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院,又称浙江
自然博物馆,建立于1929年,是位于
浙江省的自然类博物馆,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分为杭州馆和安吉馆两馆,现任院长
严洪明。
浙江自然博物院最初为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53年6月,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76年更名为
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7月,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馆。2018年8月,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同年12月,安吉馆对外开放。杭州馆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6号,2009年建成开放。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临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藏品库房5000平方米。馆藏20万余件;安吉馆位于
浙江省安吉县,地址为安吉县梅园路1号,是411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文化强省建设示范引领性项目,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占地300亩。浙江自然博物院拥有野生
华南虎标本、野生
中华鲟标本、百杉祖
冷杉属、
江山龙化石等珍贵馆藏。
2012年11月,浙江自然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此外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
亚洲单体建筑最大的
自然博物馆,202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安吉馆自2018年试开馆以来,便成为网红打卡博物馆,2019年全年接待观众量155万余人次,为
湖州市地区旅游品牌贡献度9%。
历史沿革
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建的
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根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博览会分为“八馆二所”,其中博物馆设水产部、植物部、动物部、昆虫部、瑶山部、矿产部及动物园等展示,内容丰富,展品众多。 鉴于该次博览会的影响力,博览会呈请省政府设立
杭州西湖博物馆,部分展品移赠博物馆以作留念和永资观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于1953年更名为
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7月,浙江博物馆的自然之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挂牌后,受限制于馆舍、经费等原因,博物馆的功能运作一度受到制约,无固定陈列场所,影响了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1991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在馆舍建设方面建成库房业务楼,随后于1998年1月建成陈列馆;藏品收集汇聚了
浙江省自然类藏品;多项学术研究成果获奖;此外展示教育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恐龙与海洋动物陈列》荣获98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陈列馆建成开放后的社会作用日益显现,政府投入同步递增,易地建设新馆提到了议事日程,并被列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通过精心筹备、辛勤建设,新馆于2009年7月28日建成开馆。
2018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同年12月28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开馆。
建筑布局
杭州馆
杭州馆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6号,2009年建成开放。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临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藏品库房5000平方米。馆藏20万余件(组),由地球生命故事、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绿色浙江、狂野之地--肯尼斯·贝林世界野生动物展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展五大展区组成,以地球及生命诞生与发展为主线,带领公众一探自然之壮美。杭州馆共有四层,一层是临时展厅;二层是“地球生命故事陈列”展览,“青春期教育”展览以及“人与自然油画”展览;三层是“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陈列”展览和“绿色浙江陈列”展览;四层是“狂野之地-肯尼斯·贝林野生动物展”。
安吉馆
安吉馆位于
安吉县,是411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文化强省建设示范引领性项目,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占地300亩。核心馆区位于安吉县教科文新区,紧邻安吉中南百草园区。基本陈列定位以“休闲体验”为主,以专题展为特色,由序厅、地质馆、生态馆、贝林馆、恐龙馆、自然艺术馆、海洋馆和临特展馆等组成。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安吉馆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德国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主持设计,遵循“建筑长在山坡上”的整体设计,分散布局思路,基本保持了地块的真山真水原生态,馆区精心打造节能、智能、智慧、服务四大系统,采用屋顶绿化、内墙保温、安吉特色土壤、透水地面、雨水回收、
污水处理、
地源热泵、
太阳能利用、智能遮阳装置、照明光线控制等绿色节能技术,利用物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最大程度满足观众互动体验需求。安吉馆建筑分散布局,8座独立建筑群构成一组博物馆群,由地质馆、生态馆、贝林馆、恐龙馆、自然艺术馆、海洋馆、4D电影馆及临展馆等10个场馆组成。
陈列展览
杭州馆
常设展览
序厅
由古老的海百合化石、千年阴沉木、
灰鲸骨骼、
鲸鲨、
北极熊等大型标本和有代表性的动物标本组成大型生物展示墙。无声地叙述着生命的神秘与恢宏,提示着观众即将进入一段自然与生命的探索之旅。
地球生命故事
讲述地球46亿年的生命进程。设置“生命家园”“生命诞生”“生命登陆”“恐龙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五个单元。再现生命大爆发、鹦鹉螺海洋、鱼类时代、蕨类森林、恐龙世界、哺乳动物时代至人类登上生命舞台等复原场景。
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
集聚地球上各个生物门类的物种代表,再现不同区域典型的生态系统景观,解读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设置“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类群”“遗传与变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人类”五个单元。
绿色浙江
展示宣传绿色的
浙江省大地,以有限的空间浓缩浙江大地自然之精华。设置“浙江的自然”“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单元。观众可以漫步大型烤瓷地图,浏览浙江的地貌;穿越海岛、湿地和山地等生态场景,领略浙江美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肯尼斯•贝林世界野生动物展
肯尼斯•贝林世界野生动物展”采用制作工艺先进、栩栩如生的珍贵动物标本,结合场景复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生动还原了多个不同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境,精心布置的生态场景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青春期健康教育展
为了适应中小学校教育的需要,本馆在原有“认识自己”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利用近50件实物标本和200余幅精选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地向青少年朋友解答许多青春期的疑虑,形象直观地揭示了青少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旨在帮助青少年朋友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顺利地走过人生花季。
临时展览
参考资料
安吉馆
常设展览
贝林馆-远方的对话
贝林馆以“远方的对话”为主题,设置“炎热非洲” “寒冷北美” “兄弟源缘” “演化适应” “危机与希望”五大板块。通过非洲和
北美洲截然不同的
生态环境和动物种类的对比,从大陆板块移动、
海平面波动、动物的扩散以及演化适应等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观众从更大时空尺度上认识地球生命,了解大自然,了解丰富多彩的
生物多样性,体会尊重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态馆- 绿水青山的召唤
生态馆以“绿水青山的召唤”为主题,设置“生命支持系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生态
浙江省”三个单元,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场景、
多媒体和互动装置等展示手段,向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述
生态学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公众认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引发的危机,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进而达到让观众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恐龙馆-重返恐龙时代
恐龙馆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同时也详细展示浙江的恐龙。展厅以时代为主线,用化石标本、全身骨架复原、场景、复原模型和多媒体等手段介绍
三叠纪、
侏罗纪和
白垩纪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恐龙,以及恐龙的生理和亲戚。
自然艺术馆-美哉自然
自然艺术馆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主题展示,设置“
宇宙万象”,“自然万物” “天籁之音” “美的解析” “致敬自然”四个单元。大自然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源,也用千姿百态的美慰藉心灵;以寻美自然为切入点,从色彩、材质、
肌理、构造等角度,从多个视角展示宇宙、地球、生命之美,培养与激发观众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从欣赏自然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地质馆——浙江大地廿亿年
地质馆设置“古老的
浙江省大地” “浙江‘金钉子’的故事” “盆地与火山的世界” “现代地貌形成及史前浙江人”四个单元。采用地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系列浙江大地的故事,以“漫长的旅程”开篇,通过时空叙事的方式,讲述浙江大地二十亿年波澜壮阔的史诗,概括性介绍了地球结构、地质年代、生物演化、大陆变迁、气候变化等背景知识。
海洋馆
海洋馆以“无尽深蓝”为主题,通过对海洋各深度不同生态系统的还原,集中展示全球海洋资源的基本概况,营造了一场从浅海到深海的海洋探索之旅。
临时展览
数据截至2023年1月4日,参考资料
馆内藏品
藏品数量
根据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系统披露数据显示,浙江自然博物院2021年度藏品总数为281277件(套)。浙江自然博物院藏品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矿物及藏画五类。
重要馆藏
动物
华南虎标本
浙江省自然博物院的馆藏华南虎标本于1952年在
丽水市猎捕,并由技术人员制成标本,该标本是浙江华南虎基因重要的采集母本,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件野生华南虎标本。
蟒蛇
蟒蛇是中国蛇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六七米,重几十
千克。身体背面灰棕色或灰黄色。上、下唇两侧有唇窝,是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官,头背有成对的大鳞片。身体背面和侧面有云状大斑纹。人们的滥捕乱杀,使蟒蛇数量日趋减少,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
中华鲟属于古老的生物类群,生存年限源自一亿三千五百万前的中生代
白垩纪与恐龙共存。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略呈长梭形,被有五行大型骨板。歪型尾。吻尖长,眼小,口位于头部腹面,口前有二对
触须。中华鲟具有定时、定江回归繁殖的习性。通常生活在江河的底层,以底栖鱼类为食。在浙江自然博物馆“
海洋动物”展区陈列着一件中华鲟标本。1996年10月采自长江口以东164海区。全长3.25米,重365公斤,
雌性。1998年制作成标本。
植物
百杉祖冷杉
1976年,
庆元县林科所的技术员吴鸣翔在浙江省庆元县的百山祖这座山峰发现并定名发表了百山祖冷杉。百山祖冷杉是
松科中最珍贵的树种,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植物,苏、浙、皖、闽等省唯一生存至今的
冷杉属珍稀物种,更主要的是,目前活着的树仅存3棵,这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离灭绝不过半步之遥。1987年,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将百山祖冷杉列为当年公布的世界最珍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柳杉大树盘
这株柳杉出生于
清代顺治,距今已有354岁了。它来自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砍伐前,
树高36.4m,胸径1.40m,冠幅14.8m,真可谓“大树华盖”。
金色的活化石——银杏
银杏又名
白果仁和公孙树,是现存
种子植物中古老的
孑遗植物。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属,现存银杏植物仅一科一属一种。银杏是
中原地区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
古生物化石
毛氏峨眉龙化石
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一楼陈列厅展出的毛氏峨眉龙产自四川
井研县的中侏罗世
地层,属于大型的
蜥脚类恐龙。毛氏峨眉龙是植食性恐龙,经常生活在湖边等地,吃植物为主。
礼贤江山龙化石
礼贤江山龙发现于
浙江省礼贤市,该化石保存有背椎、尾椎、肩骨、鸟喙骨、
股骨、
耻骨、
坐骨和
肋骨等,完整度有90%。它代表巨龙科一新属新种,是我国巨龙科化石的首次发现。礼贤江山龙长约20米,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
浙江吉兰泰龙化石
在浙江金华出土一个破碎的右
胫骨、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后足。它是浙江发现、鉴定且命名最早的恐龙化石,浙江吉兰泰龙可以说是暴王龙的表亲。牙齿锋利,是肉食类恐龙,体长8米左右,尾巴长,后肢强健,善于奔跑。
矿物
自然硫
自然硫具有糖果一般黄色的,颜色鲜艳粉嫩,在白色的围岩衬托下,非常醒目。
紫锂辉石
粉紫色的紫锂辉石上长出了乒乓球大小的水晶晶体。
红宝石
红宝石经过长时间的冲刷风化后,形成了许多的小孔。但是红色却依然保留下来,很鲜艳。
藏画
中华凤头燕鸥育雏(水彩画)
铁线莲(油画)
缘(工笔画)
学术科研
研究成果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
金幸生博士主持的“
浙江省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研究项目,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
二等奖;由浙江自然博物馆馆员吴博士参与的“中生代晚期道虎沟生物群和
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研究项目,获2015年度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一等奖。
2008–2014年间,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在中国云抢救性挖掘和采集了一批
甲龙亚目骨骼化石,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
中国缙云甲龙化石修复项目。
项目团队按
古生物化石挖掘和修复流程,对中国缙云甲龙化石进行了野外发掘和保护、室内精细修理和保护、科学研究、骨架复原和三维数字化整体复原等工作。2021年10月20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缙云甲龙化石修复入选“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出版物
浙江自然博物馆根据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百山祖的野生植物——木本植物Ⅱ》《史前日记:白垩纪的恐龙》《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浙江自然博物馆馆藏珍品图集-蛋化石专集》《神秀天台 和合之城》《虫豸魅影——中生代的昆虫化石》《全省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第1辑 )》《舌尖上的贝类》《鸟类科学绘画》《浙江湿地绘画写生作品选》《多娇江山 活力之城:
江山市生态文明成果巡礼》《
浙江省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示范项目集萃》《微观世界——显微镜下的地学藏品》《中国道地药材科普版》《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生态乡美丽景宁——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文明成果巡礼》《百山祖的野生植物——木本植物Ⅰ》《我们身边的矿物》。
学术交流
文化活动
旅游发展
安吉馆在保留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之上,又开拓了旅游、休闲、体验和社交等新功能,与杭州馆形成了“一院两馆”的格局。自2018年试开馆以来,安吉馆便成为网红打卡博物馆,2019年全年接待观众量155万余人次,为
湖州市地区旅游品牌贡献度9%,提供
社会福利约2.5亿元,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收益约7.5亿元。安吉馆还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开设不同主题内容的研学课程,建立了种类丰富齐全的课程内容项目库,精心设计多种研学项目,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
研学游特色基地”。2021年,安吉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所获荣誉
数据截至2024年1月3日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