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04.09-1867.08.31),出生于
法国巴黎,法国现代派诗人,是象征主义先驱、颓废主义美学的引领人,代表作品有《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等。《恶之花》分为七部分,分别为“忧郁与理想”“
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和“增补诗”。
波德莱尔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他的继父——当时法国的一名大将,由于继父的专制严苛,他厌恶那样的生活,成了一名“浪子”,渴望自由。1857年,《恶之花》第一次出版,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波德莱尔在他的诗歌中充斥着对现实的讽刺和对恶的偏好,为近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法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波德莱尔于1821年出生于
法国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27年,在波德莱尔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母亲便选择带着他改嫁给欧比克
上校,他的继父是当时法国的一名大将,做事专制且十分严厉,他不能接受他的继父的风格。1831年,他的继父欧比克调任到里昂,全家都随着他一起去到那里,波德莱尔也去到里昂当地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初露才华
1832年,他进去里昂皇家中学读书;1836年,他的继父又被调回
巴黎,波德莱尔也回到巴黎去到路易大帝中学读书。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已经开始表现出在诗歌方面的才能,但却并未被他的老师认可。
1837年,波德莱尔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得拉丁诗等奖。1838年,波德莱尔去
比利牛斯山游玩,初次尝试写了田园诗。
1839年波德莱尔在中学由于坚持支持
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同年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后来进去勒韦克巴依学校就读,但由于与继父关系闹翻,开始了自己生活,在这期间为一家报纸供稿。
步入文坛
1840年,波德莱尔开始被迫远游,过着波西米亚人式的生活;1842年,返回
巴黎并继承了他父亲的遗产,后又迁居到了
圣路易岛,在此期间创作了二十多首诗歌;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吸食大麻;1844年,由于他的肆意挥霍,家人给他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财产,每月拨给波德莱尔200
太平洋法郎。在此期间,波德莱尔两度企图自杀。
1845年,发布了《1845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评价震动了评论界。同年也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波德莱尔参与战斗。
1851年,发表《酒与印度大麻》《酒魂》。
创作高峰
1852年,进入创作高潮,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多篇评论和大量的译著。
1855年,以《
恶之花》为标题发表了18首散文诗;1857年,《恶之花》出版,引起一定轰动,但出版不久,法国法庭便以有伤风化对波德莱尔进行了三百
太平洋法郎的罚款。
1860年,出版《
人造天堂》;1861年,他企图自杀,后被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但之后因身体原因退出了院士候选,同年《恶之花》也进行重版,增加至129首诗歌。
1864年,在《
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
巴黎的忧郁》。
生命末期
1865年,写作《赤裸的心》《可怜的比利时》,同年因病情恶化,返回
巴黎。第二年在参观
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
昏厥跌倒,被诊断为
失语症,
偏瘫。7月时波德菜尔被送回巴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
1867年8月31日,波德莱尔病逝,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主要作品
诗集
《
恶之花》,在1857年首次发行时,其中收录了100首诗歌,经过反复出版,目前发行的版本收录了波德莱尔创作的172首诗歌。《恶之花》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忧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
第一部分“忧郁和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第二部分“
巴黎即景”,写出了波德莱尔眼中亦或是心中的巴黎;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借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第四部分“
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
雅威的。在这里,
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所有磨难,看遍世间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也是唯一的慰藉,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整首诗集以一首题为《旅行》的长诗作结,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
散文诗集
《
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诗人在1869年首次出版,共收录散文诗50篇。在该诗集中,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做了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给予
鲁迅创作《
野草》最深刻影响的正是《巴黎的忧郁》。
《
人造天堂》,1860年一出版就获得了赞誉,是波德莱尔发表于1851年的《酒与印度大麻》和1860年出版的《人造天堂》两篇文章的合集。
《私人日记》,1869年出版。书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关涉一切时代一切人的主题:爱、宗教、政治等等的反思,同时它们也是一个在十九世纪中期生活在巴黎的诗人的反思。
艺术评论集
《
美学珍玩》,1868年出版,在这本评论集中,波德莱尔从诗人的视角发表了自己对于油画、漫画、素描、雕塑、摄影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别具一格的见解。这本评论集也成为研究19世纪西方艺术的重要参考。
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其实也是从绘画评论开始的,其发布的《1845年的沙龙》凭借独到的观点让整个评论界开始注意到他,之后发布的《
1846年的沙龙》更是进一步确立了他权威艺术评论家的地位。
他极力推崇色彩和想象力,同时又涉猎广泛,对油画、素描、漫画等等,无不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为读者展开了一副美妙的
法国十九世纪艺术画卷。他认为:“对一幅画的评述不妨是一首十四行诗。”诗可以说画,画也可以说诗,“现代诗歌总是明显地带有取之于各种艺术的微妙之处。”
《现代生活的画家》,1863年出版,是波德莱尔是对同时代一位画家贡斯当丹·居伊的赞美之作,论述现代美学和现代性的著作。
文学评论集
《浪漫派的艺术》,1868年出版,涉及对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评论和批评,是“对同时代人的思考”。在波德莱尔看来,“
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的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
《
给青年文人的忠告》,收录波德莱尔写于一八四五至一八五九年及部分去世后发表的作品十九篇。
《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收录夏尔·波德莱尔写于一八五五至一八六四年及部分去世后发表的作品十五篇。
创作特点
对女性的描写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女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美学观的重要载体。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矛盾的,既有描写美丽、善良、圣洁的女性,也有荒淫、黑暗、肮脏的女性,他对女性既有崇拜、爱慕,又有在其中夹杂着厌恶、鄙视与憎恨。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女性是作为情感的载体,更是社会的写照。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女性的主流要求是外在的美艳,但在波德莱尔笔下,他写出了女性的不同状态,不再附和于主流的统一审美,在他看来,女性的不同健康状态,都是女性美的体现。
此外,在作品中,波德莱尔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来体现现代性的特点,承载了对社会价值问题的美学思考。
反叛思想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他没有像
未来主义诗人那样,去赞扬城市的钢筋水泥,歌颂力量与速度的美,反而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中最肮脏、最容易让人厌恶的黑暗的角落。在他的作品中,有无家可归、衣衫褴褛的乞丐,有迫于生计、站在巷口四处揽客的妓女,也有冷漠无感的路人,他们上演着一出出破落的人生戏剧。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他从不歌颂
巴黎的
卢浮宫和
埃菲尔铁塔的壮观,他把巴黎看作酒醉灯谜的象征。在他看来,巴黎到处充斥着醉生梦死的眩晕感,他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巴黎的精神轮廓,他在这个大城市里游荡,满眼都是这座城市的病态与脆弱。
此外,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他始终以忧郁、傲慢甚至讽刺的姿态出现,他将绝望、妄和疯狂之美转化为高度形式化的语言,以展露出他“通过形式追求安定的渴望”,心灵与行为的矛盾深深烙印于波德莱尔的一生里。
应和思想
在波德莱尔看来,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其中过渡更是被他认为是现代性体验的核心,要发挥过渡之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从而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对波德莱尔而言,过渡即永恒:他认为,永恒不在彼岸世界,也不在无限的原型世界,而是在过渡之中。因此,他强调“浪荡”的作风,与其在快乐增长的正向度里追求幸福,不若从去除痛苦的负向度中获得快乐。即使在文学创作中,他也强调要达到多种身心快乐相结合,这样才能收获快感。
对恶的偏好
恶是波德莱尔作品中重要的审美对象,他摆脱了理性的钳制,沉醉在自己所发现的未知世界里,这一点从他对他的诗集的命名中就可以看出。在他看来,善与恶只是两种不同的存在,他们表达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和审美思想,善引导着社会价值的评判,恶挖掘着真实的自我存在。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深处被前意识所疏忽、蒙骗了的未知世界。它们一定可以同时辉煌。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波德莱尔182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是他父亲唯一的一个孩子,是他父亲在62岁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波德莱尔27岁的母亲所生的。他的父亲在诗歌绘画方面有些才能,给予了他幼年时期良好的艺术熏陶。1827年时,波德莱尔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给欧比克
上校 ,这给本就心思敏感的波德莱尔带来巨大的影响。
母亲改嫁后,波德莱尔始终觉得自己处于家庭的边缘,他无法接受继父甚至仇视他,父子关系非常紧张。他的继父是相对专制严格的,他非常不认同波德莱尔身上所具有的诗人气质,这也使得波德莱尔经常混迹于歌舞厅、酒吧等场所,他极力想要逃脱资产阶级思想的枷锁,追求自由的生活。
情感经历
在成年之际波德莱尔喜欢上了一名剧场女演员——让娜·杜瓦尔,这位女演员有着1/4的黑种人血统,肤色较深,因此,被称为波德莱尔的“黑缪斯”。让娜是一名风尘女子,但波德莱尔对他是非常痴迷的,让娜也是陪伴的波德莱尔时间最久的一位情人。在波德莱尔因为事业上的失败、经济上的扭曲、精神上的疲惫,甚至尝多次尝试自杀时,都是让娜及时带来医生救治并细心照料他的。1852年,波德莱尔与让娜分手,结束了同居生活。但事实上,他们两个在分手之后也一直分分合合,一直持续到波德莱尔因病去世。
萨巴蒂埃夫人是波德莱尔在和让娜分手后遇见的,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是一位省长的私生女,幼年时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当时是一个银行家的情妇,从事专业模特,与多名艺术家都有交往。萨巴蒂埃夫人被称为波德莱尔的“白维纳斯”。因为自卑,波德莱尔一开始用匿名信赋诗的方式向萨巴蒂埃夫人写了七份信件。两人在一起后,由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爱情变为现实,波德莱尔开始恐慌萨巴蒂埃夫人也因为波德莱尔的冷漠与纠结,选择与他分手。
波德莱尔的第三位情人玛丽·迪布朗是一位戏剧演员,由于演技精湛,面容姣好,受到了很多观众喜爱,热衷于观看戏剧的波德莱尔自然也是其中一员。在玛丽得罪了奥斯坦因院长后,波德莱尔一直在为她努力寻找出路,玛丽十分感动,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一直以情侣相称。但最后,由于波德莱尔没能最终帮助到玛丽,他便开始对波德莱尔冷淡下来,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到此告终。
主要成就
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先驱、颓废主义美学的引领人,现代诗歌的鼻祖,更是
瓦尔特·本雅明笔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波德莱尔上承
浪漫主义的余波,下开象征主义的先河,为近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波德莱尔凭借其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锋性和美学思想的前瞻性而在法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被认为是真正的诗歌,是现代性本身,他的诗歌让无数人模仿,也滋养了无数的头脑,让
法国诗歌冲破了国界,在全世界被阅读。
波德莱尔的诗歌,不仅滋养着后来法国现代派的文学大师们,也从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探索两方面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从早期的
鲁迅、
李金发、
闻一多、
徐志摩、
王独清、
冯乃超、
穆木天,到稍后的
梁宗岱、
戴望舒、
卞之琳,再到
冯至、
艾青、
穆旦,都曾先后直接或间接地从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吸收过营养,创作出具有象征派诗歌特征的作品。
人物评价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日本小说家
芥川龙之介评价道。
“任何一位爱好文学或曾经爱好文学的人,都会有一个酷爱波德莱尔诗歌的阶段。这位深深意识到自己绝不取悦所有读者的诗人,其实是最具普遍性的作家之一。”——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董强教授所言。
“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法国作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
“把批评家的洞察力、怀疑主义、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与诗人的自发的能力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
后世纪念
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艺术理论家戈蒂耶在波德莱尔去世不到半年就写下了《
回忆波德莱尔》,情意深切,既是回忆录,又是风格别致的传论。
2021恰逢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在3月17日举行“阅读波德莱尔”讲座,此外,
上海市、
成都市等地也举行了纪念波德莱尔诞辰的相关文化活动。
2022年4月9日,由Inner West Fest (内西区嘉年华)
诗歌 悉尼(悉尼诗歌)主办的波德莱尔诞辰201周年纪念活动在The Garden Lounge成功举办,特邀著名华裔诗人艾琳作为开场嘉宾,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很多
澳大利亚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等。 为纪念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诗歌奠基者,
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Charles Baudelaire(查尔斯·波德莱尔), 诗人们受邀开放麦,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感激与庆祝波德莱尔对诗歌以及现当代艺术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