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湖位于
湖南省,益阳县东部、
湘阴县西南,
湘江和
资江尾闾处,原为
凤凰县、来仪两湖,水面广阔,后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始成内湖,从此,湖面缩小,湖底又多淤泥,故称烂泥湖。
烂泥湖的来历
益阳市最好听的名称如果数桃花仑的话,那么,最不好听的名称应该是烂泥湖了。
翻开中国地名的历史来看,传统的益阳人可能是不大习惯改地名的,依据很简单;如益阳这个名称,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就不曾改过,而周边的县市,如上游的
邵阳市,曾经就是宝庆,西边的
常德市,曾经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邻县
汉寿县曾经就叫龙阳,
长沙市也曾经叫
潭州,益阳,真正做到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县以来一直叫益阳。这个现象,说它传统保守也好,固执呆板也好,还是肯定为始终如一、永恒悠久也好,但传统的
益阳市人不习惯改地名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可烂泥湖却是一个多次改过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来仪湖。
这里,就引出一个故事来了;第一,它何时叫来仪湖?怎么又改烂泥湖了?第二,改地名的事情多有发生,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名都是越改越好,怎么此湖的名称越改越差?
故事还得从
北宋时期说起;在
唐朝时期还存在的
云梦泽,即现今的
江汉平原,在北宋时期,已经淤积很多沙洲出来,于是,收敛的北宋政府便顺势而为,便在
长江边上修筑一道荆江大堤,正式把云梦泽围垦出来作为国家的粮食基地,云梦泽从此不复存在。
但千百年来长江汛期的规律是南北两边蓄洪,现北边的云梦泽退出之后,便由南边的
洞庭湖单边担负起蓄洪的任务,因此,洞庭湖迅速扩大,一下子向南面推进了五十多公里。自然,在农耕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期,水害远远大于水利,于是,南边开始怨声载道了,针对这种现状,北宋政府采取了公平的怀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书院,象今天还有名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岳州书院,州书院,
益阳市学门口
孔子庙等,主要是宣讲和树立江南人顾全国家大局;“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天下意识,不要和江北对着干。另一方面,朝廷采取恰当的经济补偿,如江南汛期遭灾严重,政府越冬放粮,开春“给牛贷种”,入夏帮助防汛,
立秋减免赋税等。
北宋的这些措施,由于比较人性化,故
长江南北两地居民也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但好景不长,北宋有相无将,终抵挡不住北面金辽两国的扩张,不得不退守江南,这就是历史上的
南宋,南宋虽然蜗居江南,但在
江汉平原的粮食基地却不能丢,这是南宋政权的命根子,可对江南
洞庭湖区单边蓄洪所遭受的灾害却不能顾全了,朝廷自身难保,因此,长江再次汛期遭灾时,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粮,春贷种的补偿了,洞庭湖地区为国家受灾,国家却不能平衡补偿,因此,
洞庭湖地区居民的一场自救运动迅速崛起,这就是史称的“
杨幺起义”,今天来看,这种定性有点过头,严格的讲,说杨幺是起义,未免夸大了杨幺的雄心或野心,因杨幺既无起义的纲领,又无取代朝廷的计划,就连洞庭湖区以外的山区都不想涉足,不过是一场洞庭湖区灾民自救的运动而已。不过,自救的措施很简单,你北面不是有荆江大堤防汛么,我南面也同样筑堤围垦,这种倡议很快便得到了
洞庭湖区人民的拥护,于是,一场在洞庭湖地区筑堤打圩的群众运动迅速崛起,洞庭湖区除建造
长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区内部还建造起数百个防汛的小圩子,自然,这种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发圩垸行为,严重的威胁到了江北
江汉平原,也就是直接威胁到了
南宋朝廷的粮食基地,因长江汛期到来时,
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会淹到江汉平原,这对洞庭湖区的江南人来讲,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会考虑蜗居在临安的朝廷了,
但老百姓也明白“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就说
益阳市的老百姓吧,在围垦的地方,有两处低洼是不能围垦耕种的地段,而两湖之间凸出的地方因长满芦花,被当地人叫着芦花岗(即现今益阳笔架山的芦花村),此地被
杨幺看中,是一块天然的水军基地,因左右各一个湖泊,进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
洞庭湖,于是,杨幺便把大本营设在了
芦花岗。而左右这两个因围垦而出现的湖泊,当地军民为了表达拥戴杨幺称帝的心愿,便分别起名叫“凤凰湖”和“来仪湖”,今天看来,似乎文墨不通,因“凤凰”是名词,而“来仪”则为动词,两个词汇加起来才是一个古老成语,“凤凰来仪”,象征着此地出天子,表达了老百姓认定杨幺称帝是应天顺人、天垂圣像的意愿。具体时间应该是1131年。
当然,这种现象对已经很懦弱的
南宋朝廷是不能容忍的,但更不能容忍的是
洞庭湖区这种自发的围垦现象直接威胁到南宋朝廷赖以生存的
江汉平原,于是,于
绍兴五年二月(1135年),
赵构调集20万大军,命
张俊为诸路兵马
都督,
岳飞为荆湖南北路置制使,趋洞庭湖围剿。这次围剿结果是朝廷胜利,但当朝廷军马进入芦花岗清剿
杨幺大本营时,按规定,当地曾协助过杨幺的居民都要受到诛连,岳飞在芦花岗杨幺的大厅里升帐,正准备处置跪在帐下与杨幺有关系的居民,这时,岳飞的儿子
岳云出来说话了;“父帅,你看帐下跪的这些百姓,一个个都吓成烂泥一滩,量日后也是烂泥糊不上壁,不会造反啦,就饶了他们吧!”
其实岳飞也不想再滥杀无辜,接过岳云的话头;“烂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烂泥湖,都是极贫苦的百姓”,岳云也顺势接过话头,故意把来仪湖谐音成烂泥湖。从而免除了来仪湖百姓的屠戮。这也是后来岳云倒霉,
益阳市人为什么还能接纳岳云后人的原因。
从此,叫了五年多的来仪湖便变成了烂泥湖,并正式列为县志的地名。可老百姓却不管这么多,还是按原来的地名叫来仪湖。不久,
南宋被
元朝取代,
蒙古族对灌溉农业不懂,也对汉文化不屑一顾,尽管元朝的禁忌和对老百姓的管制比南宋要苛刻十倍,但对于是叫“烂泥湖”还是“来仪湖”这样的文字政治游戏却不管,因此,在整个元朝时期,这个被写入县志地名的烂泥湖地名反而被重新改过来正式叫“来仪湖”,因做文字工作的汉官们从内心希望
汉族出真命天子驱除元鞑子,于是,在地名上便有意书写为“来仪湖”。
可到明朝以后,
朱元璋是汉人,“来仪湖”是犯汉文化禁忌的,因此,又不得不改为“烂泥湖”。再后来是清朝,虽
满族也是马上民族,但满人却把自己融入了汉文化,来仪湖照样犯禁,地名上自然还是烂泥湖。
满清灭亡后,进入民国,有人认为应该恢复本来的历史面目,曾倡导改成来仪湖,但此时的民国不但政治上陷于一篇混乱,而
洞庭湖也因缺乏统一治理,各地自发筑堤圩垸,使水系变成象一张被虫咬烂的荷叶,水流不畅,使来仪湖真正成了烂泥湖,尽管这个时期“来仪湖”和“烂泥湖”两个名字都叫,但它的客观
上巳节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了,因多数居民都已经迁移他方,此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烂泥湖。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也曾有人提议将此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但此时正值洞庭湖整治时期,经当时益阳县的领导集体商议,一致认为不妥且没有必要,因此次对洞庭湖是一次历史上大的改造,洞庭湖已经千孔百疮,正因为是烂泥湖才需要改造,叫来仪湖要改造什么?因此正式确定下来还是叫叫烂泥湖。
烂泥湖的改造,一直经过二十多年的春围冬修,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打好和完善基础,目前,烂泥湖已经是一片能够自给自足的祥和新农村景象。
但不爱改地名的
益阳市人,却在这个内湖上“来仪湖”、“烂泥湖”反复改叫了上千年,目前似乎还无定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生态环境
烂泥湖,水位30.50m,长12.7km,最大宽6.8km,平均宽3.36km,面积30.0km2;最大水深1.7m,平均水深1.4m,蓄水量0.42×108m3。
湖区属
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9.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644.3h,辐射总量509 521J/cm2,无霜期274d,降水量1 416mm,4~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以上。湖水依赖湖面
降水和圩内区间径流补给,出流原经柳林江在
湘阴县新泉寺入
湘江,1978年烂泥湖撇洪工程竣工后,改由
望城区乔口镇通湘江,出口处有闸控制。湖内水草丰茂,盛产鱼类和珠蚌等。具蓄洪、灌溉、养殖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