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宪宗纪下》:“诃陵国 遣使献 僧 僮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
大历 中,诃陵 使者三至。
元和 八年,献 僧祇 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亦省称“频伽”。宋
杨万里 《寒食雨中呈陆务观》诗之十一:“忽有仙禽发奇响,频伽来自
普陀山。”清
曹寅 《白杜鹃漫赋》诗之一:“频伽队里修长命,
鹦形目朝中感
寄生。”汪洋 《病中感事》:“倚仗狂吟天地窄,白莲 上听频伽。”
亦称
迦陵频伽鸟。迦陵频伽,
梵语kalavin%ka,
巴利语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毗鸟、鹖鸟、羯脾鸟、频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
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
红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
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迦陵频伽鸟曾是唐宋净土变中常见之瑞鸟,迄今却鲜为人知。本研究之目的是冀求对佛教内
迦陵频伽鸟之涵意、象征,及其图像之来源、流行于
唐朝之因素,与对后世之影响等,能有深入了解。
迦陵频伽鸟之音译名颇多,意译名则有好声鸟、
妙音鸟等,音声美妙为其最大特色,只有
佛音能胜之,故佛教经典中常以其妙音譬喻佛、菩萨说法议论之音。而其于卵中能鸣之特性,则常被用比喻菩提之功德势力与智慧。此鸟在唐代佛教法界内之特性,可依其所在之世界分为两类: (一)于娑婆世界者,为中、多欲心性之众生所转世,其中生于“离险岸天”者,乃因生前曾受雇造作佛教工艺,故受天界享乐之果。(二)于极乐世界中者,则为弥陀所化作,专为彼界众生说法。佛教艺术中其造型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之相,目前于中国境内所发现之年代最早者,推定为
东魏武定七年(549 A. D.)所作。以之与中、印两地原有之人头鸟神比较,发现其图像乃转化自
印度紧那罗人头鸟之形,而非源于中土。
至于其图像何以能兴起于盛唐成为“美音说法之鸟”的象征?乃与西方净土信仰兴起、高僧注经影响、观想法门需要、西方净土变盛行、净土宗传法方式及乐舞礼佛文化等因素有关。总体言之,随时代演进,迦陵频伽鸟之美音等级从姚秦时之“胜余鸟”、东魏时之“胜一切音声,唯除佛音”,终提升至
隋朝之“可譬佛声”。而其图像象征意义则从
东魏之鸟神王意函,晋升至明代时之“不异弥陀法身”,臻于法界最高品位。其影响所及,即唐后其图像流传至
西夏、
日本等国并大为风行,宋世以后,方才逐渐式微,趋于消失。
宋
杨万里《寒食雨中呈陆务观》之十一:“忽有仙禽发奇响,频伽来自
普陀山。”
元严士贞《频伽鸟》:“百鸟喧啾正倦听,忽然闻此独关情。声随
鱼板常三奏,节合箫韶应九成。窗外晓吟僧梦断,岩前时见客心清。
禅林得女添奇玩,故向祇园久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