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达,
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62年出生,
高邮市天山镇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倪云达先后在村办厂担任过供销员、供销科长、总经理,1992年筹措200万元买下了镇里一家停产企业,创建江苏富鑫箱包有限公司,开始第一次创业。2003年创办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倪云达用仅仅5年时间,从一个箱包商人,转身为
光伏产业的一名领军人物。5年间,他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根8英寸单晶硅棒,在开发区总投资45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工程,并且刚刚登上胡润百富榜。
半路转行
生平简介
倪云达今年46岁,中等个子,四方脸,平顶头,黝黑透红的皮肤,壮实的身体,是一个地道的吃着农家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骨子里透着农民的朴素与憨厚。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改写了
扬州市企业界的空白,他连续两年登上
胡润中国富豪榜;也就是这个中年男子,试图改写中国多晶硅的历史。
从一个箱包商人,转身为国内
光伏产业的风云人物,
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倪云达仅用了5年时间。他的成长经历富有传奇,也充满艰辛。
箱包出身
倪云达做箱包出身,当年的倪云达已经经营箱包加工20年了,在
天山当地是小有名气的小老板。富鑫箱包稳定发展,年产值近1000万。但长期的OEM代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的粗放式发展,使倪云达心里始终感到,企业发展受制于人。
迷上单晶硅
2002年底北京的一次饭局上,倪云达第一次听说了国际上正在新兴半导体
光伏产业,市场前景无限广阔。他很快迷上了单晶硅。做了20年箱包加工的倪云达决定投身当时鲜为人知的半导体单晶硅产业。
“现在看来,没有当年的异想天开、不按常规出牌,就不会有今天的
江苏顺大。”徐德田对老友倪云达的“胆魄”佩服得五体投地。现任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的徐德田,认为正是当年这近乎疯狂的想法成就了今天的产业航母。
一波三折
从箱包到单晶硅,倪云达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差点赔上了所有财产。当时国内只有能做单晶硅35公斤料的炉子,而倪云达希望把炉子做得大一些,消除
磁场,降低废品率。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倪云达拿到了图纸,找到
西安市一高校,但是高校表示,没办法做出来。
一波三折后,倪云达终于造出了单晶硅的炉子,并且上了46台,在老家天山镇轰轰烈烈做了起来。厂房盖好,机器安装好,倪云达的2700万元也花得差不多了。
一家金融机构答应贷款1000万元,倪云达找上门,被告知,现在头寸不够,过了
元旦就有了。倪云达说,“当时我不懂得什么是‘头寸’,就过了元旦吧。”
元旦过后,倪云达上门,这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说,我现在不贷款给你,是为你好,都说你现在是拿钱打水漂。说好的贷款不放,就等着流动资金进货开工的倪云达气“炸”了,当场摔烂了对方的茶杯。
一位镇领导,当面非常鼓励他上项目,倪云达感到很温暖。不料,在一家浴室洗澡时,倪云达不经意听到这位镇领导熟悉的声音,“倪云达的项目肯定成不了,要是能投产,我这个镇长立马回家种田。”
“离开澡堂时,我气得腿直抖。”倪云达回忆。
2002年的
春节,倪云达几乎陷入绝境。“晚上睡不着,起来洗衣服、扫地。”倪云达说,“老婆也生气,说,‘跳楼不要在三楼跳,到四楼跳,不然摔不死’。”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春节期间,一个老朋友上门,了解情况后,注入资金800万元,倪云达立马拿下了夏普公司的订单。
而这笔资金的注入,让倪云达和他的公司以脱缰野马般的速度成长。
豪迈气度
现任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金善明,他1983年
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毕业,毕业后在
天津市某大型国企一直从事产品技术工作。在2003年离开那家天津国企时,已经担任了分管技术的副总。用金善明的话说,从天津到
天山,从
直辖市到
扬州市一个小乡镇,除了优厚的待遇,这个企业的管理对人才的吸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天津干了22年,从基层做到副总,成了家立了业,儿子正在读
高中,年薪也近20万了,能来这,就是觉得他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总结起来,就是不像大多数民营企业,这里的老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抓大放小,给你空间。”
加盟江苏顺大
2005年,倪云达参加
上海市一个硅材料的博览会,看中了一台单晶硅切割机,当场买了两台。买了后,找到了金善明,要他加盟
江苏顺大,负责技术。
“两千万一台机器,一口气就两台,当时老板对这种设备只知道这是用来干什么的,至于怎么做一无所知。”金善明就是被这种气度给折服了,倪云达的理念是,“我是不懂技术,但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我总能找到懂的人”。金善明想都没想,就跟着倪云达来了
扬州市。“这个老板是干大事的。”
“
刘备为什么三国鼎立,他不能文不能武,但他文有诸葛武有
关羽张飞赵云,他不需要懂这些,他需要做的就是捏合好这几位。江苏顺大在管理方式上有相似的地方。”金善明说,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技术的管理者,他深深知道管理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
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就受制于老板事必躬亲,连一万元的条子都要亲自批。像顺达这样的技术型企业发展,最紧缺的就是高层次人才,能把国内许多顶尖的人才聚拢到这来,顺大在管理上的独具一格起到了关键作用。
江苏顺大在同行业中多项技术国内领先,证明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制胜战略
倪云达认为,企业必须掌握行业产品的话语权,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而科技创新将是顺大的制胜法宝。
不断超越 不断创新
倪云达说,不断超越,才能创出大业;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倪云达紧盯国际市场,超前决策,超前投入,不断创造行业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育企业文化力度,在员工中确立了“质量是企业生命,质量是市场份额,质量是员工饭碗”的理念,员工也始终把“追求工作无缺陷,追求产品零缺陷”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倪云达常想: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做大做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不断创新立业。
2003年,倪云达在北京出差时,偶然得到了单晶硅项目的信息,就立即进行了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他清楚地认识到,单昌硅棒是高新技术产品,很有市场潜力。产品前景有了底,他就马不停蹄地联络有关科研院所,并寻求做外贸生意结识的
美国、
日本、
德国、
荷兰等国的国际知名公司帮助,从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市场网络等方面仔细论证,并掌握了大量的信息。
2003年年底,
江苏顺大单晶硅项目上马,一期工程占地58亩,投资1.5个亿元,注册资本8000万,历时6个月建成投产。因为当时国内
光伏产业刚刚起步,同类生产厂家较少,单晶硅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随着企业发展态势的良好,江苏顺大的财富也在经历着几何级地增长。一年以后,倪云达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策:研制8英寸单晶硅。当时国内需求的主要产品还是6英寸的单晶硅,而8英寸还是国内空白。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放弃现在赚钱的大好时机,花费精力人力去研发一个“没市场”的产品让人有些看不懂。
目光长远
倪云达显然看得更远。当时,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晶硅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入的企业蜂拥而至。他的理念是:“做的人多了,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蓝海’。”2005年3月31日,
江苏顺大研发的8英寸单晶硅棒通过了省级
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年,8英寸的单晶硅因其更优良的性能被多数下游厂家采用,因为独此一家,顺大产品立刻炙手可热。
没有技术,他求助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几家企业;缺人才,他又不惜高薪从北京、
上海市聘请一批专家;无原材料,他就到国外几家大公司组织定购。
缺资金,他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2003年底与江苏
汇鸿集团、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投资者共同投资1.5亿元组建了江苏顺大单晶硅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又一次超越。目前已有46台单晶硅设备投入正常生产。2008年5月,顺大公司与德国D00rline公司签订了投资1600万美元单晶硅扩大生产协议。
倪云达在开发区投资的多晶硅,总投资22多亿元,凭借倪云达和顺大的自身积累是难以做到的,倪云达哪里来的钱?这些投资很大一部分来自顺大投产的预付款,有的预付款是十年后的。
工厂还没有建好,产品八字没一撇,尚德、晶澳等众多企业愿意参股并交预付款,是因为顺大的技术优势。
“我当时向
施正荣推销这样一个理念,把
太阳能电池做成一个市场前景无限大的产业,怎么样做到无限大,就是把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拉低到火力发电成本。”倪云达说,“关键在于生产技术,顺大已经掌握了技术,只要你们投钱,将来就可以分享这个机会。”
倪云达认为,将单晶硅做到15元/片,就能把发电成本降低到0.8—1.0元/度,按照顺大掌握的
美国技术,加上中国制造的成本,很快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将来会涌现出众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能源公司。
为了让尚德、晶澳、夏普等公司相信这个愿景,倪云达让考察人员随意和外国技术人员交流,公开了许多商业技术秘密。在真实了解顺大的情况后,
尚德电力、晶澳等企业不但投资入股,还预付大笔货款,帮助开发区的顺大加快建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