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是指岭北沙漠。《
读史方舆纪要》,“石漠在塞北,自
阴山山脉而北,皆大漠也。其间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为名,石漠以地皆石碛而名。
大碛是指岭北沙漠,《读史方舆纪要》,“石漠在塞北,自阴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间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为名,石漠以地皆石碛而名。”《
十六国春秋》:“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明史·地理志》:“东起
朝鲜,西据吐番,南包
安南,北距大碛。”方逢时《烧荒行》:“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大碛平川绝鸟飞,茫茫龙廷暮云黑。”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
永乐末期,
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 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
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
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
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三卫的南下始于明宣德五年间,
正统初年已住牧于明辽边外的潇河、
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据《
蒙古源流》载:
绰罗斯·也先俘
朱祁镇后“置于乌齐叶特之暖地养之”③。即乌齐业特是蒙古史籍中对三卫 的称呼。而据
和田清先生考证,明英宗被俘后一直在瓦刺知院伯颜帖木儿营,随其营往来活动于
大同市边外的
东胜区(今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丰州(今
呼和浩特市)、九十九泉、官山(今
卓资县北)、昂兀脑儿(今安固淖儿)、即宁海子(今集宁南
黄旗海)一带④。可见在
蒙古族的记忆中,这一地区在正统年间就是兀良哈三卫的住牧地,至
天顺、
成化年间三卫的游牧地就完全固定下来了。自明
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
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其中经历了兀良哈三卫南徙、北虏入套、
左翼蒙古南迁这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