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城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池。自
西汉初设
般阳县,曾为县、州、郡、路治所,今为
淄博市淄川区党政机关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
淄州,治般
阳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贝丘县改称
淄川县,般阳城随改称淄川城。
历史
淄川城在西汉之前何时建城无考。
刘启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设般阳县(现留仙湖公园东侧就有一段汉代土筑城墙),因城南濒临般河而名。
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改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名淄川县,因濒临
淄河而名。《
括地志》云:“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般阳县城东南方有山,叫五松山,山后有岭,叫天齐岭,岭上有一石幢,石幢下有一神龟。
张唐卿《孝义天齐嬷嬷幢》记载:“《
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远古时,般河和孝河经常泛滥,而般阳县城相对低洼,经常受水灾。人们苦不堪言,就到嬷嬷幢祈求天齐嬷嬷保佑。由于龟有
玉貔貅化灾、增添福气兼长寿和善良的灵性,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于是天齐嬷嬷便委派幢下神龟迁移到般阳城边的湖泊中居住,保佑般阳平安。此后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旧
淄博市县志曾经根据传说记载:县城在建设时,东南天空有祥云闪现,施工者挖掘城壕时,果然挖出一只乌龟,人称神龟,这就是
般阳古城又名“龟城”的来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淄川知县
杨武再修城时,按其传说,把旧城依据地形规划建设为龟型。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按照龟纹形状设有东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环城入孝水,四门外
护城河围城而流,东北隅为尾。又隔数十年后,知县鲁惠于
正德十四年又对城池维修,挖出小乌龟数十个,这更神化了“龟城”的传说。前几年在
留仙湖公园清淤时,又从湖里挖出了三只大龟,再一次验证“龟城”传说的真实性。
基础设施
建国前,淄城市景萧条,东西大街为城内中心街道,条石铺路,坎坷不平。
几条主要街道上矗立着十几座封建坊表。
孔子庙、
城隍庙、普照寺、僧王庙等古寺
庙散在城内。几家药铺、酱园、烟杂小店零星分布于几条主要街道。城隍庙内设
有学校。城内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各有百余亩耕地。
建国后,这座古老的城池开始了新生。1950年清除了封建坊表,陆续拆除了
城墙,使城、关连接在一起,城区逐步向东延伸至杜坡山麓。先后整修了主要街
道路面,新建了
淄城路、淄洪路、淄城东路、淄城三路,从而确立了淄城发展的
总体布局。至20世纪80年代初,淄城各主要路街已经形成,各主要路口已建起几
座新颖的楼房,杜坡山西麓已建起规模较大的职工宿舍楼区,相应的经济、文教、
卫生设施也已陆续兴建配套。
建国前淄城多数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建国后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工
农结合,农、市民插花居住的格局,既有城市特点,又有乡村的风貌。
淄城有“桥城”之称。
孝妇河由镇中南北穿过,由南而北,在千米之距,连
跨公路和铁路4座桥梁,成为
胶王公路、
张博路和张博铁路的交通咽喉。四座
雄伟的桥梁,把这座城池装点得更加壮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