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梨形藻
斯氏梨形藻
斯氏梨形藻是一种常见赤潮种类,容易繁殖并引发赤潮,不仅严重损害经济作物,而且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可以在海边种植大型海藻龙须菜进行抑制。
分类
斯氏梨形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也称锥状斯氏藻、锥状斯比藻、锥状斯克里普藻。
门(phylum)甲藻门
纲(Subtypus)甲藻纲
目(Order)多甲藻目
科(Family)膝沟藻科
属(Genus)斯克里普藻属
种(物种)锥状斯克里普藻
形态特征
细胞梨形,长16~36μm,宽20~23μm。上椎部有突起的顶端,下椎部半球形。横沟宽,位于中央,围裹窄的唇瓣。纵沟未达下端及上壳。细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圆形,钙质,多刺,不同孢囊个体间刺的长度有变化。叶绿体黄褐色。温度范围2.5℃~31.5℃,盐度范围0~16ppt。
传入和分布
属无毒赤潮藻类。广泛分布于近岸和河口。可通过压舱水传播。
2003年8月12日~8月30日,广东省坝光和东升养殖区海域赤潮持续19天,最大面积15平方公里,赤潮优势藻种为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斯氏梨形藻),直接经济损失33万元(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3年8月12日,深圳大亚湾葵涌镇坝光海域海水出现大面积赤潮。这次发生的赤潮由锥状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引发,属于无毒无害的赤潮。相关人士表示,相同的赤潮在两三年内已经多次发生,这次其密度比2000年那次低100倍,面积也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依照目前的情况看,不会对渔业和海产品食用安全造成明显损害,同时也不影响市民到海边游泳。2000年8、9月,广东惠州澳头海域,发生的锥状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和五角多甲藻赤潮之后再次发生的两次赤潮,间隔约半个月。9月中旬发生的赤潮,约达3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呈斑块状成片分布,海水为棕红色。整个澳头港近岸至荃湾码头都有赤潮生物分布,澳头衙前内湾一带最为严重,坝光村海域一带次之,东升村海域一带较少。这次赤潮非双相性赤潮,是由锥状斯氏藻(斯氏梨形藻)引起的。2001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域赤潮,是由里阿斯特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锥状斯氏藻(斯氏梨形藻)组成,三个藻类均不含毒素。
生态影响
属无毒赤潮藻类,能引起赤潮,虽不含毒素,但可以引起局部缺氧,给海洋生物及水产养殖带来危害。
管理
周期性监测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使用传统分类学方法和(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实时PCR检测)快速监测目标浮游生物。
参考文献
http://scj.wenzhou.govcn/jianbao/zainan/200708/jianbao_20070823155216_11810HTML
http://south卡通频道com/news/gdnews/areapaper/200308130760.htm
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2263
http://sc.afcd.gov.hk/gb/www.afcd.gov.hk/tc_chi/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press/pr248.html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分类
形态特征
传入和分布
生态影响
管理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