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昌
扬州大学教授
男,1956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扬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作物学报》、《Plant Production Science》、《The Crop Journal》副主编,《Field Crops Research》、《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水稻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Rice Science》 编委,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栽培研究委员会作物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学科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生命科学部农学学科评审组成员,第四届国家973计划农业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正文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生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作物栽培学》、《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科技写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作物生态生理新技术》等课程,其中,《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指导的1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博士论文和2篇硕士毕业论文分别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曾被评为扬州市十大功臣,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省攻关、省重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4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水稻源库理论与应用”、“水稻结实机理与调控技术”、“水稻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水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4600余次;H指数41(发表的H篇SCI论文被SCI数据库引用H次以上),自2014年起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促进稻麦同花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生理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水稻品种源库类型划分与栽培对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促进稻麦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的方法与机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水稻籽粒充实机理与调控技术”、“稻米品质形成机理与栽培调控技术”等4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为第1完成人)。
杨建昌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水稻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充实不良等突出问题,对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和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18年的刻苦攻关,获得了重要创新成果。项目首创了协调光合作用、同化物转运和植株衰老关系和促进籽粒灌浆的水分调控方法,为解决谷类作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矛盾以及既高产又节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率先探明了适度提高体内脱落酸(ABA)及其与催熟激素激勃素比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为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生理调控开辟了新途径;首次明确了ABA促进同化物装载与卸载及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机制。该项目经过多年、多地的验证和示范应用,示范地水稻增产8-12%,灌溉水利用效率增30-40%;小麦增产6-10%,灌溉水利用效率增20-30%,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