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墓
中国宋代将领墓
张世杰墓位于中国斗门区黄杨山东麓的“也”字形山坡的松林处。张世杰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领,他在崖山海战中不幸溺亡于海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这座墓冢。墓冢在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得到香山知县张汝霖的捐资修复,并在墓侧立碑以示纪念。1994年8月23日,张世杰墓被列入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历史记载
“宋亡三杰”之中的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
过去,关于张世杰尸骸埋葬何处,各种史料记述不一,众说纷纭。《崖山志》记载,“张(世杰)之墓在香山潮居里(即今斗门县)。”《香山县志》也载,“太傅葬于阳江赤坎或斗门赤坎。”阳江市的地方史志则没有关于其治下地方潮居里或赤坎区的记载。而明朝香山名士黄经却写有“阳江不见潮居里,此地真存太傅坟”的诗句,说阳江县的赤坎村没有潮居里。据考察古称斗门赤坎村一带半渔农,村为潮居里,故张世杰墓葬于阳江潮居里赤坎村,实属误传。宋朝以前,斗门镇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里,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香山县乡土志卷十地理黄梁都:潮居乡,故延福里黄字围。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土城距县城一百二十里。北界隆都,东界谷字都,西界新会县,西南界新宁县,南界海。《祝志》云:申、暴二志载,黄杨山(潮居里后山)其阳有赤坎冈,为张世杰墓。
据史籍记载,张世杰乃宋代涿州市(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因抗元有功,升都统制。杭州市失守后,他与文天祥等立赵昰(端宗)为帝。张世杰任枢密副使,在江西、福建省等地联合少数民族,坚持抗元。宋祥兴元年,被加封为太傅赵国公。越二年四月,宋端客死大屿山,卫王帝继位,六月迁至崖山(今新会县)。张世杰、陆秀夫赵昺驻崖山的消息,被元将张弘范(其父张柔金朝人,后降了蒙古)得知,率水军南下追击,张世杰、陆秀夫等爱国将领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挥军作战。他们集结站船千余艘,互相连接,构筑水寨,保主抗敌。由于战略上的错误,至被元军占领全部海口市,宋军“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但军民奋力抵抗,元军久攻不下,张弘范带被俘的文天祥来崖门,令其劝降,文天祥正气凛然,坚决拒绝,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作回答,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态度。
1279年二月初六清晨,张弘范率元军猛然进击,南北夹攻,在崖山水面上展开一场血战,最后宋军兵尽矢穷,大势已去。丞相陆秀夫“度不得出走,乃先驱其妻子入海”,然后背着年仅9岁的赵昺及国玺投海殉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崖门失玺”,南宋遂亡。张世杰则率余部(战船十余艘)突围往西,准备重振旗鼓再战,突围中因遇暴风,坠海死于海陵港(属阳江县)。
《香山县乡土志》卷三兵事录的宋末二王之播迁可找到一段:“赵昰景炎二年十月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帝自潮州市之浅湾航海过邑境,邑人马南宝献粟千石饷军。赵若举召募潮居里(今黄梁都)民数百勤王。”又:“六月,帝走崖山,以观文殿大学士曾渊子充山陵使,奉梓宫还,殡马南宝家。南宝欲赴崖山,以病阻,潮居里民多应募从军者。”崖山海战,宋军是招募了很多当地义士充扩军力的,特别是水军,赵若举亲率潮居乡赵族宗亲青壮及乡民义士数百,抵达沙涌候旨。“帝命统归张世杰麾下指挥,随朝护驾,并命赐酒赏军。兵溃,张世杰则率余部(战船十余艘)突围。”张世杰溺死后,余部潮居里义士棺敛焚尸,据《香山县志》载:“诸军棺敛焚尸岛上,杰(张世杰)胆大如斗,更焚不化,诸军号恸。”潮居里义士把张世杰骨骸带回到珠海潮居里赤坎村安葬。
考察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斗门县志》编写组人员,于1987年10月14日清晨,登上黄杨山考察意外发现了张世杰的坟墓。张太傅墓卧山面海,墓地面积676平方米,四周荆棘丛生,芳草萋萋,山上“松涛犹似拥千军”。墓冢用生石灰、青砖、沙灰砌成,墓沿用沙灰塑成龙腾凤舞的图案,俨如将军盔帽。墓正中立着一块1.96米高的青石墓碑,镌刻“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墓前设一块无字的长方石墓桌,左右相对竖立两条2.7米高的石柱,上刻一联云:“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当年香山县令张汝霖修复张世杰墓时,曾筹集银两置田39亩作为张世杰墓尝田,交由里人张沛昌等人管理,每年将田租收入办理春秋两次祭拜。
民间传说
又有民间传说“天护忠魂,逆水流尸”的故事。张世杰溺死后的翌晨,尸体漂流到黄杨山水湄(今斗门县)附近。传说浮尸覆满益鸟,天上行雷闪电。
正是:“黄杨山下将军冢,夜夜悲风起石麟。”
\u003c\u003c世杰忠魂系黄杨\u003e\u003e诗云
古墓岿然赤坎村,千秋张马竟讹言。
山川自获忠臣骨,风雨时还壮士魂。
胆似赵云焚不化,元归先色犹温。
传闻金甲云中事,碑石今犹念泪痕。
参考资料
黄杨山秀内藏八景.新浪新闻.2024-04-01
目录
概述
文化活动
历史记载
考察
民间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