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芒·马罗
克莱芒·马罗
法国诗人。曾在昂古莱姆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及其弟弗朗索瓦一世的宫廷任职。因涉嫌与宗教改革派有联系,屡次逃亡意大利。1539~1543年期间,在约翰·加尔文的指导下,将《圣经》中的赞美诗译成法文。并写下法国第一首十四行诗。其诗歌成就标志着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人物生平
克莱芒·马罗(Clément Marot,1496~1544)是16世纪法国第一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开创了16世纪法国诗歌的先河。他继承了中世纪的优秀传统,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启发和影响了七星诗人及后代其他诗人,他是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诗人。
马罗生于法国卡奥尔,父亲是王后的秘书,也是一位大韵律家和宫廷诗人。马罗从小就在父亲指导下读书写诗,后来又得到当时的名诗人勒梅尔的指点。他以翻译古罗马诗歌而步入诗坛,入宫当侍从后,他一边苦读一边写诗献给国王及王室成员,由此而博得国王的欢心。马罗前期的诗深受韵律家的影响,精巧典雅,格律严谨,但日后机趣幽默的风格此时已现端倪。他善于把自己的不幸和痛苦编成故事入诗,揄嘲讽自己,以此取悦权贵。1519年,他被推荐给国王的姐姐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爱好文学,思想开明,成了马罗强有力的保护人之一。马罗的一生颇多挫折,多次入狱,屡遭追捕,并险些被处死;幸而得到玛格丽特等一大批权贵的庇护和救助。马罗十分感激他们,常写诗颂扬他们的皇恩大德,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也以诗作为武器,抨击和讽刺抓他判他的法官和司法机构,揭露司法黑幕。他往往把谴责司法当局和颂扬王室的神明结合在一起,既巧妙地奉承了王室,又掩饰了攻击和讽刺。
时代背景
马罗所处的时代,正是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但宗教的专制和愚昧仍根深蒂 固的时期,马罗虽然生活在宫中,却醉心于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和人性的复 归,支持和接受刚刚诞生的新教,这就使他在保守势力极其顽固的宫中到处受排挤和诬陷。他多次出逃,流浪国外。1534年他再次受迫害逃到意大利,接触了一批写十四行诗的诗人。他也学着用这种诗歌形式歌颂自然和女性的肉体之美。同时,他还以日常生活入诗,在诗中反映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他力求把诗写得平易近人,真实地反映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并坦诚地暴露自己的软弱和缺陷,努力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极具魅力,拥有很多读者,直到18世纪,他还是图书馆里读者最多的诗人之一,先于伏尔泰
历史评价
马罗的成功在于他不是循规蹈矩地当他的宫廷诗人,而是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并在诗艺上不断进行探讨和摸索。他在韵律家的指导和宫廷诗的熏陶下走上诗坛,他从行吟诗人和“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诗人那儿汲取营养,他继承了勒梅尔的艺术气质、《玫瑰传奇》的精巧奔放和维庸的大胆直率。他强调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简练,他的诗语言简朴而灵活多变,形象生动而很少用夸张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他善于调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加强诗的魅力,诗写得平易而不单调,实在而不死板。他有着哲学家的庄重外表,举手投足却散发出充满灵气的机趣和幽默。七星诗人赞其自然,古典主义爱其诙谐。他创造了书简诗、杂诗等新的诗歌形式,他根据《圣经》改编的圣诗受到高度评价,被新教用作祈祷词,杜·贝莱从他那儿汲取了灵感,得到了启发,彼埃尔·德·龙沙不但直接借用他的诗句诗题,甚至还模仿和照搬他的诗歌式样,其颂歌就是借鉴马罗的抒情诗和圣诗发展而来的。波瓦洛曾这样评价马罗:“他找到了写诗的新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时代背景
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