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位于
西安市友谊西路243号,是中国唯一以“皮影收 藏、展示、研究、创新、复制、演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博物馆。
其前身为:“关中皮影研究所”。馆内有:研究设计人员十余名、雕刻人员三十余名、皮影戏演出人员十余名。以江国庆馆长为首的皮影设计、收藏家收 藏了数以“万计”的明、
清代实物皮影精品。并和雕刻大师
汪天稳副馆长为代表的雕刻人员多年来代表中国为德、日、美、法、新等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友人雕刻、复制了大量的皮影套件精品。
发展历史
2003年再次投巨资创作的:长23米、宽1.2米的皮影《
清明上河图》,被业内人士称皮影中的“吉尼斯”。2004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以《东方之影——江国庆先生收藏陕
西皮影民俗艺术作品展》,上海各媒体、电台争相报道,并引起央视的关注:中国中央一套新闻报道、二套艺术品投资、十套美术星空、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台、陕西电视台、《
中国艺术报》、《
新民晚报》、《
文汇报》、《
上海日报》、《
东方早报》、《
今日上海》、《
青年报》、《
新民周刊》、《
陕西日报》、《台湾大雅艺文杂志》等等大篇幅的详细报道,并有诸多媒体做了专题。并将设计、制作的皮影人物:《帝王出巡图》等,为
上海美术馆永久馆藏……
2004年7月应
中国中央电视台及日本国家(NHK)电视台(
丝绸之路经济带)剧组的邀请,为剧组设计、制作全套大型皮影人物。
2005年5月1日
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访问
西安市时,中共陕西省委赠送的唯一工艺礼品“皮影”——(楚霸王),2005年8月赠送
奥地利总理的礼品“皮影”——(番王),均由我博物馆提供设计、制作。
2005年9月应北京民俗文化园的邀请,接待一百多位驻华使节夫人,其皮影《
清明上河图》在主殿展出,受到了来宾的高度评价,《北京早报》、《北京电视台》、《
人民画报》等诸多媒体做了详细报道。
2006年12月我馆副馆长
汪天稳大师,被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此网站所展示的“西安皮影展品”为我们博物馆的部分实物收藏、制作精品样照。此后我们将不断增加其展品内容,欢迎同行、爱好者参观指导、选择订购,我们将不胜感谢。
馆藏文物
皮影宫殿类 皮影宫殿的说明:皮影戏演出时的各种大型“幕景”及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大型装饰皮影屏
皮影头谱类
皮影头谱的说明: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脸谱造型。
皮影人物类
皮影人物的说明: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造型及部分剧照。
皮影戏《打观灯》
皮影戏《打观灯》的说明:中国正月十五过大年时观灯的一组灯笼造型。
皮影《闹社火》
皮影《闹社火》的说明:
中原地区正月十五过大年,“闹社火”时的一组造型。
皮影动物类
皮影动物类的说明:皮影戏剧中的各种动物造型。
皮影戏《地府》
皮影戏《地府》的说明:皮影戏传说中“阴间地府”中十八层地狱。
皮影《封神榜》
皮影《
封神演义》的说明:皮影古代神话剧《封神榜》中的诸位神仙。
皮影戏《大闹天宫》
皮影戏《大闹天宫》的说明:皮影古代神话剧《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本.(1981
年9月应
日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要求“
克隆复制”全本《孙悟空大闹天宫》并得以高度评价)。
皮影戏《白蛇传》的说明:古代皮影神话剧《白蛇传》中的人物、幕景。
皮影戏《八仙过海》
皮影戏《八仙过海》的说明:古代皮影神话剧《八仙过海》中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皮影驹、车轿
皮影驹辇、车轿的说明:皮影戏中的各种“车、马、轿”型。
皮影桌椅、床
皮影桌椅、床的说明:皮影戏中的各种“桌椅、床”造型。
皮影花木、亭子
皮影花木、亭子的说明:皮影戏中的各种“花木、亭子”造型。
皮影图谱、剧本、影箱
皮影图谱、剧本的说明:“皮影图谱”是制作皮影第 一步的造型图稿。“皮影剧本”是演出皮
影戏剧时,演出人员所有的演出内容。“影箱”装皮影及道具的箱子。
皮影(清明上河图)
用皮影精雕细刻这种形式表现《
清明上河图》;(长23.58M、宽1.2M)
繁荣景象在中国乃属首位,
也是皮影中的“吉尼斯”。用材料:秦川黄牛皮(154)头,制作时间:18人手工制作(318)天。
2 0 0 4年4月应上海美术馆的邀请,于4月21日—6月4日在上海美术馆的三楼举办
《东方之影——江国庆先生收藏陕西皮影民俗艺术作品展》。
2005年5月1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
西安市时,中共陕西省委赠送连战主席的礼品“皮影”由我
西安皮影博物馆提供。
西安皮影博物馆在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国家(NHK)电视台联合拍摄的《
新丝绸之路》影片中
2004年7月应
中国中央电视台及日本国家(NNK)电视台(新丝绸之路)剧组的邀请,为剧组设计、制
作全套大型皮影:《突厥王会见唐玄奘》、《突厥王会见东罗马使节》,并带皮影戏演出团随剧
组赴新疆拍摄演出,其皮影的设计、制作及演出效果,获得了中、日国家电视台的高度评价。
西安皮影博物馆皮影戏团在电影《凤凰》剧组
2006年10月应电影(
不死鸟)剧组的邀请,我西安皮影博物馆皮影戏团在影片中配合演出,演出效
果,获得导演及观众的很好评价;并被剧组列为鸣谢赞助单位。
《小藏羚的荣耀》
本片是第一部以皮影为创作手法的动画电视剧。
皮影的起源
宫廷起源
一说是汉
刘彻刘彻的宠妃
孝武皇后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人少翁精心 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
张良退敌
传说在
秦朝末年,
楚汉战争之时,楚兵围困汉兵。张良为了退兵,就在城楼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让士兵舞动旗帜,敌兵一看,城头上守兵众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现在
孝感市,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
项羽三千兵”的
民俗音乐。说的是楚汉相争时,
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同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先祖。在台湾一带也有这样的说法。
观音演经
如北京西派皮影传说观音曾三渡陕西
华阴市。有一次
观世音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奏劝善故事,把华阴县的百姓引来看戏,解脱了一场灾难。
黄龙真人退敌
山西省皮影艺人认为黄龙真人为皮影戏神。黄龙真人为殷纣时代故事人物,传为
元始天尊手下的玉虚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为
姬发守城战中,设空城计,以纸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惧而遁逃。
皮影的传播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自十三世纪更新出国门以
来,一直受到欢迎。而今,东南亚、
阿拉伯国家和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比如,印度皮影戏多以古老宗教的神话故事为主,影偶巨大且用色单薄。东南亚各国(
泰国、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影偶较
印度小,色彩华丽,雕工精致,造型夸张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饰风格。
土耳其、突尼西亚和
北非回教国家都拿骆驼皮来雕刻,人物夸张且具讽刺批评意味。
东南亚
南宋赵扩嘉定时期,由于海上商业的原因,皮影戏由海路向东南亚诸国流传,到了爪哇(印度尼西亚)、罗(泰国)和马来西亚。马来亚、缅甸、
柬埔寨、
越南等国也都有过皮影戏,形式与爪哇、
巴厘省的影戏大同小异,可能是受爪哇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俗称爪哇影戏,又叫“瓦扬皮卫”。最初它大概是拜佛祭祖仪式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演出前焚香祈祷。皮影戏的表演者被称为“铃吉特”,与僧侣一样受人尊敬。演出的影幕长10尺,高8尺,表演者坐在灯下,操纵影人,同时用脚叩打金属板伴奏,左手敲打箱子,来指挥乐队,并随着影人的动作诉说台词。
泰国的皮影戏叫作“南”。大约在12世纪通过马来半岛传入
泰南地区,与爪哇影戏相似,表演是通过幕后的火光,将影像投射在挂起的白色屏幕上,使人观看影子。“南”的影人较大,没有活动关节,实际用两根棍支撑着影人进行表演。
欧洲
1767年
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作为中国民间的
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但他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后,对皮影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成为法国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1767年曾在巴黎剧场作过表演,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影戏到1776年又间接传入
英国,被称为“中国影灯”。
1774年,
德国大诗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威蓝展览会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他本人非常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1781年8月28日,在他32岁生日的时候,他用迈宁根公爵格奥尔格从
巴黎带回来的中国皮影,演了一出名为《米涅华的诞生、生平和业绩》的中国风格的影戏来庆祝生日,并以此招待来自魏玛宫廷中的人们。1927年在德国举行的万国展览会上,中国留学生演出了皮影戏《喜相逢》,轰动一时。国外对中国皮影评价甚高,
法国的
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在收藏中国皮影方面,
德国的皮革博物馆专有中国皮影的陈列。德国的“三梅班”是仍在演出的皮影剧团。
陕西皮影
中原地区传统皮影戏历史绵延两千年以上,流传极广,遍布华北、西北、华南、
东北地区、华东各省。因地区的差异,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主要分为七大系统(汪玉祥说法):秦晋影系、州影系、
山东省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和
潮州市影系,每系统都以一两地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
陕西省被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
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
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西安市是汉唐的政治中心,皮影的传说发生地在西安。陕西皮影是秦晋皮影的代表。
造型
陕西皮影大都是根据汉唐的人物
碑刻和
陶俑的风格来刻制的,形象设计洗炼,面部线条虽然不多,但人物性格卓然可现。陕西皮影有东路、西路两种。其中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构图严谨概括,图案简洁大方。陕西皮影女性额高且鼓,鼻直眼长,脸方圆,眉梢、眼角、嘴唇有精细的刻画,小嘴,眉细入鬓,显得端庄纯真,很有
唐朝“宫娃”遗风。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陕西皮影在雕刻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成熟的程式化表现。如眼睛的刻法,就有凤眼、刺眼、圆眼的区别;又如胡子,可分为胖胡子(正面人物)、皮胡子、肉胡子、三胡子等。陕西皮影的设色以红、绿、黄三色为主,以
黑色加以柔化。
唱腔
陕西皮影唱腔多样,如“老腔皮影”,流行在陕西潼关、
华阴市一带,据说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开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声调豪放、激越,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惟挑竿的为唱者之主,其他人员帮腔。乐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
胡琴。每唱至紧张时,一人用力拍板节奏,形成特色,故称“拍板皮影”。“弘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
乾县、
礼县、
礼泉县、
兴平市、
宝鸡市、
凤翔区等地以及
甘肃省东部地区。据说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间流传。唱腔有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
碗碗腔”主要流行在
陕西省华山北麓的
华州区、
华阴市及
大荔县等地区。
皮影的制作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
上海戏剧学院,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西安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牛皮为最好。如果选用黑牛皮,不论
牤牛或母牛均可。
第二步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
马尔切洛·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使作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
氧化钙(
生石灰)、
硫化钠(臭
氢氧化钠)、
硫酸、
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镞。
第三步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由于纸质的样谱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能觅得的几成“孤本”。现今的皮影设计,设计师江国庆不但吸收了传统的手绘图稿还将“电脑”应用于设计之中。
艺人员们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
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於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第四步
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
西安皮影刻制的基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体线长,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要练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学会推皮的手劲功夫,直练得功到手熟,这样才能发挥刀具和材料的效能。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於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於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第五步
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齐口多用於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於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圆口多用於花卉图案;断口是用来截断过长的阳刻线,使连接处更多,加强影人的使用寿命。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而其工艺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因为若先刻完五官再刻头帽,脸部细纹就容易断裂。如果在刻制过程中皮子已干,应用湿毛巾把皮子捂软再继续刻制。毛巾湿度不宜大,一般是湿而不润为度,以免线纹模糊或消失。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
朱砂、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
冻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
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
乙醇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於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於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
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於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 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
摄氏度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入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搐缩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则胶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
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席下发汗的办法,主要用於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
土坯和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
第八步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
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於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皮影的表演
“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呈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古
人的这首诗已经把皮影的表演特点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皮影演出必有的设备有屏、有灯、有皮影道具、有声效家伙。皮影戏演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搭台
影像投射的屏幕,行话称“亮子”,其实就是一块白色影布,大多用白布制作,南方也有用桃花纸制成,大约一米高,两米多长,两边用木框支起来,顶端用绳子和顶棚支起。现在多用绢制成。幕后放置条桌,置放道具之用。桌边准备一些常用的辅助道具。传统中,影灯的灯用的是清
棉花灯。比一般家用的略大,五根灯芯点燃。光从上射下,为了让光线更匀,在灯外缠了白绢。现在多用日光灯。边上是
锣鼓家伙,就像一个微型的乐队。
演出程序
天黑后,影戏演出开始。一般是先“打通”,告知观众演出要开始了,打通的同时要“摆台”,根据剧情需要挑选、装置影人,并在亮子上摆出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炉,或是喜庆的布景,或是具有驱邪功能的神灵影人;一切准备就绪,班主或主要演员焚香请神;接下来演出“扮仙戏”(或叫“贺戏”)、正戏;正戏演完后送神;送神结束,有的还应观众之请,演一段“送戏”(或叫“加戏”、“杂戏”)。
演员安排
总的来说,皮影戏班的演员主要不出三类人:一类是主唱的,主要负责唱念、口技,另外负责打击乐的操作;二是负责掌管皮影全部人马活动及景物道具布置,有时兼管帮腔,行称“掌签子”;三是掌管操作乐器的,如二弦、
铙钹、
唢呐、大号,有时帮腔。这样整个皮影戏才能开演。像
清代的潮州皮影,往往就是一个弄影者兼任编、导、演及
配乐等工作。
枣庄市、莱芜、湖南郴州、
衡阳市、
云梦县等地,演出都是两人进行。其中一人操纵影人,也要唱戏中的所有角色的
瑞安鼓词,另一人掌管台上的乐器伴奏,有时还需为前台帮帮腔。湖北
天门市、湖南
平江县、
望城区、
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都是三人或四人班。分工更细一些。陕西皮影戏叫“五人忙”,各有称呼。包括“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签手儿”,也叫“灯底下”或“挑签儿”,在亮子后面耍皮影,重要性仅次于前声;“上档”负责
月琴、号和
唢呐等;“下档”拉
板胡兼其它乐器,表演时配合签手儿;“后曹”也叫“打后台”,掌管打击乐和敲“碗碗儿”。
海宁市皮影也叫“五人忙”,亦是五人班。更大型的皮影剧团人可以更多一些,川北皮影艺人有句话:“七紧八忙九合手。”
操作特技
不同的人物,体态语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显著的区别。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皮影艺人总结出一套艺诀。手的拿捏、手势的轻重与动作的虚实中都有讲究。
远虚近实
即靠近屏幕形象清晰,远离屏幕形象模糊,艺人们靠这种视觉常识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如表现恶龙盘旋时,将龙的位置离屏幕远一些,这样看起来,龙的形象模糊而膨大,仿佛遮盖整个屏幕,而近前的人物则显得渺小无助。
烟雾弥漫
往亮子上喷烟,造成阴云密布或狼烟四起的气氛;而用一细管在皮影嵌在皮影人的烟锅处对着烟管吹烟,宛若抽烟一样。
口含
白酒脂松香,猛喷向亮子需出现火焰处,即刻点火,便有逼真的烈火熊熊的效果。
张口合眼
把脸部分为两片,其中一片为下颌嘴唇并连接着上眼帘,两片重合缀结,活动时,可产生张口说话、睁眼闭眼的效果。
水波振荡
艺人提影轻扣屏幕,则马上有波光荡漾之感。1955年木偶皮影
汇演,
浙江省的皮影《闹龙宫》,用蓝色灯光表现水底,同时用小马达缠上蓝色透明条靠近屏幕,马达转动时观众看到的画面就是一个奇妙的水底世界。斩首变脸
因为头茬与身体中间可以分开。表现时急速把头茬拉下,同时将固体色浆砸到幕上,鲜血喷涌而出。同样,头茬快速撤换可以造成“变脸”。
演唱形式
在
说唱表现上,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诗赞词;明代滦州影戏是用
木鱼念经式的宣卷,后加上弋阳腔(高腔),到
清代雍正年间改用笛子伴奏,腔调上结合了
昆曲的成分;清中叶之后,所用的乐器已有锣、鼓、、
横笛、手板、
唢呐、
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响盏,而以南弦子为主要乐器。各地影戏唱腔亦不相同,
山东省影戏唱
大鼓与
坠琴;西分成道情、汉调、
秦腔与其它
曲艺等流派;
山西省、
河南省采用
梆子;
江西省影戏则使用汉调或
腰鼓;湖北以汉调为主;
浙江省影戏用高腔、乱弹、徽调为主;台湾影戏使用
潮剧。过去演员多为男性,用本嗓或掐嗓塑造各类人物,中间夹以念白打诨,调动现场气氛。
剧目
皮影戏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常见的传统剧目,以文戏唱曲较多,如《高良德》、《孟日红》、《师马都》、《 三国演义》、《
西游记》、《封神榜》等等;武戏唱曲较少,场面则较为热闹,有《西游记》、《狄青平南》、《
孙膑下山》、《薛仁贵征西》、《
薛仁贵征东》、《济公传》与《郑三保下西洋》等剧。抗战时期,皮影戏加入了抗日的内容;革命战争年代,皮影创作了《送郎参军》、《兄妹开荒》、《
白毛女》、《
刘胡兰》等剧目;解放后,又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
小二黑结婚》、《小女婿》、《
林海雪原》、《
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皮影戏的形式上分单本戏、连本戏和折子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