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是
法国诗人
夏尔·波德莱尔创作的散文诗集,1869年首版。《巴黎的忧郁》共收录散文诗50篇,原名《小散文诗》,《巴黎的忧郁》这个名称是1864年第一次使用的。该作中,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进行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做了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
在《
恶之花》出版的前后,波德莱尔开始写一些“小散文”,起初打算写一百篇,但只完成五十篇。最早发表的是《暮色》和《在凌晨一点》。他写诗很在意严守格律,认为:“有形式的束缚,思想才有力地迸射出来。”但他不满足于此,有一个梦想,就是创造“一种诗意散文的奇迹”,它“富有音乐性,却没有节奏和韵脚”,“足以适应灵魂的动荡、梦幻和意识的惊跳”。这种文字,他陆陆续续写了十年。
《巴黎的忧郁》大部分写于1857年后的七八年间,多发表在1862年以后。这正是波德莱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精神压抑、身患疾病的时期。然而,任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他的意志,更扼制不住他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波德莱尔深知,忧愁只有在歌吟中才会冰释,痛苦只能在转化为高度形式化的语言之后才得以净化,所以他的写作并未停止,反而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呈现。
《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共收集作者陆续在各杂志发表的50篇散文诗作品,按作者生前的本意编辑成册。这些散文诗有的由人物对话片断组成,有的是篇幅短小的叙事诗和景物描写。
在整个《巴黎的忧郁》中,“浪荡子”首先是以一个观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以悠闲的步伐游荡在拱廊街、公园、咖啡馆等私密的公共场所,用他们那擅于辨识美丑的眼睛去观察、判断、品评,最后将这样一幅幅带有“浪荡子”印记的巴黎风俗画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里,“浪荡子”扮演了侦探的角色,他们在人群中壮大、迁徙,在短暂和无限中安家,“浪荡子”与侦探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享有无与伦比的特权,可以随心所欲的进入、侦查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就像那些寻找躯壳的游魂,当他愿意的时候,可以进入任何人的躯体。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敞开的;如果某些地方好像对他关闭着,那是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地方不值一看。”
在《巴黎的忧郁》中,波德莱尔肆无忌惮地描写忧郁。波德莱尔的忧郁不同于感伤主义或者
浪漫主义,甚至是唯美主义的忧郁,他的忧郁是属于现代人的忧郁,是现代人特有的忧郁,类似于卡夫卡,但又不尽然。卡夫卡的忧郁虽属于现代,但与波德莱尔的忧郁相比,少了一股力量和被波德莱尔称为“让人猜得出的潜在的火”。因此,“浪荡子”能免于陷入纯粹的颓废主义而拥有一种英雄面貌。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
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
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
比利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