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尾
漂鹬(拉丁学名:
鹬属 brevipes,前称为Heteroscelus brevipes),又称
西伯利亚地区漂鹬或波利尼西亚漂鹬,是Tringa属中的一种小型岸鸟。
灰尾漂鹬夏季头顶、后颈、翅和尾等整个上体淡石板灰色,微缀褐色。翅上外侧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上覆羽具模糊的白色横斑;初级覆羽和外侧5枚初级飞羽暗灰色或黑色。眉纹白色,前端几与白色的额基相联。眼先和一条窄的贯眼纹黑灰色,耳区、颊、头侧,前颈和颈侧白色,具灰色纵纹。胸和两胁前部白色,具不甚清晰的细窄的灰色V形斑或波浪形横斑。有时尾下覆羽两侧也具少许灰色横斑;腹、下胁、肛周和尾下表面纯白色。腋羽和翅下覆习习暗灰色,带有窄的白色尖端。飞羽下表面较翅下覆羽淡而褐。冬羽似夏羽,但下体无横斑。颈侧和胸缀有灰色或石板灰色,颏、喉、前颈、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繁殖期主要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沙石河流沿岸,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海滨沙滩、泥地及河口。繁殖
栖息地是东北
西伯利亚地区的石质河床,它们在地面上筑巢,但有时也会栖息在树上,有时也会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
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冬候鸟,春季迁经中国的时间在4-5月,秋季迁经中国的时间在9-10月。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休息时多栖息在潮涧带上部、防波堤上和树上,并上下摆动尾。行走迅速,行走时常常点头和摆尾。遇危险时常常通过蹲伏隐蔽来逃避敌害。危急时也起飞。飞行快而轻盈,长的两翅似乎并不太用力的煽动,但却飞得很快。
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和潮涧地带觅食,食物主要为
石蛾、
毛虫、水生昆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有时也吃小鱼。灰尾漂鹬是强烈的候鸟,冬季会在从东南亚到
澳大利亚的泥泞和沙质海岸上过冬。它们很少在大群中被看到,除了在
栖息地。这些鸟类在地面或水中觅食,通过视觉
捕食昆虫、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东
西伯利亚地区偏僻的山区河谷地带。尤其具有石质河底、流速较快的山地河流两岸。通常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和配对。常站在巢区附近的枯树上不断发出求偶鸣叫。营巢于河边石头问地上凹坑或洞穴中,也利用树上
鸫科鸟类废弃的旧巢,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蓝包或淡皮黄色,被有黑色斑点。由雌雄
亲鸟轮流孵卵。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在
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1999年)中未将灰尾漂鹬列为“受威胁物种”。然而,在
维多利亚州的《植物和动物保护法》(1988年)中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并在2007年维多利亚州受威胁
脊椎动物咨询名单上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