于《逻辑哲学论》时期认为的逻辑是坚持的基础、世界和语言具有对应关系、语言可以准确描述事实等看法,维特根斯坦在这一时期放弃了早期“语言图像论”等观点,转向了对语言使用和语词意义的探讨。他拒绝相信数学事实是可发现的,并且主张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与社会交往中解释语词意义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维特根斯坦希望能够为抗战做出贡献,并越发认为在战争期间在大学里当哲学教授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他逐渐开始厌倦大学的风气和学术氛围,不再想当一位职业的哲学家。在这段时间,大学的哲学学术风气带来的不满与战争的灾难给维特根斯坦的精神和心理带来的巨大影响,最终他于1947年辞去了
剑桥教席,专注哲学写作。
晚年时光
辞去教职后,维特根斯坦专心思考和写作。他于1947-1948年先前往
爱尔兰旅行。1949年,应时任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诺曼·马尔科姆()邀请,维特根斯坦前往
纽约州伊萨卡,在那里呆了7个月的时间。这一期间他对认识论、心灵哲学等领域进行了思考。从
美国返回
伦敦后,维特根斯坦被诊断为
前列腺癌,并已扩散至骨髓。1950年后,他与一些朋友在
剑桥、
牛津市等地游走,此时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不能再从事哲学事业了,之后搬进了爱德华·贝文医生的房子。他表示不希望死在医院里,因此贝文医生与其夫人琼安提出,维特根斯坦可在他们家里度过最后时日。1951年初,维特根斯坦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在牛津撰写遗嘱。4月28日维特根斯坦去世。他死前贝文夫人陪伴在他床边,失去意识前,维特根斯坦对她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维特根斯坦死后,他在1933-1934年间在
剑桥任教的讲义被整理为了《蓝皮书》,这部文本标志着他晚年对语言哲学的观念转向。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时已接近完成《
哲学研究》,最终这本书于1953年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私人语言”等概念,对后来的语言哲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维特根斯坦的其他作品也陆续被整理和发表,如《论确定性》《论色彩》等。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影响了
牛津市日常
语言学派,并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早期哲学思想
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以其代表作品《
逻辑哲学论》为核心,该书主要探讨的是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对哲学、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关注事实、世界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表达事实和真理,也就是为了描述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成为了哲学探讨的重要对象。《逻辑哲学论》围绕七个基本命题构建,用
自然数 1-7 编号,文本中的所有其他子命题用十进制扩展编号。因此,例如,子命题 1.1 是(应该是)对命题 1 的进一步阐述,1.22 是1.2 的详细说明,依此类推。《
逻辑哲学论》中的七个命题为:
1、The world is everything that is the case.
这个命题表明世界包含了一切现实中存在的事实和情况,这些事实和情况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2、What is the case, the fact, is the existence of atomic facts.
这个命题指出,所有的现实情况和事实都可以分解为一些最基本的事实,这些最基本的事实被称为原子事实。这些原子事实构成了更复杂的事实和情况。
3、The logical picture of the facts is the thought.
这个命题表达了“语言图像论”的观点,即语言和思想是描述事实和情况的工具。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思想的逻辑结构反映了现实的逻辑结构。
4、The thought is the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这个命题指出,思想可以被表示为有意义的命题。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具有正确的语法和符合逻辑的结构。
5、Propositions are truth-functions of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这个命题指出,一个复杂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组成的基本命题的真假。这些基本命题可以被组合成更复杂的命题,并且复杂的命题的真假可以通过基本命题的真假来确定。
6、The general form of truth-
函数 is [p, ξ, N(ξ)].
这个命题指出,所有的真值函数都可以表示为由一个或多个变量、逻辑联结符和一个映射函数构成的形式。这个映射函数将一个或多个变量映射到一个真值。
7、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这个命题表达了一个思想:对于那些超出语言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思想只能表达我们可以感知和理解的现实,对于那些不能被语言表达的事情,我们无法进行描述和讨论。
语言与世界
在《
逻辑哲学论》命题1-2中,维特根斯坦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将世界划分为具有特定逻辑层次和逻辑联系的整体。他关注世界、思想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由思想来表征,思想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因为它们——世界、思想和命题——都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维特根斯坦将世界视为由事实组成 ,而不是传统的、
原子论的世界由对象组成的概念。事实是存在的事态 ,而事态又是对象的组合。对象是简单的不可分的,但物体可以以各种确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属性,并且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对象根据其逻辑的内部属性相互组合。也就是说,一个对象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这是它的逻辑形式。因此,由组合的对象组成的事态本质上是复杂的。确实存在的事态可能不是这样。这意味着事态要么是实际的(存在的),要么是可能的。事态的总和——实际的和可能的——构成了整个现实。世界正是那些确实存在的事态。因此,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概况如下:
1、世界由全体的相互连接的原子性事实构成,而命题建造世界的"图像"。
2、为了让一个图像表现一个特定事实,它必须在某个方面拥有同这个事实一样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话,语言表达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的几何投影,这里的语言是变化的投影形式,而表达的逻辑结构是不变的几何联系。
3、我们不能用语言说出在结构中什么是公共的,而是它必须被显示,因为我们使用的任何语言也都依赖于这种联系,因此我们不能用语言走出我们的语言。
语言图像论
在《
逻辑哲学论》的命题3中,维特根斯坦想表达:既然世界是由事实与一系列组成事实的事态构成的,那么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也是对这些事实与事态的反映。维特根斯坦称之为“逻辑图像”,句子与命题就是逻辑图像。他认为在语言中首先给定的并非是词,而是句子,词指代的是具体的物,而句子指代的是事态。我们认识世界不能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先认识句子,再在句子中识别词的意义。因此,只有出现在句子中的名称才有指称。句子描述的只是可能的事态,句子描述的事态可能并不存在,但它依旧是逻辑空间内的可能性,因而是有意义的。真句子的总和是世界的图像。因此,思想和命题是世界的图像,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与其所描绘的事态的逻辑结构
同构。一个图像能够描述一个事实,必须具备如下两个要求:
1、图像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与外界现象的组成部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摹写形式或图像关系。“图像关系即存在于图式的要素与事物的对应之中。”
2、构成事物的图像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与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结构相一致——逻辑形式。图像是按照一定符号组成的,符号的逻辑结构要与符号所对应的外界现象的逻辑结构相同才能称之为图像。
因此,既然事实是由一系列事态组成,描述一个事实的命题需要由同样数量的一系列语言单位组成,每一个这样的语言单位与事实的某个事态相对应,并描述这一事态。这样的语言单位就叫做基本命题。基本命题一般是基本语句,在一个基本命题中有词项,然而词项并不是物的图像,因为图像描述的是完整的事实或者事态,词代表的名称只是简单符号。
思想与命题
语言和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命题则是对思想的表达。维特根斯坦在命题4-6中进一步研究命题的意义与真值。他延续了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和
弗雷格的工作,使用逻辑演算与
真值表构建他关于命题意义与真值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在命题中名称和语词才有意义,并且命题的结构要复合逻辑形式的约束,命题中的构成要素要有指称时命题才具有真值和意义,命题的意义可以通过真值条件来描述。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为,每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通过对命题进行真值函数的运算分析,任何复杂的命题都由原子命题组合而成,复杂命题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值。因此,他认为“关于
配位化合物的每个陈述都可以分析成关于它们的组成部分的陈述,并分析成那些完全描述复合物的命题。”维特根斯坦进一步假定了所有句子的基本形式:
1、p表示所有原子命题。
3、N(ξ)表示构成ξ的所有命题的否定。
以此,他说明了真值函数是一种递归定义的方式,可以将命题的真值分析为其组成部分的原子命题的真值进行计算。因此所有有意义的命题都是具有真值的,凡是可以为真或者为假的命题都是有意义的思想表达。而有意义的命题本身是对世界中事实与事态的反映和描述,那些不只是对事实与事态进行描述的命题不能确定其真值,因此就不是有意义的命题。
语言的界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对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有一个目的——寻找世界、思想和语言的界限,即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命题。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可以描述事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存在一些事情超出了语言和逻辑的范围,因此无法被表达和传达。对于这类命题我们无法确定其
真值,它们也不是对事实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因此要应该保持沉默。这类命题包括:
1、逻辑本身的命题。逻辑常量与逻辑命题的重言式、矛盾式等都不是世界中任何事实的图像,它们标志了思想和语言的界限,但本身确实没有意义的。
2、
伦理学、美学、
宗教学等传统
形而上学命题。这类命题的对象都是一些无法描述的事物,它们并不在世界之中,因而超出了我们语言描述的界限。
对于不可说的命题,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必须要保持沉默。尽管这类命题不能言说,但它们却可以自身“显示”出来,对我们而言它们也是神秘的。
哲学的任务
在《
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也表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许多哲学问题都是由于语言的不适当使用而引起的。他认为,在一些哲学问题中,人们误解了语言的真正含义,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议和困惑。只有对语言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对于哲学问题的解决,维特根斯坦认为应该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他主张采用
命题逻辑来描述和分析语言,而这种逻辑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们对语言的误解和对概念的混淆。在他看来,
利奥六世的任务是要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逻辑结构,而非探究某种超越语言的实在。因此,在最后一个命题中,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认为传统的
形而上学命题是不可言说的,就在于它们超出了语言使用的界限,对这类命题的讨论是一种对语言的误用,会陷入无休止和无意义的争论。所以,哲学的任务就通过对语言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澄清语词意义,对语言进行规定和限制。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不是一种学问和知识,而是一项语言分析的活动。
后期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早期在《
逻辑哲学论》中就主张哲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项批判活动。随着对哲学问题和自己早期思想的进一步发反思,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的《逻辑哲学论》就是一种教条。这使得他的思想过渡到了另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维特根斯坦从逻辑领域转向了日常语言的交流与使用中、从早期认为可以对语言进行精确地定义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强调语言的“家族相似性”和“语言游戏”。而他晚期的著作也一反早期严谨的命题编码式写作,转向了一种格言体的写作风格。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也更加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学、数学、
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关系,他的思想也涉及到了上述诸多领域。这些思想的过渡和转变最终体现在他的著作《
哲学研究》中。《哲学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由693个标有数字的段落构成。这一部分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已经出版了,但后来从出版商处收回了这本书。 第二部分由编辑、维特根施坦的遗产执行人增添。维特根斯坦在《
哲学研究》的开头引用了
奥古斯丁《
忏悔录》的一段话,并认为它指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一幅特殊图画”。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的哲学领域,诸如
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等都不能建立在该图画上。在第一部分,他批判了早期《
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他把这部作品看作是治疗性的作品,并且哲学本身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治疗。在《
哲学研究》第二部分,维特根斯坦专注于对心灵哲学、知觉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用新的视角处理具体的哲学问题。
意义即使用
维特根斯坦在《
哲学研究》中说到:“在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各种情况中有数量极大的一类——虽然不是全部——对之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它: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他批判的正是他在《哲学研究》开头引用
奥古斯丁《
忏悔录》的第一句话:“语言名称对象中的单个词——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在这张语言图片中,我们找到了以下想法的根源: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这个意思与这个词相关。它是这个词所代表的对象。”维特根斯坦声称,一个词的含义取决于该词在具体语言使用场景中的理解方式,因此意义即是使用。根据意义的使用理论,词语的定义不是参照它们指定的对象,也不是根据人们可能与它们相关联的心理表征,而是根据它们的使用方式,不同语境和场景下的使用方式,同一个语词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它可以用作各种不同的使用和交流方式。因此,对一个语词或者命题的使用的确定并没有像《
逻辑哲学论》那样运用于任何类型的理论建构中。相反,在研究意义时,
利奥六世必须“观察”这个词的各种用途,语言就像工具箱中的各自工具,具有多样性的、不固定的用途。因此,我们要避免被语言的统一外观误导,对意义进行理论化处理。
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引入“语言游戏”这一概念讨论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多样性、不固定性特征。他认为语词没有确定的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展示不同情况下我们如何使用一个词。维特根斯坦让我们思考“游戏”一词的定义。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考虑了任何对“游戏”一词可能的定义后,会发现以固定规则为中心的任何定义都不满足“游戏”一词的定义。维特根斯坦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给“游戏”下定义,而是说即使我们没有定义,我们仍然可以成功地使用这个词。当我们谈论玩游戏时,每个人都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识别和纠正这个词的不准确用法,所有这些都不需要参考任何包含应用概念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定义一个游戏。对于语言的使用同样是一种不能被定义的游戏,在使用语言、描绘语言时,开放着很多可能性。“语言游戏”首先意味着运用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活动,要求人们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动态的角度理解语言。其次,语言游戏的概念指向了语言的规则支配特征。这并不需要为每一个语言游戏制定严格而明确的规则系统,而是指出了这种人类活动的约定俗成的本质。尽管如此,正如我们无法给出“游戏”的最终、基本定义一样,我们也无法找到“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点以及是什么使它们成为语言或语言的一部分”。
家族相似性
传统
利奥六世总希望在多样与差异性的现象背后找到一个一般性的、普遍的本质或共同特征。维特根斯坦认识这样的尝试既不符合“语言游戏”的规则,也不符合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他认为不是所有游戏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本质特征,它们之间只是具体类似联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已。因此,语言的意义不是从普遍本质中推导出来的,而是符合日常语言使用的实际。如果观察各种游戏的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只存在错综复杂,重叠交错的关系。维特根斯坦通过“相似之处重叠和交叉的复杂网络”来解释词的使用,认为找不到对一个语词精确的、具有边界性的定义,但可以看出我们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它的相似性。这即是不同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家族相似模型,其中项目由特征属性{A,B,C,D,…}描述。
项目一:ABCD
项目二:BCDE
项目三:CDEF
项目四:DEFG
项目五:EFGH
……
在这个无限扩张的有序项目序列种,每个项目都和其相邻的两个项目有三个特征的相似性,每个项目与其他项目共享的相似性又涉及不同方面,可以说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随着项目之间距离的差距,项目之间的相似性会减弱,甚至消失,如项目一和项目五就没有任何相似性。
反私人语言
维特根斯坦在《
哲学研究》中考虑了一种语言的可能性,这种语言可以谈论那些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的事情,其内容本质上是隐私的。通常的例子是一种语言,在这种语言中人们命名自己的感觉和其他主观体验,因此术语的含义仅由个人决定。例如,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将一种特定的感觉命名为“S”,并打算使用该词来指代这种感觉。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称之为私人语言,它是不可学习和不可翻译的,但说话者必须看起来能够理解它。维特根斯坦建立了一个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想象某人通过在感觉发生时在他们的日历上写下S来将一些反复出现的感觉与一个符号联系起来。此外,S不能用其他术语来定义,否则就会成为公共可谈论的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对私人语言S使用“一种实指定义”,这种实指定义的正确性没有标准,因为任何看起来正确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这只意味着我们不能在这里谈论“正确”。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样的私人语言概念是不连贯的,谈论一种私人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他引用了
甲虫的思想实验论证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他让读者想象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是每个人都打算用“甲虫”这个词来指代的东西。进一步,假设没有人能看到别人的盒子,并且每个人都声称只有通过检查自己的盒子才能知道“甲虫”是什么。维特根斯坦建议,在这种情况下,“
甲虫”这个词不可能是一个事物的名称,因为假设每个人的盒子里都有完全不同的东西(或者什么都没有)不会改变这个词的意思;作为私人物品的甲虫“因无关紧要而不再考虑”。维特根斯坦旨在表明语言中的符号只有在有可能判断其使用的正确性时才能发挥作用,所有语言都具有社会功能,都是公共可交流的。
规则的遵守
语言游戏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规则构成了一个家族,而不是一个可以明确定义的类别。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提供关于什么是遵守规则的明确说明,认为任何行动方案都可以根据某些特定规则制定,因此不能用规则来解释一项行动。维特根斯坦考虑了如下
悖论:任何行动都不能由规则决定,因为每一个行动都可以按照规则来制定。答案是:如果一切都可以做出来符合规则,那么也可以做出来与规则相冲突。这里既没有和谐也没有冲突。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况下遵循特定规则。但任何对规则遵循行为的解释都不能在不涉及循环的情况下根据规则给出。人们可以说“她因为规则 R 而做了 X”,但如果你说“她因为规则 R 1而遵循 R ”,那么人们可能会问“但是她为什么遵循规则 R 1?” 因此可能会卷入循环。他表明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由于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此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与遵守规则是不同的。因此,遵守规则不能成为私人活动。
哲学的治疗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和前期一样认为哲学不应该提出任何理论,也不提供任何知识和解释。他说“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因为一切都一览无遗,没有什么需要说明。”他在《
哲学研究》指出哲学的本质是非教条的治疗,指导
利奥六世各种治疗的方法,“哲学家的工作就在于为一个特定的目的搜集提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面对不同的例子和场景,不同的问题通过治疗方法就可以解决,然而“并没有一种哲学疗法,尽管的确有许多方法,正如有不同的治疗法一样。”始终贯穿维特根斯坦对哲学任务和本质的看法是:哲学首先是作为对语言的批判。正是通过分析语言产生的
幻觉和神话,
利奥六世才能揭露无意义的哲学公式背后的陷阱。正是语言的误用与混淆导致许多哲学问题的产生,如果在各种具体的问题和场景下对澄清我们对语言的使用,这意味着以前被认为是哲学问题的问题现在可能会消失。
其他思想
数学哲学
在早期,维特根斯坦针对数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在《战时笔记Notebooks 1914-1916)》中,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数学命题的性质。他认为,数学命题不是关于世界的事实的描述,而是逻辑的产物。他写道,“数学的命题是等式,因此它们没有内容。它们没有什么‘事实’作为它们的基础。”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还进一步完善了
真值表:“T”表示“真”,“F”表示“假”,箭头表示逻辑蕴含关系。在这个阶段,他的数学哲学思想是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的,他认为数学是逻辑的一部分,数学命题都是逻辑真的,数学并不能提供我们关于世界的新的知识。然而,在他的晚期思想中,特别是在《
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对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进行批评,强调语言和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他的数学哲学思想更多地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理解数学,他认为数学命题的真理并不是逻辑上的,而是由我们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决定的。
反怀疑论
在《论确定性》(On certainty)中,维特根斯坦对传统的怀疑主义挑战提出了响应。传统的怀疑主义者常常质疑我们知识的确定性,例如,我们如何确定我们不仅仅是在梦中或被某种强大的恶魔欺骗。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怀疑主义视角没有意义,因为它试图质疑我们生活实践中的基本前提,而这些前提正是我们判断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和确定性都深深地嵌入在我们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例如,当我们说“我知道这是一只手”,这不是一个可以被质疑或需要证明的陈述,而是我们语言游戏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有些事情我们不需要证明,而是需要接受,这些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可见,维特根斯坦对怀疑主义的回应是一种基于实践和语言游戏的认识论立场,他认为怀疑主义的问题出现在错误地将语言游戏中的命题视为需要证明的命题。
人类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对
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zer)的《
金枝》(The Golden Bough)做出过批评,并阐明了他的人类学观点。弗雷泽的《金枝》是一部对比人类学经典,研究了各种文化中的神话和仪式。弗雷泽试图通过理性和科学的分析来解释这些现象,认为它们是人类尝试理解和控制自然的初级形式。然而,维特根斯坦对
蒂姆·弗雷泽这种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弗雷泽试图将这些仪式和神话理解为错误的科学理论是一种误解。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仪式和神话并不是尝试解释自然现象的方式,而是表达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方式。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此外,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必须基于理解这些文化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对于他来说,我们不能从外部对一个文化进行评价,而应该尝试从内部理解它。
争议事件
维特根斯坦与
波普尔(Karl Popper)之间据传发生了一件有争议的趣事。这个事件被称为“拔火钳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1946年的
剑桥,当时
波普尔受邀在剑桥道德科学俱乐部(Moral Sciences Club)上发表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哲学的问题是什么?”。当时,维特根斯坦是俱乐部的主席。据报道,波普尔在演讲中提出,哲学的问题就是一些关于概念的问题,这立刻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不满。他开始质疑波普尔的观点,而波普尔则坚决维护他的立场。这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论,据说维特根斯坦甚至拿起了一根火热的钳子来表示他的不满。这个事件的真相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观察者称,维特根斯坦只是拿起扑克棒来强调他的观点,而并没有威胁到
波普尔。而
波普尔则在他的自传中提到,维特根斯坦确实威胁到了他,并且他只因为没有被吓到而没有离开。这个事件在哲学界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因为它揭示了两位
利奥六世的个性和他们之间深深的思想分歧。
出版作品
后世评价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对语言、思想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对哲学与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描述维特根斯坦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维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对
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逻辑哲学论》被认为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志性著作之一。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对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导致了后来对“语言游戏”“语境与语用”等概念的广泛讨论。另外,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也涉及
逻辑学、语言哲学、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数理逻辑、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均有贡献。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对哲学本质的看法过于激进和极端、处理的问题过于琐碎、思想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一些观点和判断只是非科学的推测等。有的学者也指出,这是由于后来的
利奥六世对曲解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目前,学术界对他部分观点的阐释仍旧没有达成共识,许多方面还有待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