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A2
B7A2
爱知B7A流星(日语:愛知B7A流星,英语:Aichi B7A Ryusei),是由爱知航空机为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发的一款舰载攻击机,盟军代号Grace。该机型旨在结合舰攻和舰爆的特点,成为一款全能强击机,但由于技术限制,最终未能实现这一设想。B7A2(流星一一型或流星改)是正式生产型号,尽管如此,由于战争结束前并未真正投入使用,流星的实战表现并不显著。
设计与开发
爱知县B7A流星的设计始于1941年的16-Shi要求,该要求由日本帝国海军航空服务发布,旨在取代现有的两种舰载攻击机——中岛B6N天山和横须贺D4Y彗星。这款新机型原定在日本新型Taihō级航空母舰上使用,这些航空母舰配备了更大的升降机,允许飞机尺寸超过以往的限制。首席工程师尾崎纪男选择了中翼布局,以便容纳内部炸弹仓,并确保足够的间隙供大型四叶片恒速螺旋桨使用。为了缩短主起落架的长度,采用了类似F4U战斗机海盗式的倒普通海鸥翼设计。主翼上的副翼可在放下时作为辅助襟翼使用,而下方的减速板则位于机翼外侧。为了便于在航空母舰上储存,外侧机翼可以液压折叠向上,缩小宽度。选择中岛NK9C誉一二型十八气缸复列星型引擎(1,825匹马力)作为动力源,这是日本海军预期的标准发动机之一。后期还考虑了升级版的NK9H-S誉二三型引擎(加装燃料喷射装置,2,050匹马力)。此外,还计划安装三菱重工的MK9A引擎(2,250匹马力),但该项目后来被取消。
生产历史
爱知B7A流星的生产受到了1945年东海大地震和美国军队B-29轰炸机轰炸的影响。在战争期间,仅有114架流星出厂。尽管被誉为“万能舰攻”,但由于日本航空母舰大多已被摧毁,流星不得不全部部署在陆地上。唯一的装备单位是第752海军航空队第5飞行队,他们在1945年7月至8月对美国航空母舰编队进行了攻击,但具体战果尚不清楚。
变型
B7A1(十六试舰攻):共制造了8架安装中岛NK9B誉一一型引擎(1,800匹马力)的试验机。
B7A2(流星一一型或流星改):正式生产型号,安装中岛NK9C誉一二型引擎(1,825匹马力)。
B7A2a(流星一一甲型):共有10架流星一一型改装为NK9H-S誉二三型引擎(加装燃料喷射装置,2,050匹马力)。
B7A3(试制流星改一):计划安装三菱重工的MK9A引擎(2,250匹马力),但该计划后来被终止。
运用
爱知B7A流星最初预计将在现代化的Taihō级航空母舰上发挥作用,但随着这些航空母舰的损失,流星转而在陆基机场运营。除了第752海军航空队第5飞行队之外,其他如横须贺和131/752海军航空集团也曾使用流星。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航空母舰,流星的实际作战机会非常有限。
规格参数
一般特征
- 机组成员:2名
- 长度:11.49米
- 翼展:14.4米
- 高度:4.07米
- 空重:3,614千克
- 发动机:中岛NK9C誉一二型十八气缸复列星型引擎(1,825匹马力)
性能
- 最大飞行速度:543千米每小时
- 最大航程:3,037千米
装备
- 机翼两挺20毫米口径九九式机炮
- 机身后一挺13毫米口径二年式机关枪
- 800千克炸弹或鱼雷
目录
概述
设计与开发
生产历史
变型
运用
规格参数
一般特征
性能
装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