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县志》(1991~2000)
编修工作始于2003年4月,是由三届政府、两届编委员会和编辑、编写人员经过8年多时间完成的又一部政府官书。它的出版问世,是
斗门区文化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基本介绍
编修至付梓
制订方案,部署任务
2003年4月2日,斗门区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工作原则,颁发《斗门区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2003年6月,区地方志办公室向全区各修志单位印发《斗门县志》(1991~2000)行文规则。2004年8月,区政府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由区委书记兼任,副主任由区委副书记、正副区长4人组成,成员由部、委、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共18人组成,同月召开全区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印发《斗门县志》编写纲目共19篇96章366节;2005年12月5日,区政府发出《转发市府关于抓紧完成我市第二届新方志编修任务的通知》,敦促各修志单位务必在2005年12月30日前将初稿送区地方志办公室。按区政府要求,全区必须在2007年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本届修志任务,2008年之前正式出版新编《斗门县志》。
收集资料,组织编写
全区修志工作动员大会之后,各修志单位按照区政府要求相继成立修志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把手为责任人,并选定文笔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主笔,开展资料搜集和志书编写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2007年5月底止,全区109个修志单位,上报启动志稿编写工作的只有66个,仅占修志单位总数的60%,而实际上送初稿的单位只有37个,仅完成初稿上送任务的34%,远远达不到到省、市、区的要求,编纂工作进展缓慢。
重新部署,真抓实干
区委区政府正视现实,采取五项“补救措施”:一是在管理层面上“重新洗牌”。对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编纂委员会成员和编写组人员进行合理调整。二是在业务上从头开始。针对修志单位编写人员未参加过系统培训、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于2007年9月补办了有110多人参加的地方志业务培训班,邀请珠海市志办罗祖宁科长授课。三是从重点职能部门打开缺口,对没有完成初稿任务的单位进行全区通报。四是以区政府名义与未完成初稿的70多个单位补签责任书,限期完成修志任务。五是由区政府出面,对参与修志工作不够配合的单位第一把手集中办学习班,对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责任追究制查找原因,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在《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专题调研》和《广东省历史名人资料收集》工作占去半年时间的情况下,仅一年半时间就基本完成余下66%的资料收集工作。
调整篇目,科学分类
为了提高志稿质量,从2009年6月份开始,区政府专门从
赣州市聘请地方志专家黄诗结来指导和参与地方志
编修工作。根据黄诗结老师的意见,编委会针对本轮志稿的编写纲目内容属性定位不够科学,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不够明显,篇目和内容从表述、体例、时间衔接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指标的落实等方面的反映不够全面,已出版的第一部《斗门县志》很多未有反映到的“漏项”需要补充等问题,对旧篇目进行增删、撤并、科学调整,把原来19篇96章366节调整为27篇107章466节,比原来增加8篇11章100节,使之更具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尽管增加了不少的内容和工作量,但总编室的同志不厌其烦、不辞劳苦、加班加点连续埋头苦干,使这部《县志》资料从数量、进度到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终于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第一轮总纂。
专家评稿,提高质量
2010年1月26日,区政府邀请省志办的谭云龙、陈松文、王晓亮,佛山市志办的黄国扬,深圳市志办的莫金鸣,珠海市志办的陈义、陈锐明、
赣州市的黄诗结等8位专家对新编《斗门县志》进行评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们按照地方志书严格的体例和质量要求提出了139条意见和建议。会后,我们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逐条分类和梳理,重点突击解决资料缺项问题。经过编写组连续三个多月加班加点的突击,2010年5月上旬按计划完成了资料的修改补充任务。5月15日,区地方志办公室接受市史志办的建议,暂停原定5月中旬举行的初审方案,把第一次专家评议后的修改稿再送省志办的侯月祥、吕汉光两位专家复审,至8月24日,省志办专家作出《关于〈斗门县志〉(1991~2000)的综合修改意见》,在提高志书质量上迈上更高的层次。
组织“三审”,付梓印刷
经过两次的专家评议、15位区领导审阅和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反复修改补充,2010年11月2日,《斗门县志》(1991~2000)正式进入初审,2011年3月送市志办复审,2011年11月16日通过市地方志审查委员会终审,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15日进行出版前公示。
感谢贡献
《斗门县志》(1991~2000)从启动编写到脱稿付梓,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修志单位的大力支持,省志办主任陈强,市志办主任黄日照、谢岳伟等领导多次来斗门调研,检查工作,听取汇报,从编写纲目到组织实施,每个环节都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区委书记
焦兰生、区长梁元东经常过问地方志工作的进展情况,凡涉及地方志所需要的人力、财力都给予大力支持。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区委常委朱立新和区党政办副主任刘桂柱,由始至终把地方志工作当做自己重要工作的一部分,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想方设法改善地方志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每项请示、每个报告都亲力亲为跟踪落实,使地方志编修工作在前期被动的情况下急起直追。佛山市志办的赵绍祺老师在担任《斗门县志》复审组主审之后,用半年多时间对《斗门县志》进行了4轮的精心修改和统稿,使志稿进度和质量有了重大的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
江西省临聘来斗门协助修志工作的黄诗结老师,到位后对工作高度负责,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为斗门的地方志工作作出贡献,直至2010年5月因病辞世,弥留之际还为未能最终看到《斗门县志》的出版而流泪,嘱咐区志办全体同志齐心协力把地方志工作搞好。黄老师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是他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工作,最终完成这部志书。在此,我们对所有关心这部志书的各级领导、各承修单位和所有默默无闻为这部志书作出贡献的编撰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缺点错误
一是我们总编室几位同志(除已故的黄诗结老师之外)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经验不足;二是志书
编修段限内和编修期间
斗门区经历过重大的机构改革,不少部门被撤销或合并,资料不全,一些档案已遗失,无法查找;三是由省、市垂直管理的部门资料的搜集有一定的局限性;四是编修工作启动初期没按上级要求举办业务培训班和签订修志责任书,直至启动编修工作4年多时间之后的2007年8月才补办,形成前期很多部门的上送稿件质量不合格,要重新组织,拖缓了编修的进度。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珠海市斗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