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大会成立,作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的领导机构。它是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自治运动的群众群体,在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前还代行政权职能。乌兰夫当选为联合会主席。随之创办了《内蒙古周报》。
《内蒙古周报》从创刊开始就肩负起为宣传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纲领、方针、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光荣使命。周报在发刊词中明确宣布:“本报是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言论机关,它是为内蒙古人民服务的,它所做的,它要说的,将决定于广大内蒙古人民的意志,我们要求大家大胆说话,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为着我们同一的信念携手前进!”
《内蒙古周报》的出版,当时在
张家口市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张家口曾是
察哈尔省省会。日军侵占后,成为伪蒙疆政府所在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是我军最早解放的较大的城市之一,是一个战略要地,也是解放区通往东北的要道之一。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当时驻在张家口,同时还聚集了许多文化界名人,因此在周报创刊号上,
萧三、
艾青、
萧军等人给周报都写了贺诗、贺词。
《内蒙古周报》是蒙汉合壁的十六开本,以时事新闻报道为主,每期的总发稿量以汉字计算约三万字左右。从版面上看,蒙文稿约占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版面。有些文章光有蒙文,没有译成汉文。封面的刊名也是蒙文,无汉文。周报报道与宣传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有关
内蒙古自治区自治运动的事情,如《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会章》、《联合会目前工作方针的意见案》、《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等,都在周报上全文或摘要发表。再就是选发《
晋察冀日报》提供的新华社电稿,也有本刊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以及请人写的文章。一些报道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在《各盟报道》栏目中有这样的消息:《照这样还有个活头—正黄旗清算“毫利希亚”胜利结束》。“毫利希亚”
蒙古语虽是合作社的意思,实际上它却是掠夺牧民财富的工具。在伪蒙疆政府统治时期,曾以“救济灾民”为名,胁迫牧民赠送牲畜、物资、钱款等,组成所谓“毫利希亚”,实际上牧民从来没有得到任何收益,钱物反而被把持“合作社”的人所贪污。消息告诉人们,
正黄旗经过对所办的“毫利希亚”清算的结果,共算出合当时边币三万万元。但处理特别宽大,只让贪污者赔出一千四百多万元边币。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追回的款以四分之二归还股东,四分之一救济贫民,四分之一用作教育补助费。当时,
锡林郭勒盟和
察哈尔盟的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对一些旧政权人员侵吞牧民财物的事作如此处理,既维护了群众一定的利益,又体现了党对历史遗留问题通情达理的处理政策,受到群众的欢迎。又如消息《几十年的冤仇都报了—五千蒙汉人民控诉陈子善》,报道了咯喇沁旗王爷府五千群众集会,控诉蒙奸陈子善迫害人民的罪行,以及对他的处决,使群众大大扬眉吐气。此外,周报上还发一些学习资料、科技卫生知识等,以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由于周报宣传了党的政策,传递了信息,从而吸引了许多
蒙古族青年知识分子,步行数百里从各个盟旗投奔
张家口市参加革命。仅内蒙古自治学院在短期内就接受了170余名学员,其中有20余名是女学员。
周报基本上每周发行一期,从1946年3月至10月,共发行近30期。当时解放区尚处于被分割的情况下,周报创刊初期发行范围较小,每期只发行几百份。后来发行范围逐渐扩展到
锡林郭勒盟、
察哈尔盟的大部分旗和
地方部队中,有些还发行到东部地区和
绥远省地区,发行份数也增加到二千份左右。
1946年下半年,
中国国民党撕毁了与我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我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大城市作了战略上的撤退。当时驻
张家口市的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撤往
太行山。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于1946年10月11日撤离张家口,退至锡林郭勒盟,周报被迫停刊,工作人员也随着联合会北撤。
周报的部分职工和家属在勇夫率领下,带着两台印刷机和其他物资,赶上牛车、骆驼北撤。途中曾遭受敌人的袭击,通过荒无人烟的沙漠,经受过白毛旋风的侵袭,经过数月的艰难跋涉,越过
锡林郭勒盟和巴林草原,于1947年夏天陆续到了
乌兰浩特市,与内蒙古自治报社合并。
1947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
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决定《
内蒙自治报》由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明确了《内蒙自治报》为党委机关报。1948年1月1日,《内蒙自治报》更名为《
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