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主要以
美国白灯蛾蛀入荚内蛀食豆粒,蛀孔处堆积了很多虫粪,轻者把豆粒咬成缺刻孔道、重者把整个
豆荚咬空。它在分类上属于
鳞翅目螟蛾科,各地的俗名为豆蛀虫,
血虫、豆荚蛀虫等。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
禾本科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
交配,隔天就可
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
初孵
美国白灯蛾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
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角虫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
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
美国白灯蛾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豆角虫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
豆科连作田受害重。豆角虫的天敌有豆角虫甲腹
茧蜂、
小茧蜂、豆角虫白点
姬蜂、
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全身灰
褐色,体长10-12毫米,翅展22-24毫米,下唇须很长,
前翅狭长,色灰紫,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处有金色隆起的横带、外侧有淡黄褐色宽边,后翅灰白色。
体长14-18毫米,背部紫红色,腹部绿色,背板上有"人"
字形黑斑,全身腺体明显,气门黑色。
全国自北向南一年发生2-6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表下结茧越冬、大都在
宿主附近土中,成虫羽化后,当天
交配、第二天就
产卵,多产于叶柄、
花梗、嫩叶等幼嫩处,寄主给荚后,则产在嫩荚上,卵期一般3一5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在荚的表面上先结一小薄茧、藏身其中。大约经半天时间,即把孔蛀成,钻入荚中蛀食豆粒,吃完一荚后钻孔外出,转移为害,蛀孔处有虫粪粘在
丝囊上
美国白灯蛾老熟后,入土约3-5厘米处结茧化蛹。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和
禾本科杂草间,傍晚开始活动,有弱的趋光性,受惊动后,只作短距离飞动。产卵有单粒散产,也有卵块,多产在叶背等荫蔽处,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1-3个
豆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