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绎
邓绎
全文
邓绎(1831年-1900年),清代湖南武冈州人,曾任浙江省候补知府。他曾参与抵御太平天国军队的围攻,并在多个省份担任讲学职务。邓绎的思想倾向于儒学,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包括《藻川堂文集》《行军杂记》等。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邓绎(1831年-1900年),字葆之,别号辛眉、纬龙,小名洪生,出生于清武冈州南乡大甸湾(今武冈市大甸乡大甸村)。他是邓仁堃的次子,邓辅纶的弟弟。邓绎自幼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在外任职,他与哥哥相依为命。14岁时进入州学,17岁时与哥哥一同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他对军事颇有兴趣,曾被选为廪生,但科举考试成绩不佳,因此放弃了科举之路。
抗击太平天国
咸丰十年(1860年)冬季,太平天国将领朱衣点进攻武冈,邓绎组织乡勇守卫城池。次年,他训练了100余名乡勇组成保胜军,成功抵御了石达开的进攻。同治二年(1863年),邓绎前往江西信州办理盐务,并加入了左宗棠幕府。在左宗棠的推荐下,邓绎获得了员外郎的头衔,并被任命为浙江省某地的知府,同时还得到了花翎的奖励。
教育生涯
邓绎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他在武冈养贤精舍担任讲师。光绪八年(1882年),应陈宝箴邀请,他在河北致用书院任教,并撰写了《警士铎言》作为学生的规范。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他在广州市张之洞训导官员。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1894-1895年),邓绎在两湖书院教授学生。
返归故里
光绪十九年(1893年),邓绎返回故乡居住。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如反对不合理税收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邓绎在家乡去世,享年69岁。
思想与著作
邓绎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学,但他也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他认为诗歌应该自然流露情感,并强调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他的诗作数量丰富,现存约千首,多数作品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个人感受。邓绎的其他著作还包括《藻川堂文集》、《行军杂记》以及《约言》、《恳言》等教育类书籍。
人物评价
邓绎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影响力,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通儒”。王闿运在其《邓郎中墓志铭》中提到:“曾、胡讲武,二邓昌文”,将邓绎与其兄邓辅纶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相提并论,虽然这种比较未必恰当,但也显示了人们对邓绎的高度评价。
目录
概述
全文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抗击太平天国
教育生涯
返归故里
思想与著作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