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王其昌从
西南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和不凡的综合实力获得留校任教机会,成为在讲坛耕耘和在实验室攻克铁路技术的新生力量。80年代初,王其昌翻译出版日本高速铁路专业著作《新干线板式轨道》,成为国内第一本研究
国外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的专业书籍,获业内专家广泛认可,也奠定其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随后,王其昌又先后编撰《无砟轨道钢轨扣件》《
高速铁路土木工程》《铁路新型轨下基础应力计算》《铁路线路大修工程》等专著和教材。这些著作因其系统性和开创性,在中国铁路科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1年,王其昌只有18岁,但他做了一个影响终身的决定。这一年年初,在“
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感召下,全国的热血青年纷纷参军参干,王其昌也是其中之一。包括他在内的60多名锦州铁路中学学生,被送往位于
哈尔滨市的东北铁路学院学习。王其昌被分到机务化验一班,学习清除蒸汽机车锅炉水垢。
1954年7月工农班毕业后,王其昌依然决定放弃工作参加高考,并一举考入
西南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
1958年,是王其昌铁路生涯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从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和不凡的综合实力获得留校任教机会,成为在讲坛耕耘和在实验室攻克铁路技术的新生力量。
后来,因为支持三线建设,唐山铁道学院迁校至四川峨眉,王其昌成为名副其实的拓荒者。“当时这就是一片荒山,我带着两个班的学生打前站,修通了学校的路,现在上山还是那条。”王其昌说,同年,他举家内迁,扎根交大(
西南交通大学后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至今已有50年。
站在讲台上的王其昌也是硕果累累,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奋战在中国铁路建设的各个领域,身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我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马马虎虎是过不了关的,他们应该都记得我!”王其昌打趣说。
2009年,77岁高龄的王老随西南交通大学老教授团考察
国铁集团。每到一个施工现场,他都要询问自己的学生工程设计和施工情况,反复强调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学生们也都谨慎地向他汇报,一如当年学生向老师提交作业般忐忑。
实际上,王老在1993年就已经退休。但退休并未退养,王老不仅继续带研究生搞科研,而且常年奔波在实验室和工地上。当时还是博士的
翟婉明这期间就受教于王老,十年间,他们领衔的课题多次拔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头筹。如今,翟婉明已被选拔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