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桃
山茶科植物
茶桃又称茶苞普洱茶饼病,油茶叶肿病,茶片,是一种分布广、发生普遍的油茶病害。叶肿病主要为害油茶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致使发病器官产生肿大变形症状,造成油茶不同程度减产。
油茶“茶桃”是发生在油茶果实上常见的病害之一,病果肥大如桃(这种病害也发生在油茶的嫩梢上,使嫩梢枝叶全部或部份肥肿,故又称油茶叶肥病或饼病)。
分布范围
国内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安徽省云南省四川省等省的油茶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范围。历史发生面积最大的报道为:1982年,云南省发生的油茶叶肿病,受害面积667hm²。造成油茶籽减产20%左右。
生长习性
茶桃的是茶树在冬天开花,春天结的一种果实,因形似桃子,故称为茶桃。茶桃生长期较短,从结果到成熟也不过一个月,果都与花紧连,花落果成。春暖花开的时候,结出果子:有青、有紫、有暗红,口感涩苦。成熟后表面一层厚厚的绒毛褪去,都白花花的挂在枝头,微甜、清香、满口生津。
防治方法
发病部位
叶肿病主要危害油茶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
发病症状
贵州省油茶叶叶肿病为例,主要发病形态为两种症状。病原菌在花芽开放之前侵入子房,或在幼果形成时侵入,使感病部位迅速膨大成各种形状的茶桃,茶桃中空,组织松软,直径1~6cm不等,色泽各异;芽或嫩叶常受侵害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形成肥大耳状的茶苞。病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淡褐色或玫瑰色,间有黄绿色。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孢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病原
油茶叶肿病的病原为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Shirai)Syd).)。病原菌的外担子层长在肥大变形的植物组织表面,成熟后呈灰白色。担子球棒状,无色,大小为15~173μmx5~10μm,担子上端有1或4个小梗,每小梗着生孢子1个。担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无色,单胞,成熟后有1~3分隔,呈现淡色,大小为2~5.9μmx14.8~16.5μm。两种发病形态的担孢子形态一致。
发病规律
油茶叶肿病的最初侵染是成熟担孢子。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与水分、温度和叶龄关系密切。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报道:最适发病气温是12~18℃。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发病。孢子在气温16~19℃,在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在65%以上。担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被抑制、推迟。
防治建议
以人工清除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即在单孢子成熟飞散前,集中剪除茶桃、茶苞。发病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化学防治。喷施1%波尔多液,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油茶“茶桃”简介.www.cnki.com.cn.2016-04-15
目录
概述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防治方法
发病部位
发病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
防治建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