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楼镇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下辖镇
佛楼镇形如一巨掌,镶嵌于平昌县西南部。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55米,辖9个村、1个居委会、3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788亩,常住人口7215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典型的干旱缺水之地,农业以玉米、水稻、高粱等为主,畜牧业以生猪、山羊等为主。
历史沿革
佛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667年(清代康熙六年),在今佛楼场有一寺庙,庙楼上塑有佛像,名曰佛楼寺。公元1732年至1816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至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一年),先后在此修建大庙、关帝庙、文昌宫、土地庙等庙宇数座,随着集市兴起,逐步发展成一场镇,定名为佛楼寺场,沿袭至今。
公元1912年至1917年(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沿袭清末建制,佛楼隶属巴州区鼎山镇第四甲。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置建佛楼寺保安营。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佛楼为独立一乡。改保安营为保卫团。公元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改保卫团为维持会。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春,龙岗寺遗址、土地垭两场并入佛楼,置建佛楼联保,驻地设土地垭。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月,废联保建乡,改联保办公处为乡公所。1941年(民国三十年),佛楼乡划出龙岗场,设龙岗乡,乡公所驻地迁佛楼文昌宫。1949年10月,佛楼乡和平解放。1951年2月,置建佛楼乡人民政府,同时划出土地垭场另设新民乡,佛楼分设光华乡,1955年冬并入佛楼乡。1958年10月1日改佛楼乡人民政府为群英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新华人民公社。1974年4月恢复佛楼人民公社称谓。1984年改称乡人民政府。2002年1月撤乡建镇。
地理环境
佛楼镇东连达川区香隆乡,南接渠县义和乡,西靠营山明德乡六合乡悦中乡,北邻龙岗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佛楼场,居全县东南部,距平昌县县城75千米、达州市75千米,为平(昌)、达(县)、营(山)、渠(县)四邑交界之地,交通方便,是通往达州市渠县营山县的要冲,素有四县门户之称,是平昌县南大门。
地形地貌
佛楼镇境内最高点海拔855米;最低点海拔310米。
气候
佛楼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夏热冬寒,春暖秋凉,四季分明;春末夏初秋季多雨,冬季多雾,霜雪较少;多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年平均293天;年平均日照市时数1455.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30毫米。
水分
佛楼镇境内河流属渠江水系,主河道覃家河流域6.5千米,其支流于家河8.4千米,新桥河4.8千米,三叉河2.5千米,磨子河4.9千米。
自然灾害
佛楼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洪灾、雹灾、2008年中国雪灾等。
自然资源
佛楼镇境内天然气储量丰富。2011年,佛楼镇有耕地17400亩。
人口民族
2003年,佛楼镇人均纯收入1350元。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总人口有1597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80人;另有流动人口420人。总人口中,男性9016人,占56.4%;女性6959人,占43.6%;以汉族为主,达15973人;壮族2人。2011年,佛楼镇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2.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92人。
截至2018年末,佛楼镇户籍人口为14078人。
截至2019年末,佛楼镇户籍人口为13840人。
2021年6月,平昌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佛楼镇常住人口7215人。
政治
发展
勤劳善良的一万六千佛楼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与时俱进谋发展,奋力实施“食品工业强县、畜牧产业兴县,劳务经济大县”战略,努力打造立镇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打造以玉米生猪为纽带的立镇产业,积极引导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种植和养殖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公路村通工程为重点,修通村社道路,整治出境路,加强场镇建设和管理,扩大光纤电视、程控电话村通面;三是强化财务管理逐步化解乡镇债务,认真扎实落实税改政策,切实减轻农发负担;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干部作风,建立一支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干部队伍,树立好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经济
综述
截至2018年末,佛楼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截至2019年末,佛楼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
第一产业
农业
2011年,佛楼镇农业总产值1670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4%。佛楼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佛楼镇生产粮食4.3万吨;油菜种植面积4500亩,产量1.2万吨。2011年,佛楼镇生猪饲养量1.7万头,年末存栏1万头;羊饲养量3000只,年末存栏1500只;家禽饲养量2.1万羽。
第二产业
工业
佛楼镇工业以农产品加工、酿造、手工和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佛楼镇有工业企业6家,职工87人;工业总产值为48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8万元,比2010年增长9%,占生产总值的15%。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佛楼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7.5%;有城乡集贸市场1个。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为62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4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5%。
社会
教育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250人;小学10所,在校生850人,专任教师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初中1所,在校生640人,专任教师2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PERCENT。2011年,佛楼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6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文化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9个;有图书室9个,藏书3.6万册。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学校体育场12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450户,入户率12.3%。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病床25张,固定资产总值12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9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2011年,佛楼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1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佛楼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2户,人数15人,支出2.34万元,比2010年增长8%,月人均130元,比2010年增长7%;城市医疗救助1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70人次,共支出8500元,比2010年增长4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0户,人数870人,支出58.5万元,月人均56元,比2010年增长31%;供养农村五保39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2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邮政所1个,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05万份(册);有电信代办所1处;有固定电话用户6500户,移动电话用户8720户。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17万立方米。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绿化面积达0.27公顷。
文化
佛楼镇因境内佛楼寺而得名。早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今佛楼场有一寺庙,庙楼上塑有佛像,名曰佛楼寺。清乾隆五十七年至清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一年(1732年至1816年),先后在境内修建大庙、关帝庙、文昌宫、土地庙等庙宇数座,随着集市兴起,逐步发展成一场镇,定名为佛楼寺场,“佛楼”之名沿袭至今。
截至2011年末,佛楼镇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
交通
佛楼镇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此起彼伏。全镇交通方便,公路里程123公里,香佛公路(佛楼至香隆乡)、佛义公路(佛楼至义合)、佛六公路(佛楼至六合)分别可直通达州市柏林镇营山县,场镇商业繁荣,古有“四邑之称”。境内风景秀丽,古木参天,铁顶寨、火鸡冠、文昌宫、覃家河电站、皂角树垭(一脚踏三市四县)等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以佛楼特色羊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享誉周边市县。
旅游
佛楼镇有铁顶寨、火鸡冠、文昌宫、覃家河电站、皂角垭(一脚踏三县)等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平昌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平昌县人民政府.2021-06-29
佛楼镇_平昌县人民政府.佛楼镇_平昌县人民政府.2021-06-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
水分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政治
发展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文化
交通
旅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