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玲,女,
汉族,1953年3月生,山东莱州人,1973年10月入党,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党校研究生学历。
人物经历
1970.03——1977.05,历任无锡色织三厂工人,团总支书记、科室党支部副书记;
1977.05——1979.05,
无锡市纺工局团委书记;
1979.05——1981.09,共青团无锡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1981.09——1984.09,无锡市
职业大学(今
江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4.09——1986.02,无锡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
1986.02——1990.12,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省青联副主席;
1990.12——1996.10,江苏省政府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其间:1995年4月至12月参加
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学习,期间赴美国
马里兰大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系高级经济管理研究班学习)
1996.10——2001.01,江苏省政府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6年至1998年参加
东南大学行政管理课程研究生班学习,并任班长)
2001.01——2006.09,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正厅级)。
2006.09——2008.01,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正市级)。
2008.01——2008.04,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08.04——2012.06,十四届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2.06——2016.01,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
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中共
无锡市七次党代会代表、七届市委候补委员,中共苏州市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六届、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八届、九届、十届人大代表,苏州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人物评价
观点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来自苏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杜国玲提出的“关于制定《国家生态补偿法》,建立健全国家生态补偿制度的议案”引起了
新华网等媒体记者的关注。近日,杜国玲代表接受了新华网等媒体采访,向记者介绍了
苏州市开展生态补偿、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杜国玲代表介绍了苏州开展生态补偿的经验。她说,本届苏州人大三次会议将“尽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办法”代表议案交政府组织实施。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和督促下,2010年11月,《苏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生态补偿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对议案办理和《办法》实施情况开展“回头看”,进行专项督查,还特别要求审计部门将补偿资金使用情况作为重大审计项目进行审计,对将补偿资金挪作他用的乡镇,要求财政部门在下一年度相应予以核减,挪作他用的资金也要追缴退回市财政。这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态补偿必须补偿生态”。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保护生态环境和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时,杜国玲代表说,百姓幸福感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到放心的食品,这些是事关百姓生命安全的民生大计,也是幸福指数最基础的决定因素。她说,过去,环
太湖的温山软水浸润出了底蕴深厚的吴文化。而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这片青山绿水营造出的良好环境。未来,
苏州市不仅要建设创业天堂,更要建成宜居家园。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人更珍惜、呵护大自然所赋予的原生态。
文学才女
杜国玲爱极了苏州那一片浸润在江南烟雨中的山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她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著有散文集《
姑苏城外山水间》、《吴山点点幽》等作品,国学大师
南怀瑾先生为其作序,出版后受到了人们的由衷喜爱。爱自然的人是有大爱的,也是静得下心来的。也惟此,她关注民生的所思、所想、所行才会无微不至、润物无声。这是作者考察苏州山水与民生的心路写照,其中所表现出独特的写作视角,散文写作中景与情的和谐共生、自然融合以及文化人对自然生态关注与思虑的忧患意识使全书具有了一种特殊之美与文化价值。
来自
江南大学和无锡
苏州市两地的专家学者对这本记录苏州城西山水的著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书中体现出的对
孙吴山水秀美的深爱,在现代城市化发展里程中,对原生态文化怎样保护的理性思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吴山点点幽》本身优雅纯美,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也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山水自然的大美。研讨会由江南大学和无锡文联联合主办。江南大学、
无锡市文联组织举行了大型研讨会,专家纷纷认为:《吴山点点幽》虽然写的是苏州的山水,但作者是在无锡生长的,江南大学是作者的母校,出席研讨会的部分学者是作者当年求学时代的同窗校友,他们认为,苏州山水与无锡山水同属吴文化范畴,对苏州山水现状、生态环境的思考,同样于无锡有借鉴作用。
应邀前往的苏州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建华,文化学者、作家、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柯继承也在研讨会上发言。朱建华认为,《吴山点点幽》的作者在书里书外都能给文艺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对于文化的思考,不应该浅尝辄止,不应该浮光掠影,而要塌实和专注,才有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柯继承在发言中认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上好的精神大餐,作者为我吴中大地及时地“留此存照”。正如一位学者在通读本书后所感慨的:后人要优雅地欣赏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苏州西郊山水,全面地探索苏州西郊山水人文的来龙去脉,《吴山点点幽》是绕不过的。《吴山点点幽》某种意义上讲,是作者考察山水与民生的心路写照,俨如朝圣,俨如私访,贯穿书中的一条红线是关心民生,处处显现出作者无微不至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10多年前就有相当的高度,实在难能可贵。写文章是风雅事,与决议、执法不同。点到为止的提醒、叹息,轻声细语,和风细雨般地呼唤理性,唤醒良知,充分表现了作者大爱的胸怀和多元的处世办事方式。山水知音,大地良心。这是对《吴山点点幽》作者最好的写照。
作家、民间文学家、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大众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民间文艺网站技术总监
诸家瑜,作家、女书画家、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民间文艺网站美术总监吴眉眉应邀参加了研讨,并作了发言。