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贤鉥
孙贤鉥
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孙贤鉥
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孙贤鉥先生1943年10月27 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移居台湾省台北市。1962年被免试保送台湾大学地质系学习。
简介
1968年,孙贤鉥先生赴美国求学,师从著名地球化学家Paul Gast,先后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休斯敦美国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从事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他在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开创性成果。相关论文陆续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并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其中有关年轻玄武岩铅同位素的文章(Sun,1980)SCI引证次数已经超过700次,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论文。
1973年-1975年,孙贤鉥先生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随Gilbert Hanson从事碱性玄武岩的研究,在许多重要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
1975年,孙贤鉥先生前往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工作,期间对太古宙科马提岩、高镁玄武岩、大洋玄武岩和蛇绿岩等岩石进行了开创性的地球化学研究,再次显示了他卓越的科研才能,相继发表了多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论文。其中有关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的文章(Sun,Nesbitt and Sharaskin,1979)SCI引证次数已经超过500次。
1977年,孙贤鉥先生在悉尼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矿物研究实验室工作,从事氧、硫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1981他成为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主任研究员,1999年退休,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球化学组成、演化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文章,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界广泛引用的经典之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9年他和他的学生McDonough在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上发表的关于地幔化学和同位素体系的文章: 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oceanic basalts: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迄今已被SCI论文引证超过2800次;另一篇论文:The composition of the 地球(McDonough and Sun,1995),也已经被SCI论文引证近800次。令人称道的是在实验技术比较落后的20世纪80年代,他就以严谨细致的工作准确地排定了元素相容性顺序,为地球化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海外华人,孙贤鉥先生十分关心祖国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便与内地学者开始了广泛的交流,多次来大陆讲学、授课,为很多学者提研究设想和建议、写推荐信、修改文章,并与很多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世纪90年代初,孙贤鉥先生发表了两篇杂文探讨大陆和台湾地球科学界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笔锋犀利,一时间曾在地球科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争议和批评,但是他对祖国地学界的关心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到了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上。
在多次的大陆之行中,孙贤鉥先生还出资2万多元用于救助大别山失学儿童。在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嘱咐家人继续捐助大别山区的教育事业。
孙贤鉥先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25 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医院逝世,享年61岁。2005年3月5 日,澳大利亚地球科学界、孙贤鉥先生的亲属及生前好友200多人在堪培拉。为孙贤鉥先生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孙贤鉥先生的遗嘱,他的亲属和好友将他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评价
孙贤鉥先生的逝世,是地球化学界,尤其是小行星3789地球化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对此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